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追踪女娃精卫之化神话的原始叙述,恢复其被遗弃的三个环节,再现其中华文化兼容性始源神话的本相,从中就可以看出:女娃精卫之化神话的文化地理背景,显示出商人所代表的东夷、东北夷文化西播中原的痕迹,汾水漳水源出的谒戾山、发鸠山,俱得名于随商人西迁的原始阿尔泰语族先民。女娲三变和最终移形为女娃的神话发展历程,及女娃精卫之化,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文化包容与文化认同品性是如何相继产生、并以神话象征方式加以确认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中原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是很多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种:一是陆路,二是海路。这些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走向有所变化。一、大陆地区传播路线中原文化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主要通过陆路,早在夏商和西周时代就开始了这一伟大的文化传播活动。尤其是在公元前3世纪80年代初,秦开率军击溃东胡,开辟了进入东北的通道,燕国直接控制了东北的南部地区。随着郡县的设置,长城的修筑,商业的活动,文化的传播,使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燕国不仅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移植到东北南部,而且以此为基…  相似文献   

3.
论伏羲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天水地区的关系张先堂伏羲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首,有关伏羲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我国史前传说时代人类社会的一些情况,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古代的传说中,伏羲与甘肃天水地区有着了密切的联系。考察伏羲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  相似文献   

4.
马雪 《社科纵横》2007,22(7):115-116
20世纪疑古思潮兴起于五四运动之后,以顾颉刚先生及其创立的古史辨派为代表,大胆地对古史、古书质疑与考证。他们先后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说"、"神话分化说"等。20世纪疑古思潮经历了由辨伪到考信到重建古史的嬗变,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上古史体系的科学重建意义重大。20世纪疑古思潮中体现出的"求真"精神,应当为史学工作者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国家文明的演进历程是黑龙江流域文明的"骨架",也是深入研究的切入点。黑龙江流域国家文明首先经历了诸多部落的广泛孕育,橐离、肃慎、挹娄等可归入此阶段;在文明薪火传递中,与碰到的、遇到的历史偶然性相合,诞生了酋邦社会,即夫余国、渤海国;女真人汇集东北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和自身创造的文化,贡献出国家文明。黑龙江流域文明的特殊性寓于在这一地域出现的国家文明的演进之中。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的实用理性和科技发展共同终结了古典神话,将之送入精神文化的历史博物馆。然而,神话思维和神话意识则共时性地隐匿于人们的心理结构之中,对文明和文化依然施加了重要影响。在现代和后现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神话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里,演变为一种当代意义的神话形式,继续发挥着强大的心理功能和扮演着意识活动与形态助产士的角色。当代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消费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又有所发展和变异,尤其是借助于科技手段,它获得了更广泛、更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迅捷密集的传播方式,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今日辽宁》2013,(1):60-61
大型音舞诗画《锦绣神州》主题精品晚会以辽西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展现锦州世博园设计理念,用浪漫诗意的表现手法、精美的服饰制作、新颖的舞美手段、鲜明的艺术特色演绎而成,跨时空地展现了中国绚丽多彩的地域民族风情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锦绣神州》以东方神话开场,以大辽西、大东北、大中华三个主要表演场次展现盘古开天辟  相似文献   

8.
汤振兴  赵淑玲 《社科纵横》2010,25(5):135-137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拥有丰富而厚重的文化资源,中原崛起宏伟目标的提出为河南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也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中原文化为中原崛起提供精神支持,要加强与中原崛起相适应的中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一在人类原始文化中,神话居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从功能观点看,上古神话至少具有如下三种社会作用: 1.它是一个解释系统; 2.它是一个礼仪系统; 3.它是一个操作系统。所谓解释系统,就是说,神话是远古先民的“哲学“和“科学”,他们要用这种意识形态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解释人际关系,解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且解释他们自身的来源和历史。  相似文献   

10.
二人转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广泛重视,学术界对二人转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历史的角度、本体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多维探讨.这其中文化研究是最具价值的研究领域,关于东北民俗生活对二人转表演特色形成的重要影响的研究,关于东北民俗神话对二人转的角色设置影响的研究,关于东北民俗语言对二人转的唱词、说口的语言特色形成的影响的研究等,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拓展与突破.这不仅在推动二人转地域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价值,而且在正确认识、评价、保护和开发东北地区的区域性文化资源,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代东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和中原汉族联系密切。如满族的先民肃慎人,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向中原地区尧、舜为首的部落联盟贡献  矢石 ,它成为后来许多东北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传统贡品。 明取代元,继续在东北实行有效的行政管辖,对东北少数民族推行“羁縻”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密切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总结这个历史经验,仍然是我们研究东北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课题。 (一) 早在辽、金时期,就从中原等地区大批掠夺各族人口,强迫迁居东北各地。元统一后,法律规定:“诸流远囚徒,惟女直、高丽二族流湖广,余并流奴儿干…  相似文献   

