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到21世纪以来,侗族传统的稻作文化传承受到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大规模使用化肥、农药等现代技术使土壤、水体的污染日益严重,面源污染问题逐渐显现。本文以侗族传统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抗拒化肥、农药以及水体自净、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生态价值,并结合这种稻作模式的现代流变分析其变迁对当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指出侗族传统稻作模式在保障当地农业安全生产以及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淳厚西江     
黄伟宗 《市民》2006,(7):44-44
黄河文化代表农业文明,长江文化代表工业文明,而珠江文化则代表后工业文明。西江文化,则是珠江流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支。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哈萨克斯坦蒙何斯套地名的演变,及当地居民的变迁和地界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必背瑶族文化变迁的几种因素:生态环境的改变,外来社会文化的影响,本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认为外来先进文化的强大影响是引起必背瑶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而瑶族本身对外来文化的主动采借则是关键;指出在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都是与主体民族同步进行的,并逐步地向主体民族文化趋同。  相似文献   

5.
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形成是多种要素的综合体,生态环境因素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与内容。平地瑶迁居平地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传统文化也逐渐发生重要的变化。本文对平地瑶传统文化若干方面的变迁进行探讨分析,进一步说明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饮食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史是土家族日常生活史的重要内容.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改土归流前、改土归流后至中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历史时期.在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地域特征与民族特性非常明显.从变迁的原因来看,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是内在原因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生育文化是基于人们的生育行为和实践所形成的一套意义体系,涵盖了人口再生产与文化再生产的重要议题,更是考察社会再生产机制的切入口之一。文章从生育知识、生育目的以及生育性别偏好等方面入手,分析认为新疆阿克苏、喀什地区的生育文化是以宗教为基础的、有别于现代医学观念的一套观念体系。旨在说明在现代化过程中,当地生育文化的变迁对社会再生产机制产生的内在影响,同时也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永定河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廊道。历史上,永定河经历了由清泉河到浑河、由水灾多发到极度缺水的转变,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永定河上游、中游地区的农业垦殖、森林砍伐、矿业开采、水利工程建设以及下游地区的海河漕运、筑堤固坝等,是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反思永定河生态环境变迁及其治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恢复永定河的生机与活力,需要加强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中游地区的生态涵养功能,重视下游地区水灾的预防,遵循生态规律,完善永定河治理的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宁夏同心县的回族儿童、中学生、乞丐等特殊文化群体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同心回族文化变迁进行了微观考察,从而论证这样两个观点:一是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文化变迁反映着文化的时代性;二是文化变迁必然导致人的行为变化,而人的行为变化也反映着文化变迁,是文化变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学角度考察纳西族东巴文化的现状 ,提出并论述了三个论题 ,即文化模式生成于生命存在的意义化、当下中国美术文化的集成空白、良好对话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建构 ,以及文化变迁之策略  相似文献   

11.
珠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形成于明清时期,以珠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对当地居民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产生持久而深刻影响的一支地域性文化。珠江文化具有诸多本质特征;珠江文化在学术研究、传统教育、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等许多方面具有其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行为、观念、技术及其产品的总和,是人类自然选择、约定俗成的同自然界与人文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生活方式.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美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本文透过中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主要对饮食观念、饮食结构和餐桌礼仪三方面的饮食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中美饮食文化的对立统一性,以及二者相互融合的趋势,最后指出了中式快餐业发展的对策.了解中美饮食文化,端正对各自文化的态度,可以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饮食文化和观念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增进双方的了解和沟通.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居住及饮食文化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8世纪以来 ,土家族的居住饮食文化有三次大变迁 :改土归流 ;新中国建立 ;改革开放。变迁中起作用的主要因素有 7个 :( 1)输入新的文化因子。 ( 2 )发明创造 ;( 3)政治经济变革 ;( 4)传统的延续和遗存 ;( 5)生存环境 ;( 6 )自身经济条件 ;( 7)生活方式与习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云南澜沧县糯福南段村龙竹棚老寨的调查,分析了拉祜西人土地制度和生计变迁的历史脉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权力的渗入,使拉祜族地区的土地制度发生变更,深刻地改变了拉祜西人传统的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致使轮歇地减少,轮歇周期缩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计难以为继,却没有找到替代模式。由此看来,改善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必须建立在对当地传统的尊重和合理利用之上。  相似文献   

15.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对某一区域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于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因此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本着综合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原则 ,选取最能反映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特征并尽可能量化的指标来建立指标体系。选取的评价方法应简洁、方便、易操作 ,评价结果应体现客观性、准确性、可比性与可操作性。本文介绍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指标体系的建立 ,并对评价中常用的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特尔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6.
关于怒江中上游地区移民与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可持续理论、以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怒江中上游峡谷地区人与环境的发展关系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该地区已出现的“移民”现象及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欲采取的“退耕还林”措施,综合环境、社会和文化诸方发展关系,指出“移民”将可能导致移民民族文化的丧失及其它社会问题的产生;“退耕还林”在目前情况下有必要而无可能,可以通过“恢复并生产--重建并生产--协调发展”之路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并充分体现实施环境保护的自然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新疆一个牧业连队的实地调查,发现导致当地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在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下很多定居牧民因生计转型不成功而陷入贫困,牧民生计方式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增强使牧民的本土知识和护生价值观逐渐丧失。自然环境的变化,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贫困和传统生态文化的缺失这四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18.
广东阳春县铁垌地区麦姓瑶族,长期生活在闭塞的山区。近二三十年来其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生产力有明显的提高,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发生了趋向现代的变迁。引起变迁的因素主要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通过引进和与周围汉族通婚而发生的文化移入,政治宣传和传媒的导引以及群体代表人物的推动等。这说明对某一特定人类群体文化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律的存在由来已久,其变迁与发展除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紧密相联,还有其自身的精神文化起源和内在的精神逻辑.本文试图从法社会学的视角,以历史主义的研究方式,通过对中世纪作为实践理性的法律,到近代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法律,一直到当代作为文化的法律的变迁做一深度剖析,揭示出法律存在与发展过程中内隐的精神源动力,阐析与展示法律变迁的精神缘由和内在逻辑.这无论是对当下促进立法的科学化,培植全民族的法律精神,还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珠江上游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石,珠江上游地区存续并有效运行的“民间法”在维持该地区社会秩序、处理社会纠纷和民主法治建设中依然发挥着“国家法”不可完全替代的作用,对于珠江上游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其特殊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