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长期留学海外的容闳立志"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大力倡导"教育救国"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积极进行"科教兴国"实践,意义十分重大:从觅"制器之器"到培养"制器之人",促使中国人学习西方由"师夷长技"的器物层面,升华到"师夷长智"的文化层次,最早倡导了制度层面的变革,从而抓住了与民族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教育制度,其文化意义已经深入到"精神层面",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百年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据此可以说容闳是晚清思想界、文化界主张从制度层、精神核心层变革的最早倡导者.在此意义上说,容闳称得上是杰出的爱国者、近代留学教育的开拓者和中国现代化的卓越先驱.  相似文献   

2.
《西学东渐记》是展示容闳社会和教育思想以及历史贡献的重要窗口。从事“西学东渐”事业和促进中国文明富强是他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以图实现“维新中国”的人生志愿。这种社会理想贯穿于他所从事的社会、政治和教育实践的全部活动。容闳的社会理想及其社会、政治和教育实践开创了中国社会和教育近代化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容闳德育与智育并重的教育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固有的道德思想融会而成。由理论走向实践是容闳追求的目标,他的教育思想成为他提出派遣留学生教育计划的基础。容闳受过系统的西方近代教育,较少封建观念的束缚,赋予他政治思想不断进取、紧贴时代的品格。容闳的思想虽几经变迁,但其根本点是始终如一的,就是:执著地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使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传播,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使中国成为西方那样的现代国家。  相似文献   

4.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在中国从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换的转型期 ,容闳投身于救国图强运动中 ,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教育 ,有着超越时代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活动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想的早期阐发者和绵延至今的中国留学运动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与中国首批留美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李鸿章对促成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并辨析史学界在此问题上对李鸿章的误解。一、留学海外的拓荒者中国学生留学美国是由容闳首先提出的。容闳是中国第一个留美毕业生。1855年学成归国后,为实现其报国情愫,容闳先投奔太平军,未被采纳,后倾心曾国藩,引起重视。与曾国藩有“半师半友”之交的李鸿章闻讯后,对此深表赞同。因为容闳的提议正同李鸿章痛恨中国旧式教育制度的落后,唉叹新式人才的匮乏相衔接。19世纪60—70年  相似文献   

6.
在这么一个大踏步前进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再习惯于“怀旧”,绚丽多姿的前方始终充满着丰厚的诱惑力。因此,大凡与“历史”沾上边的展览,似乎都很难用“门庭若市”来形容其参观阵势。留学历史展自然也没有逃出这一“劫难”。没去的时候,看到某报的相关报道,说是场面冷冷清清,随机采访的几位大学生又鲜有人知容闳、严复等留学先驱,到文章最后免不了要哀叹现今大学生的教育问题。读完丝毫没觉得吃惊,这种展览的售票情况在承办之初就完全可以预料得到。倒是说大学生不知道容闳等人,使我怀疑此采访的真实性。在我后来的随机调查中,知道并了解容闳…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儒家"用夏变夷"思想与理论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夏变夷”是儒家民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孟子首次提出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其精神实质和具体内涵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大体说来,它经历了从孔子时的“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到孟子时提出“用夏变夷”的思想;从先秦时的“外夷狄”、“正朔所不加”到汉唐时的“华夷一统”、“夷狄进至于爵”;从先秦汉唐时的“不予夷狄之主中国”到金元时的“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从整体而言,宋代江右思想家具有“另类”之特质。此“另类”之特征,是以其追求思想的独特性、创新性为基本内涵的。从欧阳修之“史论”、“易论”到诚斋之“诗论”、“易论”,从李觏之“礼论”“易学”到荆公之“新学”,从象山梭山复斋之“心学”,再到文山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以说,皆“另类”得可以。当然,与这“另类”思想家相对,江右之地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正统派亦十分可观,也正是这种思想史内涵的紧张,丰富了江右思想总体之发展,奠定了江右思想家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就首批留美学生的概况及留学破产给近代中国所带来的影响略作探讨。 一 第一批留美学生是在容闳百折不挠的努力下正式赴美学习的。 早在留美期间,容闳就痛感近代中国社会的腐败和落后,立志要把西学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他设想有更多的中国青年也能象自己一样到国外留学。在他看来,中国只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才是出路。这便是容闳后来致力于促请清政府派遣首批中国官费留学生赴美学习的指导思想。 容闳派遣留学生教育计划的直接目的,是要培养出自己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以摆脱对洋人的依赖,振兴近代中国。然而,近代中国的黑暗与腐败,使他遇到了难以言状的艰难困  相似文献   

