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湟源丹噶尔古城历史文化悠久,拥有独有的民间艺术和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优势。针对当前丹噶尔古城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青海省湟源县南古城系何人何时修筑一直不能确定,一般依据《丹噶尔厅志》所记“父老相传”之语,疑为该城系清代青海蒙古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与其妹阿宝所筑。近翻检史料发现,此城应为阿拉善蒙古郡王阿宝于雍正年间统辖青海蒙古诸部期间所筑。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丹噶尔藏人家庭文化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梳理了丹噶尔藏人家庭文化变迁的历史脉络,并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丹噶尔藏人的家庭文化变迁,为研究西北地区民族婚姻文化变迁提供了实证素材。  相似文献   

4.
藏族、蒙古族商人对清代青海民族贸易贡献巨大。从丹噶尔民族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藏、蒙商人既是牛羊、皮货、青盐、矿产品及其他牧区特产等输往内地的供货商,也是茶叶、布匹、鞋帽、麦面等商品输入牧区的进货商。藏、蒙商人的经贸活动开发了青海牧区及西藏等地的各类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牧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他们的经贸活动促进了丹噶尔等地的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增进了内地与牧区之间的交流,进而推动了青海乃至西藏等地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清代丹噶尔城的演变历程可视为西北边疆地区纳入王朝国家体系历史的一个缩影。乾隆朝以后,丹噶尔借助独特的地缘优势发展成为河湟地区的商业经济中心。民族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功能的转变,丹噶尔城的内部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城市空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仅单纯地表现为物质空间形态,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层面。通过对丹噶尔城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综合分析,能够在长时段的纵向对比中勾勒出丹噶尔城的演变特征,进而能从清代西北地区历史演进的宏大叙事框架中去深入思考地方社会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清代青海东部湟水、黄河沿岸的西宁县、碾伯县(今乐都县)、大通县、贵德厅(今贵德县)、巴热戎抚番厅(今化隆县)、循化厅(今循化县)、丹噶尔厅(今湟源县)均属甘肃省西宁府管辖;青海西部、南部、北部是蒙古族和藏族人民活动地区,由清朝政府派遣的“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常驻西宁管辖。一九二九年一月青海才建省。  相似文献   

7.
没到青海前,就听说那儿有个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到了青海,又知道青海省还有个日月山。青海通往西藏的青藏公路,从这儿翻山而过,再往西走不远,就可见到一望无际的青海湖了。  相似文献   

8.
青海的文化地理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缘文化学的角度看,青海可以分为四大文化地理单元,即柴达木盆地文化、河湟文化、江河源文化和青海湖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区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9.
过去有的教科书上提到丝绸之路时往往漏掉青海,在大多数人看来,丝绸之路好像没有从青海通过。本文列举大量史实强调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青海具有密切关系,从今青海省境通往西域的古道至少从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即开始存在,早期应该叫“玉石之路”;汉代羌中道是经河湟地区、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的古代通道名,是东西横贯甘青地区的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兴盛期,一是吐谷浑时期,二是唃厮啰时期。青海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关键节点,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一定历史时期享有与河西走廊线同等重要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给青海旅游业带来了诸多影响,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我们认为环湖赛对青海旅游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人数大幅度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旅游总收入提高,总之国际环青海湖赛事对青海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在《喀什噶尔地名考辨评议》一文中,既对诸位学者关于喀什噶尔名称的来源进行了评议,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喀什噶尔以确切名称出现时间是公元10世纪喀刺汗王朝时期。在该文中,本人并未探讨喀什噶尔一名的含义,尽管在涉及对音问题时,将该词划归到梵语方面,然终因证据不足,而未加深入引述和探讨。按照文献记载,中外学者从近代以来就开始对喀什噶尔名称的含义进行多方考证,最终因众说纷纭,而莫衷一是。我认为,喀什噶尔名称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从疏勒到喀什噶尔名称的变化中,经过了复杂的过程。正如拙稿排列的喀什噶尔地区出现的诸多地名公式所示那样,中间经历了诸多名称的变化,诸如宝利讫栗多底、佉沙、伽师祗离(或伽师结黎)、斡耳朵坎德等等。实际上,许多名称的含义还无法确定,仅仅从这些名称字面上的对音去解释其含义是片面的,必须联系公元10世纪喀喇汗王朝统治新疆时期的社会、政治、历史等诸因素去考虑。  相似文献   

