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研究读者心理现象是提高报纸可读性的一个基本前提。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具有“好奇”“求益”“求真”“求知”“求近”“求美”等心理现象。针对不同的读者心理现象 ,编辑要在工作中做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图书馆"读者第一"的服务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图书馆界以读者为核心的服务观念形成的时期 ,“读者第一”的服务观念在高校图书馆界得到了普遍地重视。本文就“读者第一”观念的产生、意义以及“读者第一”观念对新世纪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要求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从“新文学作品”角度研究图文接受的差异性,将图文接受者——读者分为三类:语言文本作者、图像文本作者、普通读者.语言文本作者面对“图文本”时丧失了话语权,消弭了对“文之意”的掌控,同时又对“图文本”持有“愉悦”和“失落”的态度;图像作者作为语言文本的第一读者,是将其外化成“图文本”的“实现者”评述者”观察者”和“表演者”.广大的普通读者,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读者,由于阅读对象的增加,从读字到图文的结合,必然会引起阅读方式和审美体验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历史使命,图书馆员的工作永远是为读者服务。从图书馆的建设目标阐述了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针对有学者提出的以“图书馆员第一”取代“读者第一”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读者第一”的观点永远不能动摇。  相似文献   

5.
在少儿散文创作中,作家应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理解读者对象的复杂性,明确“幼儿”、“儿童”、“少年”三个层次读者的身心的差异性,以他们的审美接受能力和作家的主体创作能力为出发点,创作出针对这三个层次读者不同审美需要的少儿散文。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日渐普及的今天,优化服务成为图书馆全部工作的中心。而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以读者为本:“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读者”和“为了读者一切”应成为现代化环境中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坚持这三个“一切”的服务理念是时代对图书馆工作的要求,更是图书馆自身生存之必须。  相似文献   

7.
为让小说文本的内涵增值,作家们创造了“留白”、“续写”、“改写”、“第二人称叙述”、“结局的开放性”、“整体象征和隐喻法”、“无装订和可链接”和“接龙与互文创作”等多种让读者参与小说创作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参与文本创作的努力折射出作者与读者关系日趋平等,也体现出作家“从人出发并回归到人”的创作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姚斯的接受美学将读者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起点。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作出选择,随着水平的提高,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被打破或拓展,从而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这种提高或扩展了的“期待视野”又对文学提出新的要求。反馈到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作家便会努力拉开与读者期待视野的距离,不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以期与读者的“期待视野”融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新青年》由 “普通刊物”发展为全国的“金字招牌”,与读者密不可分。《新青年》同人对“新青年”的营造,使其影响从上海、北京等中心场域扩展至全国,促进了《新青年》的大众化,引起了地方的再阐释与回响。通过《新青年》同人与读者之间构建的社会交往网络,《新青年》在读者的阅读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革命”“反孔”“马克思主义”等概念在青年中的传播,促进了“青年”意识的觉醒,进而形成了一个新型的社会群体——“五四青年”。《新青年》与读者之间的社会交往建构了新型的“阅读大众”,构成时代的表征。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三要素”、“四要素”和“五要素”等说法,即认为图书馆事业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这些不同的说法被后来人们简称为“要素说”。在“要素说”中,虽然各家对要素的多少看法不一致,但都有一个读者要素。由此可见,读者在图书馆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事实上,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读者来进行的,为读者服  相似文献   

