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非营利组织的公益信息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发展蓬勃,开始成为中国社会发展领域里一支新兴力量。其中非营利组织公益信息的传播在协调组织关系,创立和维护组织形象以及为公众提供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非营利组织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遇到诸如缺乏整体地域观、专业化管理,传播力度不足及传播难度大等问题,在此工作上应有妥善的规划,适当的开拓、整合、运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在其公益活动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2.
困境与治理: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运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市场化运作的浪潮,这种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志愿失灵”理论和公益产权理论构成了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理论基础;内部管理的企业化、收费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企业互惠合作和竞争、商业投资是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模式;机制不畅、目标替代、监督难题是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面临的三大困境。作为全球“结社革命”一部分的我国非营利组织,不可避免地也面临着如何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问题,且许多非营利组织在市场化运作的实践中陷入了困境。文章通过对全球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审视和解读,立足我国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从而得出多元共治是优化我国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外在环境变迁的影响,非营利组织面临着成本增加、捐赠和资助减少,营利性公司成为竞争对手等威胁,越来越多的开始向商业领域拓展。通过对非营利组织商业化产生的原因、商业化的途径,以及商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防范等问题的初步探讨,初步回答了非营利组织如何使得利润产生行为与组织的使命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非营利组织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他社会生态系统互利、互惠、合作共存。基于共生的理念 ,探讨了非营利部门如何与政府、企业、个人建立良性互动、共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信息公开是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的保障.国外有很多国家的立法对这项制度做出了较为完备的法律规范.在信息公开基本内容上,对于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和互益性非营利组织、规模较大非营利组织和规模较小非营利组织作不同的要求;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一般事项和特殊事项作不同要求.在信息公开途径上,非营利组织的组织活动、资金使用以及组织变动等要向国家登记机关、特殊公益代表机关、捐赠者以及社会公众为信息披露.在信息公开基本要求上,根据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的特点,强调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并构建起完善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6.
国外非营利组织理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概念、起源及与政府、企业的关系三方面评述了当前非营利组织研究的主要理论。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在中国政治、经济背景下对非营利组织的概念、起源、与其他组织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因此基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进行更为深入和详尽的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非营利组织发展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营利组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社会发展、稳定、进步有着必然联系,被视为影响当前全球发展的第五大因素。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末出现的世界范围的非营利组织所具有的社会和政治意义,有可能同19世纪民主国家的崛起相媲美。随着我国入世后的形势发展,尤其是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深化,加大培育和发展的力度,促使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8.
我国非营利组织与项目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对项目性活动的管理。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经验实证和个案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应用项目管理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就项目管理在非营利组织的系统应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营销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非营利组织营销兴起及作用,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的组织与营销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异同,探讨了非营利组织的营销以及营销观念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中国社会公益组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也有效推进了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但是社会公益组织发展仍存在独立性不够、政府对社会公益组织的准入控制过严与监管过松现象并存、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公益组织发展易呈现不协调状态等问题。为此,应从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自身入手采取多种措施,即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组织,为社会公益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公益组织自身的组织与能力建设。同时努力协调社会公益组织与各方面的关系来促进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公共关系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开始受到关注。非营利组织因其自身性质,公共关系有不同于营利组织的特点,与营销职能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主要用于扩大影响、发展成员、争取公众支持以及推广观念、筹措资金等。  相似文献   

12.
在私益膨胀,公益萎缩的社会背景下,文章重新审视社会公共利益,将其内涵厘定为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上的与社会整体利益同向一致的群体利益与群体联合利益。国家是社会整体利益唯一可能和现实的代表者,社会团体组织是群体及群体联合利益的代表者。对二者在利益代表中的运行机制应兼融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3.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检察机关没有明确检察权与法律监督的内涵,以及民事诉讼法把与本案有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或单位排除在原告资格之外。因此,立法赋予个人或单位以自身的间接利益受损为由提起公益诉讼是解决公益诉讼立法空白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有必要建构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建构该制度必须界定清楚公益诉讼的概念,而且出于公益诉讼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考虑,在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和提起主体方面应作出明确规定。鉴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我国建构公益诉讼制度定会遇到很多障碍,克服此障碍应该在法律授权、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及公益诉讼费用改革等方面上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5.
公益诉讼概念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公益诉讼的概念争议导致学理与实践都产生矛盾,其“所指”与“能指”往往混淆。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到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原告应该扩张为诉的利益者;客观公益因素的存在;跳出部门法及跳出诉讼法看待诉讼;公益诉讼侧重于启动者的公益性目的性。根据知识经济原则、基层化原则以及诉讼目的,公益诉讼的启动先后顺序与启动者的重要性次序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公益诉讼和行政执法都是公法的法律程序,公益诉讼具有程序公正、民主的优势,而行政执法具有效率优势,行政执法与行政诉讼一起成为公法普遍的法律程序,而公益诉讼则是对行政执法的重要补充和监督。  相似文献   

17.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检察机关没有明确检察权与法律监督的内涵以及民事诉讼法把与本案有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或单位排除在原告资格之外,因此,立法赋予个人或单位以自身的间接利益受损为由提起公益诉讼是解决公益诉讼立法空白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利益问题贯穿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文章对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问题作出了政治哲学的分析。首先从中西方政治哲学史的角度梳理了关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关系上的两种不同观点,将其归纳为公共利益本位论和私人利益本位论;其次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角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得出两者之间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客观上需要立法加以保障和有效实施,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正是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实现环境权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法律上的空白以及现行法律在环境公益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的前提下,从现实和法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顾薇 《百色学院学报》2010,23(1):117-121
公共利益直接或间接地为所有公民所共享,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行政权存在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事务的日趋复杂,行政功能日益突显,政府为民众提供公共利益已经成为社会群体的必需。我国应该立足于现有的法制资源和现实需要,理性的批判、吸收国外的经验,整合并表述民众的意愿,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立法,积极构建并完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为民众和公益性社会团体通过诉讼的方式,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一种有效途径,以确立以诉讼推进民治、以民治实现公益的模式,有力规范行政权的良性运作,推动行政权与司法权、权利与权力的良性互动,保障我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