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题: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吗?钱学森同志1990年4月11日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社会科学技术之所以也是第一生产力,是因为:第一,社会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人类的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与此相适应,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亦可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初稿中,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力”的概念,并用以补充“物质生产”和“物质生产力”概念的不足.《资本论》中的“精神生产力”概念,主要是指人类以知识或智力形式表现出来的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智力、知识作为精神生产力,不仅是指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而且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一切智力因素在内.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门科学之间的相互结合与渗透的趋势,即所调整体化的趋势正在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已开始正如马克思所预见的那样,成为“一门  相似文献   

2.
关于怎样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个命题,张江明同志在《要充分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在唯物论中的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一文中,针对一些与他不同的意见,重申了他认为这个命题“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是阐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主张。现在提出两点质疑与张江明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3.
近来,我国理论界围绕着生产力包括哪些因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个讨论对进一步推动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主义。现将讨论的主要论点简述如下: 有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力包括两要素,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项。他们的理由一般都是以斯大林和毛泽东同志的论述为根据的。斯大林说过:“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斯大林和毛泽东同志在这两段论述中,都是只指出劳动者和  相似文献   

4.
近来,广东哲学学会就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主席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对张江明同志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的主要观点提出了非议: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并不包含关于世界本原的意思”,不应从“本体论”方面来理解。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的论点“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我认为上述论点不符合毛主席的原意,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因此我不敢苟同。现提出我的不成熟的意见,谨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5.
《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上发表了晓亮同志的题为《生产力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文章(以下简称晓文)。我认为,他的一些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晓亮同志商榷。物质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①“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②精神则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它是高度发展,高度组织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精神对于物质有依赖的作用,思维不能离开人脑。但精神毕竟是与物质相对立而存在的范畴。晓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出发,引证了经典作家关于物质和精神,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和社会意识之间关系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生产力(生产物质产品的力量)”和“精神的生产力(生产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6.
《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发表了拙作《生产力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以后,我听到两种相反的看法,有些同志赞成我的观点,有些同志不赞成我的观点。《学术月刊》1983年第2期尹宣明同志的《生产力范畴应包括精神因素》一文,就属于后一种。早在六十年代初,一些同志在同李平心同志进行争论时,就热烈地讨论过这个问题,看来还要争论下去。下面我仅就精神生产力同物质生产力的关系问题,补充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六月上旬,广东教育学会再次组织已持续两年的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会。这次讨论,有了新的看法。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教育又是现代生产力的新因素。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①教育不仅包括意识形态及认识的因素,也包含社会实践的因素。②教育的主要属性不是上层建筑,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具有多质性和复合性。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除生产力三因素外增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又在于教育。因此,现代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已间接和直接地参加了物质生产过程,成为现代生产力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哲学界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哲学命题继续展开深入讨论。现将部分观点综合介绍如下:一、“两变”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他们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两变”命题,是对  相似文献   

9.
生产劳动是一个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含义的概念。对从生产力角度考察的生产劳动一般,学术界没有什么分歧,而对从生产关系角度考察的生产劳动特殊,目前却歧异颇大。本文拟就生产劳动特殊究竟具有哪些规定性问题,提出几点商榷性的意见。一、关于“生产劳动特殊”的物质性有的同志说,从生产力角度考察的生产劳动一般,其内容是物质的;但生产劳动特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与精神生产力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社会劳动生产力内涵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方面 ,离开了精神因素 ,物质的东西只是“死的生产力”。作为精神生产力的科学或科学力量内涵社会科学、内涵道德科学。科学的道德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并且作为精神生产力的科学道德在作用于物质生产力过程中又起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哲学界就如何理解和评价“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早在一九七四年,张江明同志就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既包括对世界总的看法的本体论,又包括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认识论”的看法,作为编写广东省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的指导思想。对此,我曾提出不同的意见。近一年多来,在讨论中又阅读了张江明同志写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相似文献   

12.
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由于对某些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意见也不一致。主张是唯物主义的人以为老子的“道”是自然界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是试图从无限的、无形的物质中来寻找万有的本源,这正是恩格斯在谈到希腊的唯物论者时所说“已完完全全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发生的唯物论了”。正因为如此,所以“道”不可能是具体的,特殊的,具有多样性属性的有限东西,而只能是一种普遍的和无限的东西,所以说,“道”是不可名,不可状的。主张这种意见的人又认为“其中有物”“精”“信”都是极细微的物质存在,而“夷”“希”“微”“惚”“恍”“窍”“冥”等都是这种存在的形象。主张是唯心主义的人以为问题不在“有物”“有精”等这些毫无疑问的唯物论因素,而在于理解世界本质的第一性和第二性时,是精神还是物质?他们认为“道”既是派生自然界的,先天地生的,那只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省哲学界就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展开讨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意义。一九七二年,我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编写组,由我同另一位同志负责编写《认识和实践》这一章,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认识论这一章中的一节来写的。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四年,我又参加该讲义的修改工作。张江明同志对该讲义的修改问题,从体系到一些具体观点提出了他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讲义的第二讲,代替原来的“物质和意识”那一讲。张江明同志的观点就是要把“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  相似文献   

14.
文章指出,生产力是一种决定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它体现为生产工具这样的物质实体,所以从本质上说,生产工具就是生产力。因此分析生产力的内部因素,其实就是分析生产工具所包含的因素。首先,它包含人的因素,主要是人的智力因素,表现为人的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所以要想加速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及其整体素质。其次,它包含物的因素,这就是由“劳动手段的自然富源”引为的制造生产工具的物质材料。所以要想加速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加速发展材料科学和材料工业。  相似文献   

15.
广东哲学界最近就如何理解毛主席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不久前,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就这个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据此提出了改造哲学体系的意见,引起了广东哲学界的广泛注意。有些同志对书中某些观点和意见,提出不同的看法。九月二十八日,广东哲学学会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应哲学界的要求组织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会,会上几种不同观点展开了争鸣和交锋。  相似文献   

16.
最近,钟阳胜同志的新著《科学生产力效应理论导论》出版了。科学生产力效应理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理论新课题。科学,作为人类精神生产力,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支配性因素。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命题,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确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理论课题,需要我们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例如,如何把握科学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力运动、发展中的地位和职能作用,如何把握科学作为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途径和一般规律,如何把握社会生产力以至人类社会在科学作用下发展的一般趋势,等等。钟阳胜同志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在《科学生产力效应理论导论》一书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后者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 一、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关系 精神生产力是指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力量,由劳动者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要素构成,它是实现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化知识是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的多寡,是决定劳动创造力大小重要的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中,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中共遂宁市委宣传部于1988年12月6日至9日在遂宁市联合召开的“深化认识生产力标准问题性讨论会,提出要坚持生产力标准的全面性,生产力标准是综合、完整、系统的标准。会议由此提出了3个“统一”: ①坚持生产力标准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标准的统一。所谓精神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直接发挥作用的精神力量的总和。它包括劳动者的智力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地表述为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两种含义。但近几年来,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同一性”不包括互相转化,而主张把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修改为“互相贯通”。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离开转化不会有“互相贯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互相贯通”作为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让我们分别对这三层意思作一点分析。说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这无疑是正确的。任何矛盾,其对立双方总是存在共同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20.
长期来,人们总习惯于从纯客观的角度来理解、描述生产力,只是强调它的客观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它忽视了生产力的另一重要特性——主观性。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主观性是生产力的重要特性生产力是人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这一简单的定义本身就包含着主观特性。生产力首先是人的能力,人的生产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更包括人的脑力或智力,二者有机统一并表现于生产活动中,离开人的体力或智力都不能构成人的生产能力。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