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风格和言语风格(语言风格,下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局于不同的科学范畴,前者属于文章学,后者属于语言学严文章风格的内涵多于言语风格,言语风格的外延大于文章风格②。这些,学者们已经谈及。本文进一步从形成风格的因素──缩称“格素”──阐明文章风格、言语风格的内涵与外延,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风格的体系。一、格素简述(一)格素说格素有哪些,中外学者的看法是不很一致的,概括起来,有“侧重说”“并重说”两类。1.侧重说,就是侧重从某一方面因素来指称风格。此说又有两种情况:“重质说”“重形说”…  相似文献   

2.
在风格评论和风格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从不同角度来说明某一组相反的风格,而且所用的风格术语有时也不尽一致。如有人提倡要培养朴实的风格,反对华丽的风格,认为华丽是“堆砌词藻”、“华而不实”;另外有人则与此不同,既提倡朴实的风格,也不反对华丽的风格,认为二者对立统一,各有千秋,但却反对朴实过了头的“鄙漏”和华丽过了头的“浮华”等等。象这种对风格类型的不同理解和风格好坏的不同褒贬直  相似文献   

3.
风格(style)作为艺术作品的总体特征(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说是整体的格式塔质),综合了内容与形式的诸种因素,因此从风格入手比从思想情感、体裁类型、语言特色、技巧演变等单个因素入手更能准确又宏观地把握艺术史的发展脉络。近代以来,西方出现了许多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风格演变的艺术史杰作,如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沃尔夫林的《艺术史原理》、冈布里奇的《艺术与幻觉》等,总结这些尝试,并建立一种风格研究的心理学方法,对于推进文学史、艺术史的研究将是极有意义的。一、风格与心理类型“风格”(style)一词本身常常带有表达思想的“模式”(mode)、“类型”(type)之类的含义。①当某人或某部作品的风格特征很突出,也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类型。如果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审美心理的符号表达,那么风格与心理类型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这里的“心理类型”不是一个十分严格的心  相似文献   

4.
风格是文艺学、美学中的重要理论范畴。艺术创作实践中,风格现象纷繁复杂,因此,风格理论研究的难度也较大。尽管前人曾对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如何把风格问题放到整个文学艺术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艺术风格的美学规律,确立其应有的美学地位,从而指导和推进创作和鉴赏实践,至今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本文所作的探索,也只是一种尝试性的工作。一、风格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其辨析风格是什么?这是风格论研究首先碰到的理论难题之一。对此,历代风格论大家曾作过多种阐释。这些阐释便构成了风格论研究的基本历史线索。我认为,风格美学理论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首先是“客体风格论”阶段,即以古希腊亚理斯多德为代表的“语言形式风格说”。亚氏在《修辞学》和《诗学》中把语言作为风格的同义词来研究,不但从语言学与修辞学角度把风格看作一种  相似文献   

5.
如何厘定文言小说的“类”是文言小说研究中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献中区分文言小说“类”的观念与方法入手,分析了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两种不同风格趋尚;指出文言小说的分类宜从风格上把握,不宜从题材上去把握。可按风格分为“晋类”和“唐类”。  相似文献   

6.
陈彩燕 《学术界》2003,(4):135-141
体验式教育学术论文风格是指教育学术论文不仅仅要表达出教育的“事与理” ,也要表达出教育的“人与情”。本文从作为读者、作者与编辑的体验出发 ,倡导体验式的教育学术论文风格 ,并从传统学术论文风格的不适宜性、时代背景和教育科研的特征等维度探讨体验式教育学术论文风格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学术批评史上,纪昀足可称为首屈一指的批评大师。他一方面“坐集千古之智”,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对中国传统批评方法加以集大成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以“儒者气象”的批评风格展示出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文化精神。本文从“关切与理解”、“雍容与平和”两个主要的方面论述纪昀的批评风格,并揭示了这一风格的文化特征以及对当代学术批评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风格就是整个的人”,这是布封的名句。人们正是从这个“人”字出发来探索风格的“个性”,以为风格的“个性”就是作家的个性,认为风格应该到“人”的“个性”中去寻找,而且似乎只要挖掘出“人的个性”的差异来,也就摸着了风格的脉搏,找到了风格的特征。又由于以为特征就是“独创”,就是作家的“个性”的“与众不同”,于是“独创”就成了“自由个性”的代名词,成为作家追求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所谓风格,从语言学的观点上看,主要是通过字词句法篇章结构的巧妙配合而形成的,或者说就是作者遣词造句、表达情感的手法。我们翻译一篇作品,要从“形”到“神”,通过原作品中的字词句法篇章结构的形式去细心体会全篇的风格神韵,然后融会贯通,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将原作品的“形美”与“神美”尽可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做到“形似”“神似”,使译文成为符合原作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的另一件艺术品。正如茅盾先生所说:“文学翻译是用另一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风格诗学经历发生期、形成期、拓展期三个阶段,其对应的批评形态分别是:境遇风格诗学、辩证批评、社会形式诗学,而发生期的“境遇风格诗学”是目前学界的一个“理论盲点”。从学术思想的生成看,现象学在詹姆逊批评理论萌芽发生、方法初建时具有重要影响和独特作用。以《萨特:一种风格的始源》为起点,现象学搭建了在范畴、方法、体系上从新批评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新路径,在现象学与新批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多元话语的冲突、对话、融合中塑造“境遇风格诗学”体系。此后,境遇风格诗学演化成辩证批评、社会形式诗学,现象学也从早期话语资源的借鉴应用,转为思想、方法上的理论启示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层对话。然而,理论话语的兼收并蓄与多元杂糅,也引发了“折中主义”危险。  相似文献   

