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精神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根源于中华法治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摄取于全球法治文明优秀成果。把内涵于法治概念、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理论、法治价值、法治习惯中的核心要素凝练出来,揭示的就是法治的文化内涵。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文化内涵可概括为规则文化、程序文化、民主文化、共和文化、人权文化、自由文化、正义文化、和谐文化、理性文化、普适文化等方面,法治中国的文化建构应当从这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法治有其文化基础,只有当法治本身成为文化,法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但时至今日之中国,法治尚未成为文化.为此,需要剖析其原因,并从科学理解文化之本义、采取正确的文化政策、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和协调中西方法治文化等方面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城市法治文化是相对于城市人治文化而言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是法律制度、法治精神在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实践的累积和全体市民法律信仰水平的体现。把我国城市法治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是城市法治的客观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城市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城市在城市法治文化建设中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仁爱礼让的和谐世界,它以经济建设为物质基础,以法治建设为制度保障,以文化建设为精神支撑,以可持续生存、发展、健康、和谐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将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同倡并举,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5.
法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其力量是巨大的.其作用原理体现为法的作用、法治的作用及法治文化的作用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着"书本中的法"、"运行中的法"与"生活中的法"等法治文化运行的"三步曲"."三步曲"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外到内.法治文化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的作用特性主要表现为隐蔽而非公开性、彻底而非肤浅性、持续而非短暂性、曲折而非顺利性、感染而非无情性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法治建设已经是中国现代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十分确定的方向,但是由于历史和传统化的原因,法治理想并不是中国社会内生之物,更多的是依靠外在教育和政府推进。理想主义对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依法治国建设如果不能培养出具有自己民族精神的法治理想,终究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7.
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行政文化具有有利于政府科学管理的精华部分,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制约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趋势下,在行政文化建设中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行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黄东东 《河北学刊》2003,23(1):198-200
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不是对法治的限制,而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法治文化的中国化是以德治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法德并举是当代中国实现法治社会宪法目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黄东东 《河北学刊》2004,24(1):204-206
任何制度都是特定精神和文化的载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未能走上法治之路,不仅仅是政治认同问题,关键在于法治文化基础的缺失。面对中国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政府推动的方式加强道德建设,转而致力于社会文化底蕴的塑造,以及更深层的社会心理、观念的变革,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关于微州文化时下已成学界乃至社会上的一大热点话题,在此笔者亦不揣浅陋,从历史与现实观照的角度略谈二三以见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文化建设从学理上划分大多与政治学挂钩,实际上,文化的独立性与法治的价值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现在,文化中还有很多非法治因素,只有去除这些因素,才能规范文化行为和思想,这也是一个国家法治的体现,法治要素在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文化管理和文化交流方面分析法治所发挥的规范性作用,对文化的开放性和交流的顺畅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张溪 《南方论刊》2008,(3):43-43,80
“法治”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治”,不同于西方传统法文化的“法治”,今天我们所说的“法治”的涵义已发生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藏族是青藏高原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藏民族在青藏高原上珍惜爱护高原生态环境,创造了与高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并创造了与青藏高原文化土壤相适应的藏族习惯法文化。这种法治文化的传承距今为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质,而且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规范人们行为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尤其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以及尊崇世间一切生命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本土法治文化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各种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治建设事业等方面都将会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治话语是法治思维的最直接表现,而且也是法治方式的最集中体现。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历史时期,在官方的意识形态中出现了不同的法治话语,述说着中国法治发展的不同状态。法治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孕育、生发到成熟与完善的过程,反映出来的是法治在中国于肯定和否定之间的往返流转以及建构法治话语体系的异常艰辛。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来之不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法治之路异常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对从人治走向法治,尚未达到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因此,科学理性地辨析人治与法治,就成为培育法治文化绕不开的前提。"人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模式,所指称或表征的主要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原则和观念体系。培育法治文化,需要在观念上尽快形成对法治的广泛共识,需要对人治文化开展强有力的批判,需要切实矫正各种违背法律规则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高校法治文化体系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既是法治文化的传播者,又是法治理念的塑造地,其法治文化体系建设直接关乎当今的法治进程。文章从完善高校法治设施、法治载体等物质文化,规范高校主体言行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大学章程、规范运作方式等组织制度文化,树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保障人权等法治理念文化这几个方面,期望搭建起高校法治文化体系建设框架,提高民众法治文化素养,使法治成为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对立法而言,文化理念是立法的价值指引;公民素质是制约和影响立法质量的重要因素;制度文化与立法民主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法律运行而言,不同文化特性形成不同的法律运行模式;社会习惯、习俗对法律的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也是法律运行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文化对法律制度的这种重要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法律文化的建设,积极培育与法治理念相适应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法治之路异常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对从人治走向法治,尚未达到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因此,科学理性地辨析人治与法治,就成为培育法治文化绕不开的前提。 “人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模式,所指称或表征的主要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原则和观念体系。培育法治文化,需要在观念上尽快形成对法治的广泛共识,需要对人治文化开展强有力的批判,需要切实矫正各种违背法律规则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闫弘宇 《兰州学刊》2013,(8):170-173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表现出传统法律文化与法治文化并存的二元格局。中国社会的发展应在整合传统法律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法治文化的社会化。法治文化的社会化应以政府为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20.
萧平汉 《船山学刊》2006,(4):178-181
传统文化与司法形成三对矛盾:即公民素质与法治意识;行政与司法不分;法治与人治的矛盾。这是造成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