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理性人”的存在是全部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支撑点 ,“理性经济人”的设定对于经济理论研究的系统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市场活动中也交织着许多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2.
史砚湄  陈东勇 《学术论坛》2007,30(11):33-36
经济利他主义具有底蕴深邃的意旨.在经济哲学的视野中.经济利他主义的非理性通过利他意向、情感等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经济利他主义的理性则表现为人际博弈中的利他实践理性,这是一种通过影响他人预期进而实际影响其选择的动态策略.非理性和理性的认知路径将全面敞开经济利他主义的问题境域,盈溢其特有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3.
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思维科学 ,非理性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正确揭示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将有助于认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并为人类社会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4.
有关政治和宗教的信条通常有三个令人困惑的特征:系统性的偏见、高度的确定性和信息基础薄弱。理性无知理论只能解释拥有少量信息的情况。本文则提出了"理性的非理性"综合模型,对以上三种程式化事实都可以做出解释。根据理性的非理性理论,非理性——即偏离理性预期——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样,是一种商品;私人成本越低,购买它的代理人就越多。政治、宗教等信条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特征,即错误对个人的影响几乎不存在,使非理性的个人成本为零。因此在这些领域中,非理性的看法是最显而易见的。对非理性的消费可能是最优的,但是如果非理性的个人和社会成本不同,那么它就不是最佳的,选举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5.
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类不同类型的意识,古希腊在整体上正确地把握二者并存的辩证关系;中国历来较偏重非理性意识;欧洲中世纪的思想被宗教神学的非理性意识统治,近代又被科学理性统治;当代又走向非理性思潮为主.理性与非理性应是对立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原理对当今中国改革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杰 《理论界》2014,(6):81-83
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大脑的意识活动获得关于事物的概念,并用已形成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进而形成关于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认知图式及思维框架。本文通过对理性和非理性的对话,来分析、界定理性和非理性本能冲动的活动极限,以及对人类生活实践的影响;通过对理性之后神秘的本能冲动探究,寻求获取意识有效正常活动的方法;拓展对非理性的认识,使理性能走出非理性负面本能冲动的魔障,正常地实践活动,为追求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刘同舫 《社会科学》2007,1(7):54-60
理性和非理性是科学技术活动现实生存的两个维度,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效应贯穿于科学技术活动的全过程。科学技术活动在本质上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科技活动是合乎理性的,理性是科技活动的逻辑法则与生成论前提;科技活动也不能完全摆脱非理性,非理性是对科技理性的逻辑超越。因此,应在历史的视野中辩证地把握理性与非理性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技术活动在本质上是合乎理性的,但也不能完全摆脱非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理性因素对技术发展起类似催化剂的作用。技术的合理性不仅仅是指技术合乎理性,同时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技术的理性和非理性是技术现实生存的两个维度,理性和非理性的综合效应贯穿于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只有在历史的视野中把握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才能正确理解技术合理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的是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对理性与非理性关系所进行的批判分析,揭示了作为他者的非理性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命运.通过清理福柯的基本思路,我们认为他在前后期使用了不同的分析批判策略,并因此为我们勾画出了理性与非理性关系的两种大致轮廓理性要么对非理性实施绝对排斥,要么对它进行温和改造,但非理性作为他者始终没有获得自身的地位.论文进而从福柯的主要作品出发,具体地展示了理性与非理性关系的这两种情形.  相似文献   

10.
