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社区文化:变迁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皇权不下县"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形成了我国以皇权为中心,绅权、族权、宗权共同参与治理的农村社区治理文化。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促进了我国农村社区文化的转变,农民的行为模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均开始了现代性变迁。然而,历史和现实原因导致农村发展滞后,发展动力的缺乏和外部支持的不足等制约了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为此,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格局、构建新的社区认同等成为重建农村社区文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村转居”社区的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琴 《江海学刊》2012,(2):104-109,239
"村转居"社区是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与中国独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相结合的产物,它已成为承接各类新增城市人口的重要空间。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这类社区在居民特征、治理需求、治理资源、治理传统等方面,与原来的农村社区以及成熟的城市社区都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其治理模式的选择面临着多种可能性,"自治为主"、"管治为主"和"共治为主"都是可能的选项,其中治理传统的继承水平和社区重建的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转居"社区的具体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村居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的内在需求,如何实现农村社区的有效治理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当前的农村社区治理大多强调一种自上而下的传统管理模式,在现代农村社区治理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QL农村社区改造由传统村居转变为现代农村社区的实地调研和实证分析发现,将治理机制理论引入农村社区建设,强调居民的主体参与作用及农村社区各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推动社区治理模式转型升级,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对于推动其他地区的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转型和实现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有益的参考价值,同时也验证了现代治理机制理论对于指导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态势与阶段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作为基层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在农村社会日益开放、流动,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正逐步打破传统封闭的发展模式,其人员构成、职业分布、家庭结构等方方面面都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在当前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社区建设呈现组织发展与治理结构多样与"异化"共存、基层社会管理村民自治与民生服务共赢、服务体系及其方式便捷性与信息化兼具、农村社区文化多元化与现代性伴生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建设:治理转型与共同体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农村社区建设成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新时期乡村治理的客观要求.本文从乡村治理转型视角出发探讨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通过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证考察分析了实践中的困境,并从城乡融合、组织体制、公共服务模式、资源渠道、社区民主文化构建方面探索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为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严重滞后和农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找到了切入点,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着历史的发展机遇.同时,由政府主导的农村社区建设,在农村现有的治理体制所形成的基本社会秩序下面发晨面临着困境.为此,必须变政府主导为引导,在这一发展模式下重新定位农村社区的功能,确定社区建设的内容,把握社区建设的内涵,走出农村社区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236-243
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的重中之重。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包括价值认同、主体建构、运行机制、建设基础等核心内涵。当前,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存在价值认同缺失、治理主体虚化弱化、权利机制脱节失衡、社会建设基础脆弱等突出问题。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建设应当从治理理念、目标、体制、机制等方面着力,落实责任,突破重点,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发挥乡贤文化和宗族宗教的有益作用,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治理,加快形成多元共治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农村社区建设被赋予了多重功能与价值,它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动员式治理"运动。国家通过动员治理,释放社会能量,形成全社会的参与意识与集体行动意识,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实现党和国家对政府内部系统的调控与社会的高度整合。然而,农村社区建设过度动员治理极易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影响国家政权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为此,必须处理好社会动员与政府引导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应形成"上下联动"的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机制,将民众满意度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注重农村社区的"内涵与质量"建设,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系统治理与整体推进的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9.
枫桥镇是浙江省确立的三个社区矫正试点地区之一.枫桥有着全国文明的"枫桥经验",其创立的依靠群众的社会治理模式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在现时的枫桥,村民自己治理社会的能力相应提高.其在社区矫正试点中创立的"5+1"的监管模式,是村民自治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中国农村社区矫正适合运行村民自治模式,并应选择村民法治路径.村民自治模式为农村社区矫正执行主体问题提供了一个探索性的思考.村民法治路径为农村社区矫正的实施方略展示一个前瞻性的考量.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发展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与社区治理密切相关,公民社会是社区治理的基础和前提,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密切关系,公民社会发展呈现历时性和空间性特征,公民社会发展的历时性和空间性对社区治理模式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在阐述公民社会发展和社区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公民社会发展的历时性和空间性对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并结合当前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选择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胡羽 《理论界》2014,(12):98-101
本文通过对"上海模式"、"杭州模式"和"宁波模式"三个典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在当前社区治理中应发挥党政的主导作用,推动多元共治;发展社会组织,培育公民社会;动员政府之外社会力量,促使其在经济方面支持社区建设;创新服务手段,发挥媒体和网络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王守颂 《理论界》2015,(1):36-40
农村社区现代化建设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社区的现代化治理存在着管理机构形式化,服务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社区自治组织职能没能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社区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社区的发展。突破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从社会工作视角,采取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方法,能够为农村社区现代化治理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模式创新与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国家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证明,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是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三元主体.为充分发挥中国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有必要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制度化模式.本研究根据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状况及其制度环境,提出了"政府主导、项目带动、网络联动、整合发展"的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创新模式;并从登记制度、扶持机制、志愿参与、社工人才建设及评估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的六项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区建设正在由城市推向农村,农村社区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协商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形式,是创新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推动农村社区协商治理的开展有利于构建农村社区居民生活与发展的新型共同体.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促进农村社区协商治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而,研究互联网视域下农村社区协商治理的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农村社区协商治理有序发展,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民组织是农村的新社会力量和治理主体.要改变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缺失的普遍现象,必须凸显农民组织化的主体地位和治理功能.为实现农村社区善治,要处理好社区自治与乡镇政权管理、农民组织与村党组织、农民组织与家族宗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来,推动农村社区发展的诸多治理变革值得重视,但从整体上讲这些变革还没有真正促成农村社区有效自我治理的实现,农村社区治理并未由此摆脱行政强控制模式,而改变这一局面正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从认识的角度而言,行政强控制模式长盛不衰的原因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这种强控制模式与市场经济时代可以兼容,因而可以大力依靠;二是认为行政强控制合乎科学发展观要求.对支撑行政强控制模式的这两个认识根源进行认真的反思,是我们今天推进治理变革首先要解决的方向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经历了乡政并立、政社合一和乡政村治三个阶段,与此同时,国家权力在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中也基本经历了一个下沉、全面渗透和向上回抽的过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主要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新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尊重农民的创造,是党在农村领导方式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农村社会治理的成效取决于农民利益的实现程度。当前,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实现国家权力与农村民主自治的有机结合是农村治理应当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的过程分析--基于资源配置视角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冯玲  李志远 《人文杂志》2003,(1):133-138
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随着资源配置结构的复杂、多元、动态化,社会治理结构从政府单极统治走向网状水平发展.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单位不再只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推动国家"社区建设"理念的提出,从而鼓励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公众和政府一起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之中,形成网状社区治理结构.尽管政府在新的治理模式中依旧处于主导地位,但模式也体现了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是近来一个多学科的热点议题,也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实践课题,有必要对其研究进行梳理评估.本文梳理了近十几年来农村社区及其建设和治理概念的界定、基于不同理论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的主要议题,进而对其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20.
公共服务视域下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及其模式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激活农村社会机体的生命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村社区作为我国乡村社会生活共同体曾经发生过两次较大的转型,当前建设新农村社区成为社会转型期的当务之急.我们应该重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体制,健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依靠政府公共服务的强力支持,辅以农民的民主自治和自我服务,着力建设以服务为中心的农村新社区.全国各省市区有关农村社区重建模式的尝试,已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其特色与优势是明显的.关键是根据农村状况的复杂性和多样化,采取多元化模式建设农村社区,建成服务型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增强社区农民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