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巴渝巫文化的数字化资源保护,对巴渝巫文化的传承保护进行SWTO研发分析,解决传统巴渝巫文化濒临灭绝和弱化的问题,大大提高对巫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创新发展问题。本文在进行巴渝巫文化的产业生态发展,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思考分析。这对其他非遗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有着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皇甫谧是中华针灸学鼻祖。研究开发皇甫谧文化资源,就是以"针灸鼻祖"为品牌,以皇甫谧在各个领域的学术思想为内涵,以遗迹、著作、陵园、民间传承等为代表,以挖掘整理、投资开发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打造地域文化特色,扩大平凉乃至甘肃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相似文献   

3.
刘芝凤  张学平 《创新》2016,(5):12-22
21世纪是无形文化资产和理性消费的世纪,对于有着数百年历史技艺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面临投资与产能市场价值不对称、债务风险与项目开发、挑战与机遇共存的世纪。厦门蔡氏漆线雕企业拥有悠久的漆线雕工艺历史背景,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应对无形文化资源非遗生产性的保护、无形文化资产传承人保护主体需要支撑点、无形文化资源创新与原真性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市场和非遗生产性保护、传统手工技艺遭遇"傍非遗"与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为更好地发展百年技能企业,必须把"策略可变与价值历年不变"作为传统手工技艺企业和国有非遗保护单位的生存之本,重视无形文化资产的价值领导及其影响,将无形文化遗产的资源资本产权通过分类化、标准化、知识督察化与管理体系化等方式进行传承,并利用多元创意与传播价值开辟创新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4.
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谌世龙  吕观盛 《创新》2010,4(6):77-80,8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桂林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已比较成熟,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传承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问题,并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桂林应从构建融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一体的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示园区、建立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打造桂林非物质文化旅游节庆、建设桂林戏曲曲艺演艺场馆、设计桂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共5种非物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党的二十大确立的“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打造“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目标为指引,深入探析国家公园建设及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问题,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我国首个试点、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不仅承担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原始性和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方面肩负重大使命。对此,本文在分析国家公园建设中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基础上,试从传承主体、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三个维度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并从大力支持挖掘、传承、发扬本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完善国家公园全民共享机制,推动构建人地和谐的生态产业模式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对策,以期为推进全国国家公园建设及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提供有益建言。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6):143-145
立足陇南白马藏族,以"非遗"的视野,对陇南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渊源进行探究,对其传承现状进行了科学分析,拟建构一个合理科学的、符合白马藏族实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策略,旨在丰富和完善其传承理论,保护其原真活态的发展,为其今后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但做好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内涵,概述了赣南红色文化内容,并提出基于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强化校园学风建设;依托高校课堂教学形式,培养文化创新精神;利用网络媒体传播手段,丰富文化传承方式的具体传承创新策略,旨在发挥赣南红色文化的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2022年3—9月,河南黄河河务局课题组以黄河流域各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为范例,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访谈、在线咨询、实地调研等方式,从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界定,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做法与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为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武宜娟 《学术交流》2012,(8):144-147
我国历史悠久,各地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这些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既具备有潜力、有基础、有前途、有作用、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等优势,也存在开发与管理有难度、受限制、不到位、不完善等劣势;既面临着国家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文化旅游遍及全球、地区性的政策变化和重大活动的助推力等机遇,也遭遇到来自周边地区的竞争挤压、部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破坏严重、传承乏力或将被自然淘汰致使产业开发难以为继等挑战。客观地分析上述现象,因地制宜地对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进行综合评估,将有助于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完美联姻,进而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一个城市的发展 ,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的文化传承关系 ,人们只有尊重这种传承关系 ,才能保护好城市的风貌。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灵魂 ,既要保持文化上的传承 ,又要尊重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 ,具有保护与创新的双重任务。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在文化上、经济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其所具有的经济开发潜力 ,也是十分雄厚的。而这种文化资源的价值 ,是不可再造的 ,一旦遭到破坏 ,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