11.
杨厚均 《云梦学刊》2002,23(2):57-60
彭家煌的小说,无论从其语言风格,还是其所表达的一悲到底的悲苦内涵,还是其对人性弱点的“忠厚人的讽刺”方式来看,都体现出一种沉郁的格调,而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卑心理,是这种沉郁风格形成的内在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12.
桐城派的美学理论十分重视散文艺术风格的探讨。方、刘、姚“桐城三祖”,他们欣赏和品评一个作品,常常先从总体入手,辨别其风格特色。比如方苞评欧阳修的《尹师鲁墓志铭》:“欧公志诸朋好,悲思激宕,风格最似太史公。”又如评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相其风格,不过与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相近耳。”姚鼐也明确地使用“风格”一词,如他评韩愈的《争臣论》云:“此文风格盖出于《左》《国》。”刘大櫆喜欢用“风神”来评文。他评欧  相似文献   

13.
唐建 《广西社会科学》2003,(10):175-176
20世纪学术界对“建安风骨”的讨论 ,从初叶开始 ,一直到 6 0年代前期 ,较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学术发展基本正常 ,各种观点都能畅所欲言。 6 0年代后期至 70年代中期讨论出现空白。从 70年代末起 ,研究工作很快纳入正轨 ,并且迅速掀起了讨论热潮 ,人们对“建安风骨”的认识越来越明晰 :即“建安风骨”是一种诗歌风格 ,是建安诗歌的主要风格。这就是现在人们带有倾向性的认识 ,也是 2 0世纪“建安风骨”论辩的最大收获。  相似文献   

14.
一个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除具备一些基本的专业素质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化的主持风格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当前极具“星”化的主持人的心态进行了浅析,并从其心理素质和个性化主持风格两个方面探讨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15.
一、欧陆风格的具体要领及其特征在开发商和设计师的眼中 ,“欧陆风格”是高尚生活的象征。但实际上 ,它既不特指某一国家又不特指某一时期的建筑风格 ,而是包括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一个十足的“快餐大拼盘”。建筑师们无耐地按照开发商的设想去创作 ,再加上市场运作的不规范 ,于是乎 ,“欧陆风格”在中国遍地开花。“洋立面”成为某些特定阶层或行业“标新立异”的手段。从表面上来看 ,比起那些毫无内涵的苍白的建筑而言 ,稍有进步的成分 ,另一方面 ,主管部门急于摆脱单调乏味的环境风格 ,复古的手段己无新意可言 ,于是 ,人们…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是体现作家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别林斯基说,风格乃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的相互结合,用思想实质本身所要求的那个词,那个词句来表达思想的技巧”。这里别林斯基正是从语言角度来谈作家风格的,其见解是深刻的。曹靖华散文语言美的突出特点是:追求语言的诗的表现形式,注重修辞色彩和音乐性,重视语言的民族色彩等。 一 曹靖华认为:“凡一种主张或理想,通过令人百读不厌,百看不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修辞学角度看,句法,必然也服务于相应的内容,影响相应的风格。就“话题——说明”句法的运用对豪放风格的影响,从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作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以“味”评论文章,形成了研究文学审美风格的奇味论。柳宗元的“奇味”是一种风格论,它是指文学的审美风格,是对文学审美风格的总体概括。柳宗元的奇味论倡导多元化的审美风格,主张新颖别致的创新性风格,反对险怪艰涩的风格。同时柳宗元的奇味论在多元化的审美风格中最为崇尚壮丽的理想风格,背后寄寓着国家强盛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9.
对刘勰论“风骨”的解释,一向众说纷坛。有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的;有说“风”属于形式、“骨”属于内容的;有把“风骨”理解为风格的;有把“风骨”认做“在《体性》的基础上提出对风格更高的要求”,是“树立一个更高的风格的标准”的,等等。我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确切。兹分别评述于下: “风骨”即“风格”,或“更高的风格标准” 说,虽然“风骨” 与“风格”有一定的联系,但是“风骨”并不就等于风格,因为风格指的是不同作家的个性、气质等在作品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