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也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网络现象。一些网民主要通过污蔑、辱骂、网上攻击、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等方式对网络暴力事件的当事人进行围攻,给当事人造成较大的身心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这样的行为也使得网络文明受到了大众的关注。而控制这一行为,要加强网民自身道德以及法制意识建设,实现网民自律,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2.
邹卓娴 《国际公关》2023,(20):119-121
随着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对于人们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互联网变成了网民情绪的发泄口和针对他人进行语言攻击的武器,网络暴力层出不穷。本文根据社交平台与融媒体的互动与共振,分析网络暴力的痛点以及对于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提出应对网络暴力的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具有非凡潜力并且已经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网络媒介。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送信息,对话交流几乎不受限制。这些特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言论自由和社会民主;但也正是由于其自由难以掌控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并步步升级,虚拟暴力已然演变为现实暴力。该现象作为互联网普及而带来的弊病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已日益凸显。许多人突然意识到,个人看似不重要的信息,经过网络社会的放大传播后,可能变得非常重要。网络暴力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所以,解决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不仅仅关系到网络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在Web2.0飞速发展的时代,以网络和手机终端为发布平台的微博,凭借其短、平、快等优势,正形成自己独特的“微博舆论场”,成为了社会公共表达的全新平台,在公民参政、民主表达、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的非理性、监管制度的缺失等原因,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屡见不鲜。构建一套科学的网络舆论暴力治理机制,需要推行微博实名制、强化网民的社会责任感,建立科学的舆情研判与调控机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行为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网络论坛存在实名与非实名两种进入方式的区分,非实名网络论坛又有注册登录与双重登录两种管理形式,以IP地址、假名和实名3种身份识别标志对网民进行管理。以铜须事件为例,对3种不同身份识别管理模式下网民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实名网民与非实名网民存在巨大差别,实名网民具有理性、客观的特点,而非实名网民表现出非理性、暴力的特点。非实名论坛中两种身份识别的网民在行为上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网络论坛存在实名与非实名两种进入方式的区分,非实名网络论坛又有注册登录与双重登录两种管理形式,以IP地址、假名和实名3种身份识别标志对网民进行管理。以铜须事件为例,对3种不同身份识别管理模式下网民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实名网民与非实名网民存在巨大差别,实名网民具有理性、客观的特点,而非实名网民表现出非理性、暴力的特点。非实名论坛中两种身份识别的网民在行为上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7.
舆情本体是危机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文本内容,决定了网络舆情的热度和危害性.以湖南凤凰古城收费事件为例,甄选网络舆情本体的高频词汇,从词汇类目和演化阶段两个维度,对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本体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网络舆情受媒体议程设置影响,网民对事件的探讨基于媒体的报道内容,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和深入的内容生产;“用脚投票”“抵制”是网民表达不去旅游的意愿和负面情绪的最主要方式;网络舆情的发散追因现象明显,将旅游事件发展成社会事件,将事件的负面影响扩大到整个旅游地,将个别案例扩展到国家和社会的层面;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和网络暴力现象明显,极端表现是层出不穷的语言暴力、人肉搜索、网络恶搞或造谣诽谤;应对网络舆情的冲击和影响,需要从提升网民和政府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体的职业道德和自律、重视网络舆情的反馈作用以及建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博客交往中的伦理问题及其秩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形式——博客,正以极强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吸引着广大网民的认同和使用:博客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也极大地困扰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因博客引发的相关伦理问题正在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对博客现象的产生、特点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博客现象引发的伦理问题,构建网络伦理的新秩序,这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网络集群行为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借用集群行为理论,对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发生要素和作用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并从社会工作视角对网络集群行为暴力倾向提出一些干预设想.文章认为,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从微观层面看,是信息刺激(外因)和网民认知(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加强网络立法和监督、规范人们的网络言论是对外因的干预,而对内因的干预需要引进社会工作的认知一行为疗法,通过改变网民的认知去改变他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试论当今的语言暴力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这两个方面对当今的暴力现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前者在校园语言、体育界用语、社会用语以及文人用语等中都有十分明显的反映,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沿用文革时期流行的暴力词语和大量使用詈骂性言辞这两个方面,文章呼吁人们同这些现象进行斗争,以求得语言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初救亡图存的背景下,革命者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提倡白话文为革命起点,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序幕.这场革命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工具性作用,使得语言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一方面胡适、陈独秀等革命者的话语暴力推动了革命取得胜利;另一方面,语言暴力在革命中逐渐走向极端化、激进化,给革命带来了惨痛的后果.其间虽有学衡派制衡的努力,但终究难以扭转这一趋势.探讨语言暴力与“五四”文学革命的互动关系及其规律,不仅能够揭示语言在革命语境下的暴力属性,更可以从语言暴力这一视角重新审视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的雷人雷语就交际的实际效果和作用而言,也是一种语言暴力。狂妄暴戾、恶意谩骂、诽谤诋毁、主观武断、冷漠 孤傲以及低级庸俗是雷人雷语中语言暴力的主要表现特征。为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和保持语言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 定,需要大力消除雷人雷语中的语言暴力,着力营造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3.
