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北方鄂伦春族的现代教育在少数民族福利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飞跃进展,但这仍然抵挡不住现代化发展对其民族教育产生的冲击,生源的流失、师资队伍的匮乏以及汉语的普及,使得鄂伦春民族教育的发展困难重重.想要摆脱上述困境,就要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吸引更优秀的师资来协助民族教育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古代鄂伦春族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继采取"穆昆"制和"乌力楞"以实现对族民的有效管理。随着清王朝强化对鄂伦春族的政治统治,清政府开始在鄂伦春地区强力推行路佐制,最终形成"穆昆"制、"乌力楞"以及路佐制相互支撑、互助共存的局面,使得古代鄂伦春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更加多元,社会管理形式更加多样,为维护鄂伦春地区的社会稳定提供了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3.
鄂伦春族是生活在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民歌在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然而,鄂伦春族音乐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有质量地传承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鄂伦春小唱》为例,对三个不同版本进行分析解读,力图对鄂伦春民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是在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应运而生的,它顺应了鄂伦春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受鄂伦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影响,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需要破解的发展难题,诸如特色不明显、课程设置老化以及师资素质不高等;通过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培训特色及提高师资素质等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们鄂伦春人的非正常死亡率之高是东北地区各民族中少见的。现代关于鄂伦春民族研究的著作和历史资料都谈到了鄂伦春人非正常死亡的问题。这个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至1989年间,黑龙江省5个鄂伦春族乡非正常死亡人口达60余人,枪杀、刀杀、酒精中毒、酒后冻死人数占人口总数的8‰ ,而鄂伦春族的人口增长率仅为2.8‰。鄂伦春人的非正常死亡率高于当地其他民族,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鄂伦春族以独特的狩猎生产、生活方式,在黑龙江流域、大兴安岭之间创造了“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猎枪”的神话般的“鄂伦春社会”,并以其典型的“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即社会发展史中的原始社会制度的特征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注目。解放后通过3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鄂伦春族从保留有原始社会末期阶段残余的民族过渡到社会主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力发展,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过渡的片面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仅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由鄂伦春族学者孟淑珍整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出版的《鄂伦春民间文学》,是第一部以文学形式来反映鄂伦春族社会历史生活的作品。这部作品以民间故事和传说为主要体裁,展现出许许多多动人的情节。这些情节之所以能巧妙地抓住读者的心理,与其独具匠心的人物刻划是分不开的。《鄂伦春民间文学》刻划了众多的人物,他们经历不同,性格各异。本文仅就其中的英雄人物、女性人物和反面人物谈一谈粗浅的看法。1.英雄人物、威武、强壮、所向无敌,是许多民间故事中英雄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而在《鄂伦春民间文学》中,英雄人物的刻划部另有其…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聚居的十八站、白银纳、新生、新兴、新鄂等5个鄂伦春乡和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族聚居村的鄂伦春族同胞和各民族干部群众,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建设成就于1993年8月迎来了本民族下山定居40周年的喜庆日子。  相似文献   

9.
一 人类起源的神话,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 鄂伦春族人类起源的神话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稀世珍品。 无需赘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鄂伦春民族曾几乎是与世隔绝。隐藏在鄂伦春民族中的大量的、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则是刚刚在发掘,鄂伦春民族神话的研究更是一块荒漠的处女地。 鄂伦春民族神话同其它各兄弟民族的神话一样,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轨道上同辙而行,经  相似文献   

10.
如前所述,从前没有人研究过鄂伦春族的民俗学.从研究它的历史和民族性的意义上说,仅仅在研究报告中,看到一部分翻译成俄文的鄂伦春族口头创作.可是对鄂伦春民俗学的内容、典型的形态,还没有全面注释的文章.1949年贝·伊·珍兹乌斯对于鄂伦春的词态学、音响学的有关论文作为附录,把鄂伦春语短文三篇(前两篇为民间故事),逐句译成俄文发表过.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推出加强鄂伦春族工作的新举措廉克训最近,黑龙江省民委、计委、财政厅、教委、民政厅、卫生厅、森林工业总局等七个省直部门以黑族联字[1997]第10号文件发出《关于加快鄂伦春族乡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联合通知》。《通知》指出,鄂伦春...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内容包括综合性成果中的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研究和相关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理论问题.在综合性成果方面,当前国内学术界对鄂伦春族的综合性著作多部,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研究,有大量关于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内容.在专题研究方面,包括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比较研究、调查报告、传承与弘扬研究等.在理论问题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要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要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重视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等.  相似文献   

