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野鹤是明清之际的著名诗人、戏曲家、小说家,堪称全才的文学人物。曾创作过“传奇十三种”,但存世者只有四种。以历史剧《表忠记》最精彩。塑造了杨继盛这个与权奸斗争的英雄形象,大大超过了同题材的《鸣凤记》;他的爱情剧《西湖扇》,是借宋金之战乱,写明清变革时的真人真事。“以一扇为纽带,以二诗为线索”,移花接木,构思巧妙,故事曲折,情节动人。《赤松游》剧表现了作者“功成身退”“消极避世”的思想,《化人游》是作者逃避现实之作,应该说是符合作者后期思想感情的。他不愧是一个有思想、有见解、有文才的两代文学家。  相似文献   

2.
《鸣凤记》是一部有特色、有创新、有成就的剧作,在明、清戏曲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国内外有关中国戏曲史和文学史的著作,都有专门章节论述《鸣凤记》。遗憾的是,关于这部传奇的几个重要问题。迄今仍然或以误传误,或存疑不论,或众说纷云。因而,就有关《鸣凤记》的几个看法有分岐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于这部名著,以至戏曲史和文学史的深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草写本文,意在抛砖引玉,错误、疏漏在所难免,渴望得到研治戏曲的专家和同志的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3.
曲海寻踪——吴地宋元明清几位戏曲家演艺、作品之杂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末元初,大词人张炎的《山中白云词》中有一题《满江红》,是赠给韫玉的,韫玉是南宋时演员而非传奇;《荆钗记》作者非明代宁献王实乃元代柯丹邱;汤显祖《牡丹亭》原为宜黄戏后由吴门文士移植为昆剧;清代金德辉毁旧谱创新唱腔,做到“唱为角色生色”。  相似文献   

4.
《鸣凤记》是明代有名的忠奸斗争戏。当权奸严嵩死后不久,作者就把他祸国殃民的罪行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剧本愤怒地谴责了严嵩集团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害忠良,屠杀人民的种种倒行逆施;热情歌颂了夏言、杨继盛等大臣对严嵩所进行的前仆后继的斗争。它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爱憎,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种大胆而迅速地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精神,无疑对后来的《清忠谱》、《桃花扇》有巨大的影响。关于《鸣凤记》的作者,一般人都认为是明代的王世贞。最近朱星同志还说:“严  相似文献   

5.
日本江户时代刊刻的佛教故事集《诸佛感应见好书》中有一则赞颂“观音利益”的故事,在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法方面套用了我国的唐传奇《离魂记》。《离魂记》在我国有多种版本流传,而《见好书》的作者以及日本禅僧们有关《离魂记》知识的来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于禅宗典籍《无门关》在日本的流布,而给日本禅林接受唐传奇《离魂记》助一臂之力的是禅僧的注释书——《无门关抄》。  相似文献   

6.
《三元记》是明代重要的传奇作品,也是正字戏重要的传统剧目.正字戏《三元记》与明代弋阳腔、青阳腔《三元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于弋阳腔刊本,正字戏《三元记》在关目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接近于青阳腔系统刊本.而在“改调而歌”的过程中,正字戏受青阳腔“滚调”影响较深,它将青阳腔刊本中的“滚白”“滚唱”改编为“畅滚”,同时也对青阳腔系统刊本做出了符合“舞台化”需要的自我改编.因此,正字戏《三元记》应是在青阳腔系统底本上改编而成的.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戏曲家,他的“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一直广为流传。其中的《牡丹亭》,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还在不断上演,是昆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之一。汤显祖还是我国著名的早期戏曲导演之一,他在家乡宜黄组织过戏班,还曾亲自教授过演员排演《牡丹亭》等剧。可以说,汤显祖是个在戏曲创作、  相似文献   

8.
《狮吼记》是汤显祖之友汪廷讷的剧作。汪廷讷,字昌朝,又字无如,号坐隐、无无居士等,安徽休宁人,官至盐运使。其生卒年月不详,明神宗万历年间在世。他一生“耽情诗赋,兼爱填词”,共创作杂剧六种,传奇十四种。其杂剧今存《广陵月》一种,传奇今存《狮吼记》、《投桃记》、《三祝记》、《种玉记》、《彩舟记》、《义烈记》,《天书记》七种。其中唯以喜剧《狮吼记》最为著名。日人青木正儿认为“此记关目甚佳,明清滑稽剧中最为杰出,不容他人追随者。”可是,过去对于《狮吼记》,却很少有人进行研  相似文献   