11.
都市报的新闻报道视角,既不是“俯视”,也不是“仰视”,而是“平视”。正由于是“平视”,都市报才会“坐”到读者中间,才可能真正关心并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愿望,从而在新闻报道方面千方百计去适应和满足读者的兴趣和需求。这就决定了它的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并由此生发出了服务性和互动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文化变革需要引进和借鉴“畀于我”的东西,而译文读者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也要求在译文中再现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策略进行考察,揭示采用该策略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运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不仅包括要保留原文作者运用“陌生化”手法所创造的相对于原语读者的“陌生”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还包括要保留那些为原语读者所熟知、而对于译语读者“陌生”的形式和内容。二者都能产生“陌生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1925年诗集《微雨》的出版,李金发等中国象征派诗人开始为读者所了解,1920年代中后期的文坛掀起了一股象征主义的批评风暴。感官刺激的核心批评话语散见于读者批评的书报文献,崭新的现代诗风暗含“颓废”的审美意识,从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读者发掘并且指认“纯诗”“唯美”“刹那”的艺术思潮。读者批评史料的再批评,试图探寻“颓废”与象征主义诗学的现代性关系,辨析朦胧、丑恶、神秘的现代诗学质素。  相似文献   

14.
<正>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教学科研深入开展,衡量一个图书馆的价值大小,已不仅仅表现为保存了多少文化典籍,拥有多少珍善本书,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者工作”培养了多少人才,出了多少科研成果.因此,“读者工作”已成为当前图书馆工作改革的主要任务.一解决读者工作的认识问题主要要处理好“藏”与“用”的矛盾关系,一般说来“藏”只是手段,而“用”才是目的,图书只有通过用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益.“用”又是通过做好“读者工作”来实现的.读者工作是图书馆的前哨工作,它直接体现了图书馆工作的目的,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效果.它是衡量图书馆工作成效高低的尺度,是直接维系图书馆和读者的纽带.在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中,读者工作比藏书建设工作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只有通过读者工作,文献资源才会产生效益.从图书馆的目的来看,“藏书是为了使用”,“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图书馆通过读者发  相似文献   

15.
前期创造社期刊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备受读者喜爱的文学刊物。前期创造社期刊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关注,首先在于现代意义的“读者”的形成以及前期创造社编辑者准确的读者定位。其次,前期创造社期刊所刊发的作品大多为"青春型"文化品格,而这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唐代殷的“兴象”说、皎然的“诗境”说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诸说的考察和分析阐明 :唐代提出的“意境”论从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积极参与的艺术空间 ,它既不是单纯的“作者本体论” ,也不是单纯的“文本本体论” ,意境本体实际上还有读者的参与 ,换句话就是说 ,意境本体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因此 ,唐代理论家提出的“意境”论实际上是一个标志读者的文学接受进入文学本体的审美范畴 ,这也就是唐代“意境”论所包含的接受美学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一切为读者”是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精神实质体现为:书是为了用的,每位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约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为全面落实“一切为读者”的管理,高校图书馆应该了解读者需求,合理确定各类图书资料的购买量,做好图书“促销”工作,健全书架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熙凤的悲剧也许被‘辣”“毒”“凶”的外壳包住了,读者很难看透其实质。本文试图从凤姐的“相”“权”“毒事”三方面分析读者对王熙凤的悲剧不同情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杂志是办给读者的,读者是杂志的“根”。读者对杂志的信任与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虚心倾听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是本刊的优良传统,是办好杂志、做到“三贴近”的基础环节。多年来,我们坚持密切与读者的广泛联系,多渠道与读者接触和沟通。经常走访读者,召开读者座谈会,与读者通过  相似文献   

20.
如何搞好读者工作,首先应明确什么是读者工作、读者工作包括哪些内容以及搞好读者工作的作用是什么。另外,我们还应明确图书馆整个工作在教学和科研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知识信息开发和利用的基地,是自学深造的重要场所,是知识之源,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情报机构,对教学和科研信息传递起着“耳目”“尖兵”和参谋作用。 读者工作在图书馆所起的作用又是什么呢?读者工作是组织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活动,读者活动直接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效果,读者工作是图书馆中的一线工作,是文献交流系统的中间环节。为改进图书馆工作,更好为读者服务,依靠读者办好图书馆,读者工作才能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搞好读者工作,应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 1.提高藏书建设的质量和数量,正确处理好“藏”与“用”的关系。藏书的目的在于“用”,是藏书建设的最基本观念,要摆正两者之间关系,满足读者的要求,是我们搞好读者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