自从帕累托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理性行为 ,并把数学工具大量引入经济学分析之后 ,逻辑演绎的方法就成为主流经济学的范式。行为人的直觉、灵感、顿悟、意志、本能及社会属性等“理性逻辑”难以描述的“非理性现象”及其相关行为 ,基本上被排除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之外。随着一批心理学家与经济学家的不断探索 ,从 2 0世纪 80年代开始 ,非理性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大量地出现 ,并在 90年代 (以行为经济学为代表 )掀起了经济学领域非理性行为及有限理性行为研究的高潮。本文主要通过经济学近年来发展的现实来透视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理性与非理性——以人性能力为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既以成己与成物为价值目标,也以之为基本的存在方式。成己与成物所指向的是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认识自我与改变自我,其所以可能的内在根据则是人性能力。作为成己与成物所以可能的前提,人性能力的具体形态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以真善美为指向,人性能力涉及认识、道德、审美等领域。与可以认识什么(what can I know)相联系的是认识能力,后者体现于知什么(know that)、知如何(know how)等;与应当做什么(what ought I to do)相关联的是道德实践的能力,后者具体展开于道德选择、评价等过程;相应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的,则是审美能力,后者体现于美的创造和判断。就成己与成物的过程而言,人性能力同时也展现为不同作用方式及与此相关的多样形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性和非理性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发现男女主人公恰是理性和非理性的代表以及矛盾的综合体 ,而通过对背景的分析 ,亦得出了作者旨在揭示人性中非理性一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点,理性概念的演变本身反映了经济学自身的演变。对理性概念的把握,是判断一个学者经济学素养的基本标准。经济学中的理性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因此,对理性概念的分析可以从决策过程中的目标理性和实现目标的手段理性两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4.
经济政治学:政治-经济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政治学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是经济的政治学,它既研究经济现象中的政治问题,也研究政治现象中的经济问题,揭示经济现象与政治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经济政治学以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它倡导一种动态平衡的经济政治观。与传统的政治学相比较,经济政治学是思考角度、思维模式的一种转换,是在政治学领域确立经济理性和经济价值的变革,也是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政府产业管制的理性和非理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府的产业管制行为存在着被经济学家潜在察觉到、但没有专门予以研究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融合。从有限理性约束来理解政府的产业管制行为,可以从理性和非理性融合的角度展开分析。这种分析视角认为:经验和理论在强化政府理性行为的同时会导致政府管制行为的非理性,它反映政府选择行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融合。政府产业管制会引致的多种交易费用,这是一个未被经济理论分析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以抽象的数学模型刻画出的由产业管制行为所引起的交易费用,是对政府理性和非理性行为之效应的一种现实分析。  相似文献   

16.
经济思想史上对价值理性的工具性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理性分为两种,一是工具理性,一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指人类在追求功利的动机驱使下,借助科学、技术、知识等工具以达到预期效果最大化目的的本能和意识。价值理性则不同,它是指人类行为中与功利目的相关性不那么紧密的观念崇尚和价值标准,强调动机的纯正、手段的恰当以及敬畏和自律等,难以完全用现有的知识系统加以实证的、有逻辑性的表述。试图对价值理性作工具性解释不成功,且不可能也无必要,甚至还会产生负面作用。不同的价值理性能引导人们运用分析工具对同一种经济现象作出不同的判断,形成不同的对策,进而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利最大化长期以来构成主流经济学理性概念的核心,如此则排除了利他行为的经济学意义。但人类行为是复杂多样的,大量非自利行为的存在对以自利最大化为核心的经济学理性概念形成挑战,迫使经济学重新审视理性。经济学家试图增强理性概念的解释力,一种流行的方式是通过效用函数的转换把利他行为整合进利己模式,宣称利他统一于利己。这种方式其实是逻辑上的同义反复,不能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出路是从理性的形成入手,用理性统一利己与利他。经济学理性根植于特定社会的规则系统,是历史演进的产物,从属于具体的思维传统。理性内化了社会规约,根据内化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以自利最大化为中心的工具理性可以作为一个特例包含在本文的理性模型中。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与稀缺性假设一起,构成经济学,主要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两块基石。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莫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表露出“经济人”的含义,但自从经济人假设提出后它便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批判和修正。虽然各派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的观点都试图对经济人假设进行完善,使其更具合理性。我们试图从制度约束的角度对经济人假设进行初步的修正,并论证了一个建立在制度框架下的,具有适应性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所具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农民经济理性的纷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纯粹理性对任何经济主体都是一种经济假说。由于农民所处的特殊环境 ,传统的观点认为农民是缺乏理性的 ,这种观点在国际上受到舒尔茨、塔克斯等理性论者的批判。中国自然经济历程较长 ,农民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 ,非理性的特征应该更为明显 ,但实证性研究材料表明 ,农民甚至包括贫困农户的经济行为仍然是理性的。当然 ,农民经济行为是否理性的争论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