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雇主和保姆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也是人际关系和人际交流中很难把握的问题。在社会转型期,随着保姆行业产业化,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雇主与保姆的关系与传统时期相比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元素。在“和谐家庭”的视角下,要处理好雇主与保姆关系,应建立权利与义务的合作关系,以相互恪守承诺为首要原则;延伸以血缘为主的家庭关系,相互以家庭成员对待;建立以诚信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相互信任坦诚交往。  相似文献   

2.
很多家庭都请过保姆,但有多少家庭能和保姆相处愉快呢?从社区居委会的调解案例来看,雇主与保姆之间发生的纠纷占了社区矛盾的很大比例。家政服务本是一种零距离服务,但在实际生活中,雇主与保姆之间真的能保持一种亲密的零距离关系吗?身为雇主,应该绝对信任和宽容保姆,还是要对保姆刻意保持距离,以防保姆向雇主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潇湘君子 《社区》2010,(12):18-20
很多家庭都请过保姆,但有多少家庭能和保姆相处愉快呢?从社区居委会的调解案例来看,雇主与保姆之间发生的纠纷占了社区矛盾的很大比例。家政服务本是一种“零距离服务”,但在实际生活中,雇主与保姆之间真的能保持一种亲密的“零距离”关系吗?身为雇主,应该绝对信任和宽容保姆,还是要对保姆刻意保持距离,以防保姆向雇主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郭毓玲 《社区》2008,(24):18-19
每逢节庆之时,都是找保姆的高峰期。在各个城市,很多家庭都曾遇到找保姆的问题,从普通的家庭钟点工、到护理婴幼儿,护理年长者、护理产妇等,保姆与家庭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随着关系的密切,两者的矛盾也在增加。一方面,雇主大叹找保姆难,另一方面,保姆对雇主的不满也时有发生。一次在腾迅网、新浪网上进行的关于保姆这一话题的简单调查,由于上网的群体中,保姆所占比例极其微弱,因此,这一次网络调查主要针对雇主。  相似文献   

5.
四维 《社区》2005,(10):38-39
除了“公事公办”,再加上包容和感情互动,雇主和保姆相处起来也不是件太难的事——除非你当初挑选时选错了人。一块石头握久了都会有感情,更何况生活在一起的人呢?《家庭周末报》的一篇文章,讲述了雇主与保姆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洪奕宜 《社区》2005,(12):46-47
48岁的保姆王热明在雇主郭小姐家猝死了,她的尸体现在还在殡仪馆冰柜里。她的老伴老柯,带着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一行13人从湖北老家赶到深圳奔丧,同时也想要一个说法;雇主郭小姐的电话打通了,但接电话的却不是她本人;家政公司经营者、为王热明介绍工作的姜姐已经有好几天躺在医院里,她患有“融血症”已经多年。保姆猝死雇主家,到底谁负责?保姆和雇主、家政公司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劳务关系,那么是不是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够得以解决?巨额赔偿吓坏雇主王热明死得稀里糊涂。3月16日晚上9点到9点半,王热明还和家里通了电话,好…  相似文献   

7.
《社区》2010,(12):20-22
保姆和雇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同为家庭的一员,每天朝夕相对,如果双方不合,不仅当事人尴尬,也会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造成影响。那么,怎么做才可以既跟保姆保持良好的关系,又不致主雇不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呢?  相似文献   

8.
家庭直接雇佣保姆和其构成劳务合同关系,保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的,由雇佣家庭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保姆有过错的雇佣家庭可以向其追偿。从家政公司雇佣保姆的,保姆和家政公司是劳动关系,保姆和雇佣家庭是劳务关系。提供保姆服务过程中造成他人损害的,仍然先由雇佣家庭承担赔偿责任,家政公司在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9.
徐健 《社区》2005,(4):10-11
雇主们,没有为市场转化做好思想准备与发达国家只有很富有的家庭才请得起保姆的状况不同,在我国,特别是近些年来,工薪阶层家庭请保姆已是常见的事。这恐怕也是我国的特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劳动力充裕,劳动力价格尤其是保姆价格低,请得起。我国的保姆以农村低文化女性群体为主,要钱不多,干事不少,用起来合算。其二,家务负担重,不得不请。我国家庭的特点是,双职工多,不少人都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顾,故家务负担较重。加之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程度低,许多家庭不请保姆就难以正常运转。而对大量涌向城市的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妇女来说,…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经家政服务部介绍,我雇用了一名外地保姆,支付给家政服务部50元中介费。当时家政服务部声明:保姆与雇主之间发生纠纷与服务部无关。”据家政服务部提供的信息,该保姆的户籍、家庭住址都具体清楚。可没想到的是,保姆在我家服务不到两个月,居然趁无人之时,将价值近4000元的贵重衣物盗走,去向不明。我按照家政服务部提供的保姆户籍及家庭住址查寻,不料这些都是假的。我要求家政服务部赔偿,可家政服务部以只提供中介服务,无法鉴别保姆身份证真伪,以及事先声明内容作为理由,予以拒绝。请问,保姆偷窃后去向不明,家政服务部是否应承担赔偿…  相似文献   