12.
强韵嘉  单芳 《社科纵横》2012,(6):102-105
在中国现存典籍文献中,关于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遗存及神话意象形态的传承演变过程来看,《天问》与《山海经》中所载神话颇多启承之处,对二者相似相通的神化意象结合文献进行比较分析,互证其文化意蕴及艺术意象,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原文化与楚地文明之间多元互融的一体化脉络。  相似文献   

13.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老民族之一,周秦之际,崛起于浑江流域,不断接受中原和东北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社会进步较快,势力扩大到辽东和鸭绿江流域,并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在东北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关于高句丽族的起源、先世文化及其建国等诸多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出现一些新的成果,但也还存在不少分歧。笔者在学习高句丽考古与历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与诸家不尽相同的看法,现在不揣冒昧,作初步探索,就教于诸位方家。一 史学界一般认为高句丽属于 貊族系①,引征文献如下: 《汉书·王莽传》:“莽发高句丽兵,当伐胡,不欲…  相似文献   

14.
白玉红 《社科纵横》2010,25(11):85-86,96
对中原文化的反思成为贯穿于当代河南作家群中的一条主要文学形态。从20世纪80年代的乔典运、张一弓到90年代的周大新、刘震云、阎连科等,他们都无一例外地以自己的文学方式对传统的中原文化进行了冷静深刻的文化审视。  相似文献   

15.
《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涉及青藏地区古地名的考据、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的探究,集中体现了李文实先生治学及研究的特色。在还原历史本真的基础上,始终贯穿着民族统一、文化共建的思想,探讨李文实先生的文史研究特色,对于指导研讨民族文化,包括研究民族发展问题,都有着基础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代东北边疆自远古时代起就成为了中原政权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东北疆域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东北疆域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在中原政权与东北边疆诸族的共同开发和建设下形成并最终确立下来的。  相似文献   

17.
陶鬲造型独特,美观适用,是我国古代中原文化中特有的炊煮器之一。由于它具有三个与腹部连接的中空的足,不仅可以不依赖炉灶随地固定进行炊煮,而且炊煮时火沿着足间凹槽分布于整个器壁,比之任何平底或环底器皿接触火面都大,更易于煮熟食物,因而也就适应特定时期人们生活的需要,曾被大量烧制和使用。根据考古发现和专家们研究,陶鬲开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广泛流行于商、周时期。在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竟达到“似乎是人各一鬲”①。在商、周的甲骨和钟鼎上,已出现“鬲”的象形文字。甲骨文有:(?);钟鼎文有:(?)。陶鬲早期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迁徙、战争和文化交流,逐渐四向延布,北方、东北、西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都有不同数量的发现。最北到达后贝加尔湖地区,东北到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松花江中游、嫩江下中游等地。这种历史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古代北方和东北地区物质文化与中原存在密切联系,另方面也反映了拥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东北文学中出现了众多的俄罗斯人形象,东北作家们对俄罗斯人形象的描摹,一方面显示了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俄罗斯文化对现代东北文学的深刻影响,为现代东北文学增添了几许异国风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生活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的人们所演绎的独特的社会人生景观.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俄罗斯人形象反映了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战乱频仍的历史现实和多元文化杂糅、儒家文化传统薄弱的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9.
从应用统计和比较方法的角度来看,明清两代实录对东北历史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修纂主体和观察视角的不同,《明实录》和《清实录》对东北历史的记录和反映出现了从远视到近观,从模糊到清晰,从笼统到具体的差异和转换。贯穿起来看,东北历史及其地位在明清两代的《实录》里,呈现出从边缘到中心的演变过程,原先朝贡的边夷成了中原的统治者,本来缺乏记载的明朝边缘转而成为清朝发祥的中心终获大书特书。  相似文献   

20.
<正> 白山黑水一带是我国东北诸少数民族历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自古以来,他们和关内的中央王朝就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据史书载,各朝代和东北相对应的民族是:周朝—肃慎(息慎),汉朝—挹娄,六朝—勿吉,隋唐—靺鞨,五代—契丹、女真。而历史上的北京作为东北少数民族进关朝贡或文武来往的咽喉之地,其语言文化和民俗必然要受到东北少数民族的影响,特别在幽州(唐五代时的北京)于936年由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北京就成了辽金两代入主中原的战略基地。辽代契丹族把北京定为析津府,成为契丹王朝的南京都,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