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稼轩词中的梦词有78首.约占稼轩词总数的12.4%;从内容看感叹人生如梦、无奈归隐的梦词有37首.占总梦词的近50%.深入解读稼轩梦词,有助于了解词人从儒家积极入世思想转变为佛道归隐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作中,有近十分之一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归去”意向,即“归去”词,按照“归去”的不同方向,可将它们划分为归隐词、归仙词和归朝词。归隐词,顾名思义,是苏轼带有解甲归田意图的作品,表现出对官场的厌恶与逃避;归仙词是他丢下心灵包袱、追求并享受自由的作品;而归朝词则集中体现了苏轼的儒家入世思想,是其执着于世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3.
范成大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对范成大思想的初次系统探讨,本文认为其政治思想是较成体系并注重实际的,“忠君”、“爱民”、“恢复”是其政治思想的三大支柱。政治思想显示了范成大重功利、鄙空谈的政治家特色和深厚的爱国精神。范成大又有自成特色的归隐思想,它是和思乡恋家情怀交织在一起的。和陶渊明的“归隐”不一样,他的归隐思想是志得意满后理想人格的一种追求。他的归隐思想与宋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佛老思想的熏染、长期疾病对他心理的影响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4.
顾贞观是梁溪词派的代表性词人,其词中有许多关于家乡无锡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对风物的咏叹,对交游的记录,以及每逢佳节、羁旅漂泊时对乡愁的抒发上,展现了他对家乡无锡的眷恋、对同乡故交的情谊以及抑郁不得志的痛苦、进退两难的矛盾和向往归隐的心情。乡情词在顾贞观的词作中占四分之一以上,反映了作者从积极求仕到无奈归隐的心路历程,是研究顾贞观词作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对白居易诗与唐宋词中思想内容的某些方面作细致的观察分析后,发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去日苦多、人生如寄的感伤情绪,但求适意、不拘形迹的归隐意识是其内在契合点,反映了中唐以来新型文化背景下文士心理的变迁,是白居易诗和唐宋词独特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6.
从现存的苏轼词来看,苏轼想要归隐的愿望很早的时候就流露于其作品中,并且在不同时期都有所涉及。苏轼想要归隐的愿望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虽然苏轼终究没有彻底地归隐,但是其在从政期间不间断地享受着的归隐状态,却已经让他实实在在地得到了满足。  相似文献   

7.
《湖心岛茵尼斯芙里》由爱尔兰诗人叶芝所作,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者以其简洁的语言与轻快的行文风格为大家展现了一幅世外桃源的归隐愿景。其中归隐意象的运用为其归隐思想的传达提供了形象具体的表现形式,由此体现了叶芝创作和艺术思想中的东方因素。  相似文献   

8.
《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两者同为对归隐生活的想象之词,且都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归隐生活之趣,但由于作者的家庭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有不同的归隐方式——归于自然中的山水与归于山水中的自然;有不同的情感基调——乐以载忧与乐以忘忧。因而两篇辞赋的归隐心态也大有不同,这不同表现为:被迫的逃避与自觉的返途。  相似文献   

9.
李白三教兼容的思想的复杂性、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特征及游历、求仕、归隐的典型文人生涯,通过对月这一原型意象的审美创造,使笔下的月亮呈现出鲜明的人格精神美、意象美和哲理美.  相似文献   

10.
嫁轩归隐思想形成原因有三:一为南宋“和戎”国策所不容,二为世情所不容,三为老、庄思想所影响。其发展轨迹是:初居带湖,身隐心未隐,表面的山水之乐无法掩盖内心苦闷;移居瓢泉,似有所悟,所持达观,略见其真;再返瓢泉,始生绝望,弃却功名,乃入静境。从不认同归隐到想往归隐,有其渐进轨迹。但不论何种境界,其报国雄心始终未泯。  相似文献   