12.
丹噶尔(湟源)作为贸易重镇,不仅有久远的历史,且多元文化并存。历史上重教兴学的传统不仅在培育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使当地形成开明的文化氛围与意识;“岁有栽种”的植树传统,全民护林的风气,使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祝愿万事如意! 向学识渊博的上师喇嘛和“三宝”顶礼,祈愿永赐吉祥!现在请听我述说一下号称青海的历史和这个地区的特点。 就让我从关于青海湖的传说、该地区很久以前是由哪些人主宰治理的、这块地域胜过它方的风貌与特色、以及现在这里的众生沐浴在善法与幸福之中的情况等四方面来逐个加以叙述吧。  相似文献   

14.
正定新区是石家庄重点发展区域,依托正定古城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正定新区建设和古城文化开发与传承的全方位对接与融合,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发展环境的关键.正定新区设计与建设融入时代元素多、古城文化元素少;古城文化开发和传承考虑老城多、思考新区少;新区和古城文化教育层次偏低和缺少高等层次教育,是正定新区建设和古城文化对接与融合的主要问题.需要发展教育,依靠群众,大力开发古城文化资源,在新区建设中融入古城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5.
青海藏族原分布于青海湖地区、长江源头和黄河上游北岸一带。公元十六世纪(明代中叶),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占据环湖水草丰美地区,以今海北、海南、黄南及海西地区为基地。青海湖周围及黄河北岸各地的藏族部落,大多被迫迁往黄河以南,统受东蒙古亦卜刺、阿尔秃厮及其后来的土默特蒙古诸部的役属。明末清初,西蒙古和硕特部移牧青海,消灭了土默特诸部及喀尔喀蒙古却图汗的势力,青海藏族又为和硕特部役属。清政府默认了蒙古族对广大藏区直接统治的既成事实。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清朝平定了青海蒙古和硕亲王罗卜藏丹津的反叛后,根据“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才将藏族部落划归内  相似文献   

16.
一提到青海,笔者就对她那碧波如锻的青海湖,不染一尘的天空,翠色苍茫的大草原心驰神往,那美丽而潼远的高原城市似有一种魔力,吸引著远道而来的客人。带著一路风尘,我们走进了青海。高原的十一月已是冰天雪地。而我们的内心却被青海人建设青海的热情烘得暖暖的。在省委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在革命老区延安参加工作,普当过技术员、厂长、延安地委书记、内蒙古自洽区党委副书记,时任青海省委书记的白恩培。听说我们想了解青海的经济建设情况,这个豪爽的陕北汉子侃侃而谈,他如数家珍地描绘著省情,满怀激情地勾勒著青海的未来。从他闪…  相似文献   

17.
青海旅游     
青海湖──鸟岛 在青藏高原上,在耸立的雪峰下,在天空与大草原的地平线之间,有一条蓝色的玉带,那就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青海湖古代称为鲜水海、卑禾羌海,藏语称为“错博”,蒙古族语称为“库库诺尔”,都是“青蓝色的海”的意思。 青海湖的佳境之一就是开湖。早春时节,当大草原上还是一片萧索,满目枯黄之时,青海湖就按捺不住她澎湃的激情,每年四月上旬就解冻开湖了。一夜狂风,第二日清晨一看,前一天还是千里冰封的湖面,早已是蔚蓝色的一片清清湖水了,就连一点点残馀的冰渣也没有。这是文开湖,武开湖更是雄奇壮美,…  相似文献   

18.
鹤庆古城———鹤阳镇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中原传统文化比较完整,并与民族文化相融比较好的古城。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具体表现在城市布局、寺庙和宗祠、传统民居四合院、寺庙民居的楹联,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古城民俗文化中不仅保存传承儒家传统民俗,还与白族、彝族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得知,1961年5月、6月之际,青海曾发生过一场关于花儿的提高和发展的论争。 这场论争的起因 这场论争是由周朗发表在《青海湖》1961年第5期上的一篇题为《花儿浅谈》的文章引起的。  相似文献   

20.
从16世纪伊始大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东蒙古(靼鞑蒙古)以亦不剌、阿尔多厮(即满都赉阿固勒呼)和俺答汗为首的一些部落相继入迁青海,活动于西海(青海湖)地区。他们的入迁,打破了明初以来这一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又与明军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威胁着明廷的西北边防,因而在明清许多文献中;他们被冠以“海夷”、“海寇”,我们则称之为西海蒙古。西海蒙古的活动是整个蒙古历史及中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有明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西海蒙古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做一考察,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