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成为历代社会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为了维护奴隶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根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地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改革.  相似文献   

2.
改革封建的土地制度,合理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也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我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路线,就是要消灭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有两种方式,一是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即采用暴力手段,没收地主的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一是实行和平的土地改革,即由政府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的超额土地,通过赎买来改变封建土地关系,实现“耕者有其田”。中国的土地问题最后是通过暴力手段即没收地主的土地将其分配给农民的方式解决的。但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有过和平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设想并作过具体尝试。为了有助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所进行的革命战争和农民所迫切要求解决的土地问题,是始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了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政策,并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纵览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史册,丰功伟绩,光华耀目;而彻底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即属最辉煌之篇章。 中国素称“以农立国”,农民的土地问题是国民生计的中心问题,也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中,彻底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实属“民生第一功”,人当铭于心,史当载于册。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经济工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系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更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总路线。他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总路线,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必须归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家所有,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农村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消灭封建关系,变土地为农民的私产,容许富农经济存在。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发展各种合作经济。国营经济和民营经济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6.
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石高分封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中国和西欧都是一种土地制度和基本经济单位从一而终,而日本则不然,它相继存在过三种土地制度和社会基本经济单位。德川时代的封建立地所有制形式—~采邑分封制,更是独具特色,与其说它是土地分封制,还不如说它是稻米分封制,即石高分封制准确些。本文拟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土地分封制和土地分封制的特征三个方面.浅析德川幕府的土地分封制度。一、从班田制到庄园制到分封制封建时代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贯彻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小农:西欧是封建…  相似文献   

7.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约1.19亿农业人口的老解放区(总人口1.34亿)完成了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时,尚有2.9亿农业人口的新解放区(总人口3.36亿)需  相似文献   

8.
海洲 《老友》2011,(7):9-9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同样,新中国建设的基本问题也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还是土地问题。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农民土地财产权是围绕"耕者有其田"政策目标而设计和展开的,"耕者有其田"经历了从空想性到科学性、从虚假性到真实性的发展历程。平均地权思想是国共两党农民土地政策的基本起点,但由于两党政策理念不同和由此决定的政策路径的不同,最终导致政策实施结果的不同。国民党最终背叛了耕者有其田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真正将"耕者有其田"作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主线,也是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农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贯穿着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党领导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下解放出来,重新分配了农业生产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行农地“两权分离”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十八大以来,党继续探索土地“三权分置”、实行“精准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努力。系统梳理和总结党在不同历史坐标上为农民谋幸福的基本经验,能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历史启迪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儒家民本主义与中国古代农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民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因而它要求封建统治者施行“仁政” ,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 ,发展生产。历史证明 :当封建统治者抛弃儒家民本主义时 ,农民就被迫反抗 ;当封建统治者推行儒家民本主义时 ,农民生活就相对安定。但儒家民本主义主张“君为臣纲” ,故它不是民主主义 ,而只是封建统治者为达到长治久安的一种策略思想。历代开国君主推行民本主义 ,是在接受农民起义教训后对旧王朝政策的调整 ,从而大大延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寿命 ,阻碍了农民思想的觉醒。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才能使农民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明治维新时期的地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治维新以前 ,日本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依附于封建主 ,被束缚在土地上 ,按时缴纳年贡。贡租是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农民除了要缴纳占收成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实物地租外 ,还要缴纳十几种杂税和履行各种义务。明治维新后 ,由于打破了藩界 ,取消了关卡 ,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初步形成。可是在农村 ,旧的封建贡赋制度仍然存在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治政府认识到 :“租税是建国的根本和关系到民心向背的极其重大的事情。”所以 ,明治政权建立不久 ,便迫不及待地要改革封建的贡赋制度和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度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扩大财源。总之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税改革废除了种种封建限制 ,使封建生产关系基本解体 ,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农业开始走上近代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农业国家,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三农"问题自共产党建党以来一直都是受到高度重视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在土地革命时期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革命的尝试,这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党日后政权的建立和稳定以及革命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也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红旗谱》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对我国农民的反抗过程进行了真实的描述。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但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农民阶级的封建意识形态总是制约着他们的反抗斗争,令其陷入宿命的轮回,而只有汇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中国农民才会在炮火声中觉醒,才能由自发反抗走向自觉斗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权不具有民法理论所确立的排他性、本源性和全面性。封建土地名义上为天子所有,实际为私人占有的模糊产权关系导致地主豪强非付费或少付费的土地兼并,侵夺了中央王朝的利益。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王朝推动的赋投制度改革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保证中央财政收入,主观上也想均平、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但政策产生的效果有限。为什么效率低下的产权制度及其赋役制度能够基本不变地在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下来,其原因是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道德人伦起了强有力的稳定作用,有效地克服了封建社会中各个利益集团“搭便车”的行为。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对土地产权界定的模糊性致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维持,并延缓了中国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方法,土地是农民主要的财产,而现有的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入。只有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明确农民作为土地的产权主体,完善现有土地流转方式和土地补偿机制,完善法律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权利,才能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视角,以确保农民权益为主旨,对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和解析,对土地制度深化改革中保护农民权益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土地制度及其经营方式的基本原理包括: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小土地所有制或土地私有化,要实现土地的国有化或集体化;只有实现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规模化和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积极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不仅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农民权益和提高农民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的具体经营方式上,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在中国新农地制度创新中,由村集体来主导土地流转,引导农民走合作经营的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对外可以发挥限制资本自由介入土地的屏障作用,保护村民权益;对内则可发挥协调与服务功能,促进土地合理化流转;还能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规划制度和相关法律条例。国家尽早出台限制外资进入农地的政策条例,保护农民权益。同时,应提升农民的决策水平,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法制建设和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解决在于土地问题的解决。土地革命时期我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斗争,就是旨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革命。这一时期琼崖的土地革命是琼崖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土地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琼崖革命根据地曾先后掀起了两次土地革命高潮,促进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长期存在 ,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长期延续。在这种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之下 ,实行严格的土地属最高封建领主一人所有和严密的份地制 ,限制了农民内部更大的阶级分化 ;实行的领主庄园与农村公社同体的制度 ,模糊了农民对土地所有制的观念 ,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土地的私有 ,使土地的兼并和集中成为不可能 ;采取平分土地与平分负担相结合的制度 ,严重的限制了农民离开领主土地的自由 ,使农民世世代代地被束缚在领主的土地之上 ,极大的阻碍了商业、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阻碍了商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商品经济更难以兴起 ,结果使新兴的生产关系—地主经济难以产生 ,导致封建领主制的长期存在 ,使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处于迟滞发展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期间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几经周折;社会主义革命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农民土地问题,并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