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立  刘卫英 《晋阳学刊》2011,(5):116-122
雹灾具有瞬时突发、灾害立现的特点,史书把雹灾对应到政治悖谬导致的天气阴阳相激。认为冰雹是天界神人操纵工具播洒而成,雹子是虾蟆、蜥蜴、龙等两栖爬行类动物所吐,两龙相斗也会有冰雹,雹灾传闻体现了清代观察者、传播者的龙崇拜“先结构”存在。人们了解到雹灾是洪水前兆,及时避灾;并用火器驱赶雹灾,进而想象出某种宝贝作为御灾工具,可以抵御、驱逐来袭的雹灾。  相似文献   

2.
冰雹灾害是重要的自然灾害种类。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清实录》和各种地方志的记载,力图全面梳理清代自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1年宣统逊位为止时间段内的冰雹灾害。在以州县为单位的统计数据中,清代的冰雹发生次数已经超过6000次;从分布朝年来看,以顺治、道光和光绪朝为多,乾隆至道光时期平稳上升的趋势相当明显,与气候学者关于明清小冰川期的判断吻合;从统计区域来看,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新疆、西藏、云南,东至台湾,涉及了全国所有的省区;从分布时段来看,包括了所有的年份和月份,可谓"无年无月无处无雹"。  相似文献   

3.
佚名 《快乐青春》2011,(5):11-13
滂沱大雨从午后3时下起,夹杂了20多分钟的冰雹,傍晚又刮起了风。苏笛推开窗子想看看情况,呼,一股疾风把水扬了他一头一脸。他哆嗦了一下,赶紧把窗子关上了:  相似文献   

4.
元代北方桑树灾害及国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以重农桑而著名,丝料及五户丝是国家赋税及诸王赏赐中的大宗,桑树生长中遇到虫灾、霜冻、风雨雹等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及诸王的收入。元朝政府重视组织指导农民预防桑树霜冻、消灭各种虫害,充分发挥其指导生产的社会职能,而这一职能是通过农书的传播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元代以重农桑而著名,丝料及五户丝是国家赋税及诸王赏赐中的大宗,桑树生长中遇到虫灾、霜冻、风雨雹等自然灾害,影响国家及诸王的收入。元朝政府重视组织指导农民预防桑树霜冻、消灭各种虫害,充分发挥其指导生产的社会职能,而这一职能是通过农书的传播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梧桐树语     
《快乐青春》2014,(11):1-1
面向蓝天,采集阳光,笑迎风雨,受孕结籽。冰雹沙石是我的襁褓,暗夜寒霜是我的营养。 不恨风雨,不怨黑夜,化冰刀为幽默,变雷电为力量。与空气为伍,有喜悦为伴,寒风中颤抖着,酷暑中饥渴着。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山西的旱涝等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位于黄河左岸,黄土高原东部,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带,境内山地丘陵破碎,沟壑纵横交错,植被森林遭历代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加之降水量不适农时,在空间及时间上形成“旱中有涝,涝中有旱”的特点。降水难以充分利用,农作物经常遭到旱、涝、风、雹、霜、虫等灾害,兹将明代到清代道光二十年(1368———1840)期间,全省性旱涝及相应的农业收成关系按年列表如下:从上表可知,明清时期的山西,大体8年左右大旱一次,其中在明代的276年中,就大旱44次,平均每6年一次。如果把部分地区的旱灾加上,几乎是十年九旱。旱…  相似文献   

8.
宁夏位于黄河中游,属“三北”(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地带。总面积6.6万平方公里(约1亿亩)。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其基本特点是: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足,蒸发强烈,气温年、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并有干旱、冰雹、霜冻等灾害性气候。西部和北部紧靠沙漠,由于历年来乱垦滥牧,植被遭到破坏,沙化面积不  相似文献   

9.
秦凯 《天府新论》2009,(2):59-62
我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洪涝、干旱、台风、冰雹、雷电、高温热浪、沙尘暴、地震、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森林草原火灾和植物森林病虫害等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研究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财税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防灾救灾中的作用,对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董传岭 《理论界》2012,(8):84-86
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水、旱、雹、风、虫、霜、疫等自然灾害频仍严重,究其原因,固然有自然因素,但社会因素无疑是主要的。吏治腐败、经济凋敝、水利失修、森林破坏,人们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萎缩,尽管日渐式微的晚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救荒措施,但无法根本改变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天灾肆虐的局面。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对辛亥革命前十年山东经济、人口、信仰、社会等造成重大影响,无情地摇撼着行将倾垮的晚清王朝,促推革命高潮到来。  相似文献   

