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代中国民办传统工业未能普遍稳定地转变为"工厂"这一企业组织形式,且其组织方式的变化不同于西欧先进国家,组织方式的选择是不同契约形式的抉择,本文以经济主体的成本、收益为分析主线,试图分析中国民办传统手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组织方式的选择问题且探寻其是否也存在一些被有意忽视了的"合理内核",认为商人包买主的存在、手工工场和包买商制度选择的反复,是由于在发育不健全的、高度竞争的、高风险的中国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条件下市场主体进行的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孟玲洲 《兰州学刊》2014,(3):44-48,120
在近代济南"低度工业化"局面下,城市传统手工业依靠"低度工业化"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依据工业化的结构来调整行业结构和生产结构,与现代工业形成产业互补关系,寻找生存空间,并且注意吸收工业化所提供的优势资源,来改变自身的相对落后性,经历了技术上的现代性转变,逐渐向机器工业过渡。在工业化的多重刺激下,城市传统手工业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适应与创新是其生存之道。这体现了近代城市手工业与时俱进的时代品格,不能用保守与落后概而论之。城市传统手工业的近代转型反过来对近代工业化的推进产生了积极作用。现代化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利用了手工业所提供的资源。在一定的地理与市场空间下,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工业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与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3.
站在百年变迁的历史视野来看,由晏阳初主持的定县乡村建设实验是一场应对我国近代乡村社会现代性危机的巨大实验,蕴含着明确的民族自觉和文化自觉追求。通过"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解决农民的愚、贫、弱、私"四大疾病"、培育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是定县实验的基本方针。定县实验在历史上获得了普遍的赞誉,同时也伴随着各种争议。定县的平民教育模式、知识分子与乡村相结合的传统、乡村保健卫生制度和定县精神,是定县实验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对于今天的乡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靖莉 《东岳论丛》2003,24(2):106-108
鸦片战争以后 ,受西方市场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以棉纺织业、草缏业为代表的手工业领域 ,出现了明显的商品化倾向 ,并带着浓重的时代印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史上,存在着这类现象面临着相似条件的不同地区的同一行业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命运,有些地区一度兴盛、并成为一方经济支柱,有些地区则维持旧貌、甚至衰退以至消亡.原因何在?本文认为,这种不同的结局乃在于人文生态的差异,文章从"地方能人"的视角分析了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欺诈行为与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的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南生 《江汉论坛》2006,3(10):62-69
欺诈行为是近代乡村手工业中广泛存在的丑恶现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在全面梳理史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欺诈行为产生的根源及其所造成的危害,文章认为寻求短期利益动机的驱使、残酷的市场竞争与商人的过度剥削、有效管理的缺失是欺诈行为产生的显性原因,社会转型时期诚信意识的弱化与少数商人道德的败坏是其文化上的隐性根源。欺诈行为是造成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经济衰变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中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明孔 《文史哲》2004,(6):79-85
我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具有显著的特点,这既包括其自身(这些特点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手工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与近代企业之间的不同。中国前近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为:一、家庭副业手工业一直比较活跃;二、官府手工业自始至终相当发达;三、集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坊模式比较普遍;四、合伙制具有近代企业萌芽的某些特征;五、民间手工业生产者有土地投资偏好;六、工匠的身份变化比较大;七、工匠技术的传授主要通过父子相承或兄弟相承。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金融与乡村手工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俊亚 《江汉论坛》2006,2(10):70-75
20世纪前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乡村手工业极为发达。这一地区手工业的兴盛与来自传统金融界的强大支持密切相关。典当业通过抵押借款的形式为手工业者直接提供资金保证,并带动了相关手工行业的发展;钱庄则一方面为手工制品的贸易提供资金,另一方面还直接参与手工制品的市场开发。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从北京史志、民国档案、公私合营前行业资料和口述史的综合研究看,北京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互相协作渐渐变成一种稳定的民俗文化。从民族手工业者的角度出发,结合民族生活传统和宗教文化传统,考察近代以来北京手工业,可归纳出四个特征:一是手艺的皇家色彩较浓,与明清两朝的王公大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是民族手工业者大多有所谓"小说",即以家族职业、行业字号、原籍或者居住地点等特征放在姓氏之前加以区别;三是民族手工行业往往和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文化整体;四是民族协作使手工行业的民族特色和自身的业务技术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手工业一直是中国农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但近代以后,在机器工业产品的冲击下,一些手工业开始解体乃至消亡。如何看待家庭手工业的现状和前途,始终是社会各界非常纠结的一个问题。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争论最为激烈。