9.
沈璟的传奇《埋剑记》系根据《太平广记》中的小说《吴保安》改编而成.作者通过“增”“衍”“删”“调”几种方法,使得戏曲无论是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还是主题思想的表达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从本质上说是与传奇生旦双线并进的体制和注重教化的审美功能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枕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奇文,然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自身的艺术成就。《枕中记》所代表的内向性和游戏性特征,是影响整个中唐士人心态的两种倾向,而且这两种倾向正是中唐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所造成的。《枕中记》作为唐传奇进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同时也是整个中唐士人心态走向重大转变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香囊记》在明代前中期的伦理教化传奇中独树一帜,堪称典型。其突出之处在于剧作家是以文化人身份及文人化手法来写剧本的,在当时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虚构性情节、传奇性人物、复合型结构和典雅化语言展现戏剧场景,表现了忠孝节义的鲜明主题。和民间南戏以及之前的文人剧作相比,《香囊记》可谓是一部“义”显“艺”奇的传奇剧,其对晚明传奇的影响让人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传奇发展的新起点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叶昆山腔传奇盛行之前,戏文的创作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民间演出本,例如取材于三国故事的《古城记》、《草庐记》,演唱梁祝爱情悲剧的《同窗记》,反映孟姜女万里寻夫的《长城记》,敷演刘项争霸的《千金记》等等,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着宋元戏文的优良传统,群众喜闻乐见,到处演唱不衰。与此同时,出现了一股封建文人“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徐渭《南词叙录》指出:“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香囊记》的作者邵灿,是位迂腐的老生员,他把戏文作为教忠教孝的工具,宣称“为臣死忠,为子死孝,死又何妨?”这部戏文以宋室南渡,  相似文献   

13.
如所周知,中国古代作家提高艺术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摹拟前人的优秀作品。蒲松龄也曾采用这个方法来体认和吸收唐代传奇的艺术经验。他的《续黄粱》、《莲花公主》、《织成》、《葛巾》、《武孝廉》在唐传奇中有其蓝本。鲁迅先生说蒲松龄“抚古”、拟唐人小说,强调了蒲松龄学习唐代传奇的事实,揭示了《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渊源。蒲松龄自己在《聊斋自志》中也把《聊斋志异》比作干宝的《搜神记》,在《感愤》诗中把它比作洪迈的《夷坚志》,当他郑重地为该书命名时,用的也是唐人语汇:“志异”二字出于沈既济的传奇杰作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从《红梅记》说到鬼戏周朝俊的《红梅记》是晚明一部重要的传奇作品,由于“其词香,其调俊,其情宛而畅”(王稚坚《叙红梅记》),在当时就饮誉剧坛,戏曲大师汤显祖亲自评点,吴江  相似文献   

16.
丁耀亢传奇<表忠记>创作有三个特点.一是秉承皇帝的意图对<鸣凤记>再创作.作品不仅刻画杨继盛竭志尽忠的死谏文臣形象,而且重在表达汉族士大夫对清王朝恩遇忠臣谏士的感激之情.二是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政治需求.顺治帝对<鸣凤记>的"思以正之"是一种政治标榜,即对降清汉臣既利用又猜疑打压的矛盾所致.三是作品内涵体现了创作主体外在诱惑与内心追求的交织.作者最终以功名的放弃来求得人生立言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海潮音》传奇,明末清初“苏州派”重要戏曲家张大复所作,今有《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影印“程氏玉霜簃藏旧抄行本”行世。庄一拂先生《古典戏曲存目汇考》①中“《海潮音》条”云:“《今乐考证》著录。抄本,《古本戏曲丛刊三集》本。《新传奇品》、《曲考》、《曲海目》、《曲录》并见著录。凡二卷二十八出。演观世音事。据《香山宝卷观音大士修道因缘》敷衍,与阙名《香山记》传奇,大略相同”。近日偶读  相似文献   

18.
作为昆剧史开篇的《浣纱记》,对后世戏曲舞台影响深远,近现代的戏曲舞台上依然活跃着它的影子。该文仅选取《浣纱记》的《泛湖》作为切入点,从多方面探讨了作者违背历史文献记载,安排功成名就的范蠡偕同西施泛湖隐退的创新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传奇小说“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指出了唐传奇的三个主要的艺术特点:“作意好奇”、叙事委曲、语词华丽。然而唐传奇中也不乏风格刚健、精炼简约、颇具“风骨”审美特征的小说。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晚明曲家孟称舜《节义鸳鸯塬娇红记》在80年代之前,学界对之评价较低;1982年之后,随着《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的出版,其地位与价值不啻霄壤。基本缘由根于它的悲剧性及“同心子”恋爱观的大胆提出。但学界却疏干对晚明学术史脉展开探讨,直接导致“同心子”恋爱观现代性爱特征的有力建构缺乏稳固的学理根基;另外,此剧在创作上的继承与创新亦因此而模糊不清。因而我们应该把传奇文本与小说文本的读解相结合;亦应该把传奇文本《娇红记》置于晚明时代大境域之中来读解,晚明学术发展流变及文学发展演变相结合;孟称舜自身学殖与《娇红记》的读解相结合,才能使我们对《娇红记》的读解更加逼近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