11.
论点提要:徽商精神首先是一种对财富的深切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其次是一种开放型思维方式和开拓型行为模式:第三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和誓不言败的行动勇气。在全市范围内重塑徽商精神,营造一种全民创业的文化氛围,让经商雹l工业、追求财富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和生存方式,在继续做好对外招商的同时,全面唤醒本市居民的创业意识,最大程度调动全体市民的创业激情,大力开创人人谋发展,上下齐创业的可喜局面,推动黄山实现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2.
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地形气候复杂。有清一代,旱灾、水灾、地震、冰雹、霜冻和大雪等自然灾害多次袭击该区各地。这些灾害给甘肃社会生产力带来程度不同的破坏。当时的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哪些措施展开救灾工作、恢复社会生产和维护地区稳定的?这自然值得我们去追溯。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将当时的救灾措施整理了出来,以供参考。清朝甘肃救灾措施主要有:停征或缓征赋税;借贷钱粮和平崇米粮;捐资捐粮;兴修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蠲免赋税;赈济钱粮等六种。下面一一叙述。(一)停征或缓征赋税。《肃州新志·蠲恤》:“康熙五十二年,甘肃夏秋被灾薄收,本年…  相似文献   

13.
窦贤 《西部观察》2005,(10):40-45
珠穆朗玛这座女神之峰的准确身高在国际上一直有争议,2005年5月22日11时50分,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登顶队员将红色的测量觇标高高地竖立在峰顶时,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地球之巅.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局长陈邦柱公布最新、最准确的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海拔高程为8844.43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珠峰冰雹厚度总高程为8847.93米.这组简单的数字里蕴含着国测一大队珠峰测量队员的汗水和心血.……  相似文献   

14.
在明朝与蒙古封建主长期对峙的过程中,北方地区的风雪、冰雹、干旱、虫蝗等自然灾害对双方都有重大影响。草原地区游牧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决定了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必然要依赖内地经济的援助。蒙古封建主迫于生计,或南下掠夺,或主动要求与明互市,使明与蒙古的关系时而呈现出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时而又出现缓和的重大转机。对明朝而言,自然灾害既是明边防御中的不利因素,又是羁縻蒙古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清远市包括六县(连山、连南、连县、阳山、英德、佛冈)、二区(清城及郊区),面积19002平方公里,人口320多万,1987年国民收入人均692元。我市地处粤北南岭山脉,大部分属于石灰岩地区,穷山恶水,十年九灾,造成长期贫困。暴雨、洪水、冰雹等大面积的自然灾害连年不断。1982年清远县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全县有31个镇(场)普降大暴雨,使全县倒塌房屋68200多间,早稻受浸面积高达80%;全县人民经多年辛勤兴  相似文献   

16.
受自然条件的掣肘,复以人为因素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灾害不断,水、旱、蝗、震、风、雹、疠疫接踵而至,对农业经济、国家政治、思想文化、区域社会发展等形成诸多直接或间接、良窳不一的影响,中华文明因此留有难以磨灭的灾害烙印.因此,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灾害,既是自然灾害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更是深入认知、理解传统文明的另一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 贵南牧场原为部队办的军马场。一九七六年由部队移交给地方管理,改为省属国营牧场。一九七九年初,省畜牧厅决定在该场试行奖赔制度,以期更好地用经济手段管理牧场经济。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做较好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在干旱、大风和冰雹等自然灾害袭击下,仍然夺得了前所未有的牧业高产和农业丰收。据年末统计,各项畜牧生产都超额完成了计划和定额指标,马匹繁殖成活率达76.8%,比上  相似文献   

18.
靖康年间,开封在面临宋代以来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危机的同时,也经历着宋代以来最复杂恶劣的气象变异。多大风、大雾以及罕见的冬季冰雹,尤其是冰雪严寒,为金兵攻城提供了帮助,但后来极端的寒冷连生长于东北的金兵也难以忍受。"靖康之难"不仅是政治灾难,也是气象灾难。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西南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亦饱受自然灾害困扰。通过史料的整理和分析发现,旱灾、洪涝、冰雹、大风、冰雪冻害等为西南民族地区排位前列的主要灾害类型,并且历史时期其发生频次呈现逐年加快的发展态势,各主要灾种在云南、四川、广西、重庆、贵州五省区市广泛分布,其中云南为灾害最重区域,而贵州相对最轻。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的防灾减灾体系并没有扭转灾害愈演愈烈的演变趋势,是故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进程中,必须寻找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青海人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大好世纪。面对新世纪 ,青海如何发展 ?怎样富裕起来 ?我们有责任去思考、去实践。如何解决生态环境 ?怎样缓解人口压力 ?怎样消除“思想”上的贫困 ?……这些太多的难题需要思索。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组织将给青海带来机会和空间 ,我们更要认真应对、选择良策。本文就从不同视角就青海发展的相关问题做一些研究和探讨。把握自然规律问题青海素有“三江源”之称 ,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自然条件恶劣 ,使得自然灾害具有独特的高原区域特色 :种类多、频次高、强度大。水、旱、冰雹、风沙、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