11.
论东坡词的“雅化”及其对词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坡词的本质意义是对词的“雅化”。苏轼批评柳永并非针对“婉约”,而是针对“从俗”。“以诗为词”的本质是引诗之雅以改造词之俗。“雅”的内涵已由唐之前社会功利性极强的“言志”转变为宋大夫以归隐为中心的精神宣泄。苏词以其题材之雅、境界之雅、艺术手法之雅完成了这一改造。其影响自秦、周而达姜、吴  相似文献   

12.
曹溶的词作与他的特殊经历密切相关,内容可粗略分为纤婉词、迁谪词、边塞词、归隐词四大类,早期词从纤绵婉丽入手,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增加,词作风格开始显示出愤满中透着雄健与不平、淡泊中透着不甘,他以"当行本色"作为词作追求的审美理想,主张词旨明了,用语雅正,反对以议论为词,以学问为词,反对剽拟臆创.  相似文献   

13.
赵琦美在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时,留下了大量校语.从现存校语看,赵琦美录校《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主要作了校勘、考证、评价三个方面的工作,体现了赵琦美崇尚古本、讲究词采、注重剧本文学性的杂剧校雠思想.其工作和校勘思想,在今日杂剧校勘中仍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元代鄙视功名利禄、赞美隐逸生活题材的作品之多、感情之强烈,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一个朝代能与之并驾比肩。这固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也不可完全视其归隐为真。元代的下层文人大唱归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牢骚,他们以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懑。那些达官贵人也是受了时代的传染,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大唱归隐当作官场倦怠时的自我安慰罢了。虽然在元代道家思想对文人有所影响,儒家思想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有所动摇,但他们骨子里仍是儒者。  相似文献   

15.
琴曲“归去来辞”或作“归去辞”,是依东晋诗人、隐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意境创作的古琴曲,意在表现隐士离世隐逸之情和自然闲适之美。要较好地把握曲意,须对陶渊明归隐前后的思想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陶渊明归隐后的思想感情,可以归结为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五个方面,这些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鲜明展现.琴曲“归去来辞”就是试图将陶渊明上述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之心境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叶嘉莹的生命美学思想与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述是融为一体的。她以深厚的学养和跨中西文化的视野,在词学研究中渗透着生命美学思想。叶嘉莹对花间词美学特质的探索是她真正从美学角度出发阐述诗词。她提出的"弱德之美"丰富了中国生命美学范畴。词之特质迥异于表达显意识的诗文,在表达美好爱情的长短句中流露出真挚的心灵之美,蕴含着文人忧国的情怀之美以及精微多姿的生命体验之美。  相似文献   

17.
在南宋中后期古典文学向世俗文学转变的过程中,士人阶层的分化与身份转型比如“地方士绅”“江湖游士”一度受到学界关注,南宋后期文坛宗主刘克庄因拥有多重身份而备受瞩目。以往多将其视为辛派中人,但与稼轩词“英雄失路”不同,后村词多表现南宋政治乱象下衰世式的“英雄失志”,频繁抒发的归隐之志也流于形式。在地方世界中,以词频繁酬赠带有经营地方人际网络和游戏文字的意图,但士大夫文学传统仍然制约着士人创作惯性,频繁使用的典故、理学话语与其内在情志的贫瘠反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矛盾,与梦窗词有着内在的时代共性。后村词中的多重视野显示了南宋后期词体中士大夫精神的衰退与挣扎,与南宋后期文学世俗化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归隐一方面有他个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其政治上的原因,客观现实对他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最终的归隐给其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作品由最初的渴望建功立业转向“近自然”,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公元三六五——公元四二七年),一名潜,字元亮,曾做过彭泽令,故又称陶彭泽,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我国晋代著名的大诗人。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早年曾做过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后由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于四十一岁时决计辞官归田,终生不复出仕。对陶进行专门评价,起于梁朝的钟嵘。钟嵘在《诗品》里,把陶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简单概括的论定,只道出陶后半生归隐的某些现象,不曾揭示其归隐的本质。而  相似文献   

20.
袁枚归隐后一再纳妾,属"无子为名又买春";而其寻花问柳,更是出自"好色之心".但袁枚之好色不无精神上对美的追求,以及对妇女命运的关爱.这又与其反理学的态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