13.
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妇女运用当地材料——桦树皮剪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桦树皮剪纸,花样本子是鄂伦春族妇女过去做女红时用来夹各种花样的书本,多用各种旧书充当,里边夹的内容有绣花丝线、鞋样子、剪纸或剪纸样儿等。 笔者不久前在鄂伦春田野考察时惊奇地看到,家家户户的女主人都有一个精心保存的花样本子,大多是用桦树皮缝制而成,十分独特。这些本子如何能在今天这样普遍存在,它是怎样传承和使用呢?  相似文献   

14.
同志们: 经省政府批准,由省民委召开的这次全省鄂伦春族生产、生活、教育经验交流会,经过参观活动、经验交流和汇报发言,各地全面总结交流了近几年来鄂伦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很受启发。从大家谈的情况来看,我省鄂伦春族工作得到了各级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重视。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鄂伦春族在两个文明建设上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大家可以回想,召开全省规模的、单一民族的工作会议,在全省民族工作史上也是很少见的。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重视,也是党风好转的体现,必将进一步密切党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和鄂温克族是我国东北边陲的两个少数民族。鄂伦春族在全国有4,103人(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居住状况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特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族自治旗、莫力达瓦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的逊克、呼玛、爱珲、嘉荫等县。1951年10月1日成立鄂伦春族自治旗,旗府初设小二沟,后迁阿里河镇。鄂温克族全国有  相似文献   

16.
游猎生活从鄂伦春族生活中消失了,而且作为一种原始的文化不可能再度复苏,它将成为永远的过去。保护、抢救并生动的再现就显得十分的必要。《鄂伦春游猎生活》的出版非常有意义。它既具有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也是对鄂伦春族往昔生活最好的纪念。《鄂伦春游猎生活》首先介绍了鄂伦春族的经济生活。“经济生活篇”全面介绍了鄂伦春族狩猎、打鱼以及采集的生活。对每一种动物的习性和狩猎方法都作了描述,从野兽习性的掌握,从猎场的选择,从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都充分体现了鄂伦春族的聪明才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传统医药用药天然,擅治寒地特色病,是我国少有使用高寒森林药物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但目前有关鄂伦春族医药领域的相关研究极少,对鄂伦春医药的挖掘、整理、传承与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鄂伦春族的传统医药、医疗实践和心理疗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特别是萨满医学知识影响深远。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鄂伦春族医药的传承危机非常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药科技的进步,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民族医药和心理疗法已成为当前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挖掘和梳理鄂伦春族医药文化,针对现状以及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鄂伦春猎民暴动初探刘金明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狩猎民族,素以淳朴、刚直、善战闻名于世。民国初年,大兴安岭库玛尔路鄂伦春猎民不堪忍受封建奸商的欺凌,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猎民暴动(史称“刚通事件”,其规模之大令黑龙江省府震惊,影响之深也是鄂伦春历...  相似文献   

19.
狩猎生产是鄂伦春民族的传统生产方式,但是从鄂伦春民族定居30多年的发展变化看,狩猎生产已不是唯一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近几年,猎业经济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8—10%。因此,人们普遍意识到从事农业及多种经营生产,是鄂伦春民族发展的根本出路。 1 新生鄂伦春族乡位于黑河市西部山区,全乡有5个村,1020人,耕地17590亩。其中鄂伦春族聚居村,有86户,321人,有耕地3660亩。由于鄂伦春族建村定居仅36年,所以虽然从事农业生产,但仍需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协助,他们自己不能独立经  相似文献   

20.
鄂伦春族是历史上游猎于大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民族。由于居住的地方处在偏远的边疆,又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鄂伦春族的生产与生活,使鄂伦春族的文化不致失传,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一部由王立坤主编的《鄂伦春传统民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