网络聊天语言仅局限于青少年之间的交流,使代际交流无法畅快进行,导致语言代沟的产生。隐语、低俗语的使用构成网络语言暴力,不仅使中国朝鲜语形象受影响,为使用者带来不快,还对语言规范化造成冲击。中国朝鲜语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工作应该加快步伐。  相似文献   

14.
目前,家庭暴力已成为越来越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其产生的原因既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和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也与当前社会竞争加剧给人们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其他因素有关。其预防对策是要逐渐消除家庭暴力正常化的观念,鼓励被害人增强抗争意识,更要借助于公安机关的预防和打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刑法理论对作为有组织犯罪常用手段的胁迫行为缺乏专门性的研究.对一个“黑帮”成长历程的入圈考察表明,暴力非但不是有组织犯罪的必要手段,(严重)暴力反倒是其法律风险的最大来源之一;贿赂“保护伞”亦不为黑帮生存发展所必需;一直被刑法忽略的一般胁迫行为已在现实社会互动中演化为黑帮生存发展的最优手段之一.与从前那种以“有组织暴力”为基石的黑社会组织一样,以“有组织胁迫”为主要犯罪手段的“黑帮”同样会侵害法益、破坏生活秩序,同时胁迫手段的使用大大降低了“黑帮”遭受刑事追诉的可能性,刑事立法亟待对此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后人道主义的基本理念、分析后人道主义与后现代文学关系的基础上,对美国后现代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诺贝尔奖演讲词和她的小说《宠儿》与《所罗门之歌》所体现的语言观进行后人道主义解读:莫里森对于语言暴力和大男子主义、种族主义和一神论的宗教语言的批判,对于语言本质的反思,以及对于语言力量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作家对语言的后人道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把语言当作文化资源和文化实践的语言人类学中,语言就是一种行动的方式,人们用语言做事情。语言还能反映群体和个人的分类方式和思维特征,反映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一方面,语言作为历史的沉淀,折射社会文化结构,并具备自身的结构,能够指导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另一方面,语言在被运用的实践过程中,群体和个人的力量又构成能动性,反过来对语言结构形成冲击,甚至改变语言。事实上,结构与能动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贵州黔西县五里乡罗家寨布依族是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区的"民汉"双语少数民族,通过对该地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发现,该村布依族虽然从语言行为和语言态度两个维度表现出较强的母语认同感,但由于受汉文化的强势冲击及自身理性开放的语言态度影响,母语认同感呈现隐形代际差异,而汉语认同感体现实用主义倾向,这两方面因素会成为该地布依语传承和使用的潜在危险因素。同时调查发现,文化认同感和地域认同感会影响语言认同感,进而影响语言选择、语言使用及其他语言活动。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交流感情的方式及培养人才的工具,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对体育教学语言的分类,即丰富多彩的有声语言、千姿百态的形体语言、独特生动的哨音语言,对"三重"语言的特点及其运用方法进行论述.体育教学语言也正是将"三重"语言有机地融为一体,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体育教学语言艺术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