11.
保姆是散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广州和深圳两地保姆的口述访谈,从保姆的工作性质和个性特点、年龄构成、务工原因、婚姻家庭、雇主关系、社会网络六个方面分析保姆的群体特征。本研究表明,保姆的性别集聚效应十分突出,是一个纯女性的从业群体,这又使保姆更具弱势和弱性。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02,(21):57-59
1、家庭生活服务 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服务起步较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目前,城市中的家庭生活服务有如下几种类型: (1)保姆入户服务:起始于80年代,主要为协助双职工家庭照料婴幼儿、老人及专做家务。入户保姆多是流入城市的农村“打工妹”,近年来下岗女工也加入其中,称为“家庭服务员”。目前此项管理已逐步走向规范化,服务人员与雇主双方经有关部门介绍、签约,从事  相似文献   

13.
久逸 《社区》2009,(14)
作为雇主,也不要光对保姆挑三拣四,看看雇主们的不良行为,自己犯了以下几条?1.已经谈好的服务项目,进家之后要求增多。2.吹毛求疵,扣保姆工资。3.看不得保姆闲,太苛刻(如不准用洗衣机,要求保姆用手洗;被子刚洗不到一星期又要求再洗)。  相似文献   

14.
天文 《社区》2009,(14)
2009年度就业薪酬预期中,许多行业都有下降,但有个行业一枝独秀,就是家政服务。当然也有保姆说现在工作比以往难找,竞争激烈,但更多的声音是来自雇主的苦衷——"找保姆难,找好保姆更是难上加难。"说起保姆,真让人一言难尽。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回迁儿童与本地儿童在自尊及人际关系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从外在环境角度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一般人际关系量表"、"同学关系量表"和"师生关系量表"对359名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结果表明:回迁儿童与本地儿童在自尊及自尊各因子上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儿童自尊的发展在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维度上部分差异显著;回迁儿童与本地儿童的人际关系在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两维度上部分差异显著;回迁儿童与本地儿童在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关系上存在差异。结论:回迁儿童与本地儿童在自尊和人际关系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刘剑利 《社区》2012,(1):61-61
此前,桑兰与美国保姆之间的相互指责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出现这样的矛盾和误解跟中美对保姆的认识不同有关。在北美主要有两种性质的保姆:第一种是由雇主付薪的住家保姆,第二种是政府付薪的公费保姆。社会上需求最大的还是住家保姆。和国内家政服务行业门槛偏低的情况不同,想在北美成为一个合格的保姆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家庭关系问题,早有许多专家学者在家庭结构关系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述。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家庭人际关系的内在特性。 一、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层心理关系 要了解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内在特性,首先必须分清家庭关系、家庭角色关系、家庭人际关系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所谓家庭关系即指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家庭关系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伦理关系、角色关系、心理关系等;狭义的家庭关系即社会学家所研究的家庭角色关  相似文献   

18.
王瑜明 《社区》2008,(24):50-51
在许多城市,人们由于工作繁忙,不少家庭需要保姆。在找保姆时,大家关注最多的是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道德品质,却很少有人关心这些家政人员的心理健康。近日,上海开通了首条家政人员心理健康咨询热线,并且打算不定期开展关爱家政人员心理健康的知识培训。那家政人员究竟有些什么“心病”?该如何给她们减压?连日来,笔者找到多名保姆和雇主,倾听诉说,又走访了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等专家,请他们为保姆的心理问题把把脉,送上“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19.
人口再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必要前提,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雇主/社会提供了充足劳动力,满足了家庭情感需求和家族延续的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需要共担责任。我国经历了从国家和家庭共担到雇主和家庭分担主要生育责任的过程,目前政府分担生育责任依然不足,雇主服务支持不够,家庭中男性未充分发挥作用。要确立生育的社会价值,增强政府责任,建立全面覆盖的生育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平衡工作—家庭的支持体系,男性分担更多责任。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个体化社会中,人际关系尤其是熟人关系已退缩到传统家庭的狭窄场域中。社会关系中"他—我"分明,"咱们"日显矫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呈现出离散性的状态。然而,与传统决裂的个体必须建立自己与社会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才能造就自己。由于个体化社会面临各种风险的冲击,导致个体化的人容易产生"非替代性焦虑",这正给个体化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潜在的动力,人与人之间也有了"暧昧"的基础。通过对个体化社会人际关系的适应分析来解读冷漠化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建,并由此提出个体化社会熟人关系回归的可能性及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