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艾德娜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中篇小说《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她原本过着常人眼里幸福的生活,但有着双重性格的艾德娜却在传统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缺口,即她自身的需求和欲望,并以此为契机,上演了一出离经叛道、追求自我的凄美好戏。该文试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解读艾德娜是如何从自我的完全缺失、构建伪自我、打破自我的虚伪本质直至幻想回归到"镜像阶段"以前的"前俄狄浦斯阶段"的艰辛历程。尽管艾德娜最终无法忍受作为"他者"的自我的压抑和控制而葬身大海,似乎验证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但我们无需如此悲观,而应将艾德娜的死解读为一种超然的解脱,是对父权凝视下女性主体不在场的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2.
艾德娜觉醒了吗--重读美国小说家凯特·肖邦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说文本出发,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将美国19世纪末的小说《觉醒》的女主人公艾德娜置于她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探讨她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艾德娜并非当下学者们所说的是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相反,她没有觉醒。她的思想言行是不切实际的,是浪漫自私和幼稚可笑的。她的这一切是由她对爱情心存浪漫幻想,对社会现实和社会思潮的"误读"造成的,因而不值得我们颂扬。  相似文献   

3.
《觉醒》是美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之作,她分析了女性在婚姻家庭、自由和独立等方面的境况,从而揭示了妇女在追求自由平等和自我解放的道路上面临的艰难和阻力。女主人公艾德娜不甘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渴望爱情和自由,她逐渐觉醒,离开了丈夫和家庭。然而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频频碰壁,最终葬身大海。本文试从男权压制﹑道德约束和艾德娜自我局限性三方面来分析她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从小说文本出发.结合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将美国19世纪末的小说《觉醒》的女主人公艾德娜置于她当时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探讨她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艾德娜并非当下学者们所说的是新一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相反,她没有觉醒。她的思想言行是不切实际的,是浪漫自私和幼稚可笑的。她的这一切是由她对爱情心存浪漫幻想,对社会现实和社会思潮的“误读“造成的,因而不值得我们颂扬。  相似文献   

5.
《德伯家的苔丝》和《觉醒》分别是英、美文学史上描写女性意识觉醒的经典作品。但由于两位作家性别、国度的差异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使得他们塑造的女性形象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别,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孤独意识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独特精神现象,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通过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全新解读了凯特·肖邦《觉醒》中女性形象艾德娜和聂云岚《玉娇龙》中女主人公玉娇龙的孤独意识,剖析了这两位女性形象对刚刚苏醒的主体意识的捍卫,从而阐释女性在男权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下孤独意识产生、抗争和解决的痛苦,希图由此窥探在女性主体意识影响下中西女性孤独意识发展与表达展现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论新时期女作家女性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女性意识在大陆女作家笔下得到集中而广泛的反映,这主要表现在:呼唤独立性;追求情与爱相统一;女性气质发生变化;道德视角的抛弃与留存。由于女作家们侧重点的异同,上述四方面错综复杂,共同形成女性意识觉醒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8.
《觉醒》:女性性意识觉醒的先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审视和评述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的思想主题及其社会意义,褒扬肖邦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自我意识以及女性性意识的觉醒,旨在推进国内学术界和读者对凯特·肖邦的和研究了解。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狄金森是个性独具、光华四射的著名女诗人,她的光辉成就与其意识觉醒密切相关:作为自我而存在,自我意识觉醒;作为诗人而存在,诗人意识觉醒;作为女性而存在,女性意识觉醒。文章即从自我意识、诗人意识、女性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了女诗人狄金森的精神世界,揭示其辉煌成就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0.
西蒙·德·波伏娃指出,女性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是因为其在成长环境中受到的男权思想的影响,女性要摆脱男性对她们的统治地位,就必须首先在心理上取得独立。  相似文献   

11.
凯特·肖邦的《觉醒》通过对女主人公艾德娜在男权压迫下自我意识觉醒过程的描述,探索了自然和女性的联系,揭示了父权制以文明为工具对自然与女性的双重统治,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注、对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批判,透露了作者构建一个两性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会的理想,蕴涵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学经典之作《觉醒》中女主人公爱德娜一直被奉为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义先驱,但评论界在为其高唱赞歌的同时往往忽略其自杀前的负面心理状态。从自杀心理学角度分析爱德娜的死因,探索她在女性意识觉醒时所经历的困惑、焦虑及冲突等复杂心理,深入了解爱德娜的内心世界。爱德娜尚未成熟的女性心理造成歪曲的自我认知及盲目的自我建构,导致她采取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的自杀警醒女性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密切关注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凯特·萧邦的《觉醒》如今被公认为是一部充满女性解放思想的巨作.为了全面地分析艾德娜叛逆的深层次原因和三位男性的启蒙角色,采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着重探讨艾德娜最终如何冲破了个人与他者之间可怕的“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以及获得了自我存在与自由选择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凯特.肖班的《觉醒》一直以来都被誉为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位富商之妻——艾德娜苦苦寻求精神解放和性解放的心历路程。小说展示了女性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女性更接近大自然,更具有与自然沟通的并在精神上与之融为一体的天赋。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运用大海、小鸟这两个重复意象来解读生活在男权社会里的艾德娜慢慢觉醒并从大自然的启迪中获得精神重生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5.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16.
凯特·萧邦的小说《觉醒》不但具有明显的反传统意识形态的倾向,而且表现出女性主义文学的特征,从而展示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困境。作者通过塑造独特的女性人物形象,采用反叛男权意识形态的话语,描述反传统的女性行为,超越与男权制社会文化相联系的象征秩序以及运用弗洛伊德式意象等方式,形成了对传统意识形态的颠覆和反叛,引起了一场反映女性主义精神要求的“话语革命”。这是一部表现女性反传统意识形态的女性主义经典小说。  相似文献   

17.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萧邦的著名长篇小说,也是美国文学史上关注女性主义的杰作。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对女主人公的形象及其生命历程起到了象征和暗示的作用,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主人公埃德娜的精神世界,而且暗示了埃德娜走向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借助韩礼德的人际功能学说,对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主人公埃德娜与情人罗伯特之间的关系变化过程进行解析.通过对埃德娜觉醒前后与罗伯特的人际功能分析,指出,人际分析能成功地阐释人物间关系的变化过程,并为小说的美学与文学意义提供并赋予更深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肖邦的《觉醒》揭示了美国妇女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重构自身社会身份的努力和抗挣。本文探讨了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爱德娜渴望自由之间的强烈碰撞,由于缺乏明晰而有效的抗挣方法,她自我实现的努力注定要失败;《觉醒》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女性追求自由,但自由又不可承受。这正是该作品的社会学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