10.
容闳论略     
<正> 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爱国者,在他青年时代远涉重洋肆业国外时,就立下“为中国谋福利”的宏大志愿。那么,他一生的爱国活动怎样?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有益的东西?本文就此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1.
容闳几乎是一位和中国近代社会前进步伐相始终的爱国人士。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中赴美留学,寻求救国良方。1854年返回祖国后,致力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支持太平天国革命,参与洋务运动,经过18年努力促成了第一批留美幼童的派遣。后又投入维新变法运动。晚年则渐渐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全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本文在探讨容闳转向革命的过程和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评述了容闳为辛亥革命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知名社会活动家容闳,一生历经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整个历史过程。他以“西学东渐”为职志,为挽救民族危亡和谋求社会进步,积极投身于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应时乘势地紧贴了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进程。借助其自传体回忆录《西学东渐记》,有助于认识容闳现代化思想生成和演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谭平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革命家.但是,相对于他对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而言,理论界对谭平山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他早年参加同盟会,又是创建中共党组织的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曾创建“第三党”,反对蒋介石专制独裁,积极拥护和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爱国民主运动,积极参与中国的建国工作.他以曲折而又光辉的一生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4.
汤亭亭的《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三部小说分别从华裔神话、英雄史诗与族群寓言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化身份的诉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华裔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华裔自己的文化,要求真正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一分子。汤亭亭的文化身份观在整个华裔文学史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乔木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当代历史上体制内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他身上兼具知识分子的一般特征和鲜明的体制内特征。对他的体制特征要从“文革”前与“文革”后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对胡乔木一生的评价,则依据他毕生所从事的意识形态工作。胡乔木参与起草的1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他1951年所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和主持起草的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既是评判中国革命意识形态的主要依据,也是分析胡乔木一生功过是非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领导的左右江革命斗争是他光辉革命历程中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广西和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路遥:文学战场上的"红卫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路遥在"文革"初期的红卫兵经历入手,通过对路遥作品、创作随笔以及路遥生前好友回忆文章的仔细解读,分析了青年时期的红卫兵经历对路遥精神气质、性情、心理所发生的重大影响.红卫兵经历形成了路遥一生都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具体体现为受难情结、政治情结、绝望意识,这直接影响到路遥的创作心理以及作品的具体写作.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革命军>作者邹容牺牲100周年,也是他诞辰120周年,谨以重读<革命军>之心得祀之.100年前,在<革命军>中,邹容自号革命军中马前卒,抒发他献身中国革命、献身中华民族的远大志向;阐述了革命的正义性、必然性、紧迫性;鲜明提出了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的革命目标和纲领.邹容的革命精神和光辉思想永垂青史,他热爱人民的赤子精神,博采新知的学习精神,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着巴山儿女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高尔基研究在建国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成就和进展,并显示出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其中,"文革"前17年的研究描画出一幅被偶像化了的高尔基形象;"文革"中高尔基的作品先是被禁读,后来则被赋予那一特殊年代的政治话语特征,但同时却无声地培养着将活跃于"后文革时代"的新一代知识者;进入历史新时期,高尔基研究开始显示出从停滞走向复苏的时代特色和审美价值的多元取向。最近20年中,研究者们就高尔基创作的真正成就和代表作、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他的晚期思想和文学活动的意义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然而庸俗社会学批评所造成的影响,仍旧在阻碍着人们对高尔基的重新认识。总体而言,国内高尔基研究和国外研究水平相比明显滞后,但依然存在推出高质量新成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