大致说来,主要有四种意见。只有第一种意见主张手工业必然解体,发展机器工业才是正道,而其他三种虽然也认为家庭手工业很难与机器工业相竞争,但仍主张予以保留,只是这三种意见又各有侧重的角度。以上各家的学术背景、政治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是相反的,但对家庭手工业的看法却与此并无必然的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学者与非马克思主义学者既有不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着共识,那种以政治意识来划分阵线的做法,在此问题上并不完全见效。这一时期的论争,具有重要的经济思想史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舒眉 《兰州学刊》2008,(6):112-113,41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中国传统史学在其观念和内容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反映在传统史学中经世致用思潮的再度崛起,边疆史地研究开始兴起,外国史著编译掀起热潮等三个方面。上述三个方面为传统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最终构成了近代史学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河北士族礼法传统与北学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山 《文史哲》2003,(2):91-95
建安时期邺城学术思想主流是曹操名法与郑玄经学的结合 ,它上承两汉以来儒法合流的总趋势 ,下启魏晋南北朝礼法思潮 ,是东汉名教之治向魏晋南北朝礼法之治历史性转折的枢纽。河北士族特殊的地域优势、文化性格和经学特点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在魏晋之际礼法思潮的发展中 ,河北士族反对正始玄学。元康时虽一度受到玄风影响 ,但其思想主流未变。永嘉之乱时 ,河北士族多留在北方 ,国破家亡的血泪洗礼 ,使他们反思元康玄风流弊 ,重返传统儒学。故郑玄经学与礼法思想随之成为南北分裂后十六国北朝的学术渊源。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始社会转型,与此同时,私塾教育亦开始为知识分子们所反对,政府也开始对私塾进行逐步改良。形成近代中国社会私塾——新学堂并存的教育体系二元格局,知识分子的觉醒,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新学堂的兴起,私塾自身的缺陷,政府的低效率,宗族社会的关系,在这些社会背景和历史动因影响下,开始了近代中国困顿与求索,蜕变与传承的私塾改良进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的阐释链与“新传统”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形成的现代文学传统,已经渗透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当代文学/文化发展的规范性力量。而当前那些试图颠覆五四与新文学的挑战,也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现代文学传统的价值。必须重视对这个新传统的研究。新传统的形成过程可看作一个阐释变体链,不同历史阶段文学史家、批评家对新传统不断地遴选、过滤与塑造,这些阐释总是离不开时代的制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胡适等人和《大系》的工作,是在对旧传统的反对中建构新传统;40年代的理论家和文学史家在新传统的清理方面,更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借对新文学的评价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史观,而这些理论和观念又被逐步筛选和流传下来,影响着人们对新文学的想象与评价。这几个重要段落清晰地呈现出现代文学的认识历程及其对新传统积淀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西欧社会转型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及价值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16 世纪西欧社会转型时期重要特征之一,是人文主义教育崛起及其变向发展。西欧人文主义教育演进,充满着浓郁的基督教神学观念和人文主义观念的冲突与融合的时代气息,基督教人文主义特征是其价值取向的表现形态。人文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之历史价值,在于教育理论与教学原则所寓含的相当开明的现代进步意义,那些典型人物扮演着调节社会发展和时代走向的重要角色,那些价值观念成为推动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内动力。  相似文献   

16.
直隶商会与近代棉业的发展(1903-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业在近代中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不仅关系国际贸易,而且与民生日用休戚相关,历届政府都很重视棉业的改良与发展.直隶商会作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经济社团,在济农兴农问题上,以挽回利权相号召,采取措施规范棉业市场,配合政府推行棉业改良,收到了良好效果,成为近代推动棉业改良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风俗文化的现代转型,呈现出传统风俗文化的现代转换、西方风俗文化的渗透和传播、中西新旧风俗文化的会通融合三大路径多元并进的格局。伴随着社会风俗现代化变迁在以上三个层面上的演进,国人的生活空间日趋扩大,生活方式日趋丰富,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杰 《文史哲》2006,(1):23-29
春秋时期是社会政治结构发生大变革、各种矛盾冲突不断产生的时代,是殷周以来天命神权政治向伦理政治逐渐过渡和转向的时代。春秋时期伦理政治价值观的转向主要表现在殷周神权政治价值观的崩解、重人事轻神事,思想变迁与价值转向及民本论,奠定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基石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福州传统时期的社会救济以个人善行、善社善举和官办惠政为主要形式,带着明显的道德色彩.清末民初,官督绅办的地方自治机构试图重组社会救济事业.国民政府初期,当局也提出了改造方案.但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些努力都失败了.而民间主导的社会救济事业,则利用了既有的救济传统和社会资源,实现了全国化、全城化与社区化的发展,创造出一套以社会组织的普遍参与为特征的"整体性应对"的救济机制,展示出延续传统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近代监禁刑的产生,取代了古代残酷的死刑、肉刑,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围绕着监禁刑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监禁制度已走过较长的历史时期,其与现代社会发展下社会理念的冲突也愈发明显。可以说,现代监禁制度在理性与进步的价值追求目标下,实现自身变革已刻不容缓,这也是现代刑罚理念和刑罚目的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