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与人类生活相伴, 与文明进步相随, 广受人们关注。本文从历史和普遍性意义上,阐述民主的两种基本形态;从人的主体性的生存和发展的视角上,考察了民主的主要内容;从政治民主的动态进程中,分析了民主在逻辑上呈现的两种形态。进而以“民主与人的主体性发展”为主线,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的科学形态  相似文献   

2.
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为了推翻共产党领导,颠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歪曲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极力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他们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需要,妄图用西方的“民主政治”代替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了澄清资产阶级民主观的影响,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有必要对资本主  相似文献   

3.
黄焕汉 《创新》2013,(3):95-98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的发展各具特色。从民主理念、民主制度、民主实践三个方面探讨越南共产党在结合越南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发展方面的基本情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学习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抒望 《创新》2011,5(6):32-34
从“民主革命”到“民主执政”,经过90年的不断探索,我们党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正>现在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绝大多数是这样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概括科学吗?否则,怎样概括才正确呢?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和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表明,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虽然都以制度为研究对象,但这两种理论是建立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因而它们研究的理论逻辑和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不同具体表现在制度的重要性、私有制是否具有最高的效率、制度的现象与本质、制度范畴的内涵、制度范畴的研究重点及两类制度理论的基本结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日本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日本学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日本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国的日本马克思哲学研究"以及"日本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议题各抒己见,并达成了一些共识: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领域都是如此;日本的马克思哲学研究发生了转向,更加重视文本研究;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中国具有特殊意义,诸多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张宏玉 《学术交流》2008,(3):184-186
高等教育质量观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进程有着重要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其质量问题日益成为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然而,传统的、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依然在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和教育质量,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经迫在眉睫.鉴于此,必须将传统的、单一的精英型、学术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转变为包括精英教育在内的发展的、多样化的、适应性的、整体性的和特色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以推动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格这个词在人们的常识概念框架中有二重涵义 :一是指人之区别于其他种类存在物的类本质和类特征 ;二是指个体人之间相互区别的个体本质特征 ,指一个人保持其特定存在状态和特定存在价值的最深层的根据所在。本文关于人格同一性的讨论取其后一种含义。这里所说的人格 ,不仅是指心理学意义的个体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也不单指伦理、法律中所说的个人所拥有的特定的价值、尊严、权力、能力或责任资格 ,它同时意味着生理意义上的个体生命的特定本质 ,它是这一系列个体的特定存在状态的总和。哲学人格同一性问题所要回答的是在不同时状态中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苏联学者发表许多论著,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传统范畴的发展和新范畴的形成问题.有的学者在引证了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范畴及其体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论述后,写道:"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赞同这点,但是当出现有关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新范畴的形成、概念的新分类体系等问题的著作时,却往往遭到异议和抨击".这表明关于哲学的新范畴的形成问题的争论是尖锐而激烈的.我们先从争论较少的传统的范畴谈起.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而社会工作的大力倡导与开展也顺应了这一口号,本文从协商主义这一问题入手,对社会工作在促进协商民主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温恒福  李玉 《学术交流》2012,(7):211-215
高等教育呼唤向十个教育质量观转变。由被动的质量观转向主动的质量观,由物的质量观转变为人的质量观,由教的质量观转向学的质量观,由必须具备的质量观转向有魅力的质量观,由单一片面的质量观转向全面和谐的质量观,由部分人员的质量观转向组织整体的质量观,由暂时的质量观转向持续的质量观,由质量管理观转向质量领导观,由达标质量观转变为追求卓越质量观,由封闭的质量观转向开放的质量观。  相似文献   

13.
田新华 《学术交流》2005,(5):186-188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社科学术期刊的办刊人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刊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期刊编辑以文稿的学术质量要素,即它的前沿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为首要标准。坚持这一标准,期刊编辑应在知识结构上朝着广博和专深的“T”型人才方向努力,从编辑理论研究和编辑工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素养。  相似文献   

14.
在一般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问题是长期阶级搏斗的舞台,主要表现为下述两个方面: 1)以工人阶级为首的人民群众争取、维护和扩大民主权利与自由的斗争; 2)垄断资本主义一方面在社会政治实践中抛弃资产阶级民主,另一方面通过一切手段加强宣传,把当代资本主义描绘成最民主的制度.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民主问题同样也十分迫切.建设和发展新社会的整个过程客观地要求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群主义、共和主义思潮的相继出现,参与式民主理论在当代西方国家重新兴起,在参与式民主理论复兴的热潮中,巴伯的强势民主理论令人瞩目,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巴伯区分了弱势民主和强势民主,批判性地分析了代议制的弱势民主的缺陷和弊端,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参与型的强势民主理论,倡导以参与型的强势民主来修正、补充自由主义的弱势民主.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民主理想,我们不仅需要建立一套民主的政治制度,而且也需要建立一个以公平合作为基础的民主社会和一种以公共理性为基础的民主文化.罗尔斯是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民主的: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作为社会形态的民主、作为文化态度的民主.这三个层面虽然紧密相关,但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界限.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虽然并不构成一种完整的民主理论,但从根源上加深了我们对民主制度及其理论前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张小韶 《探求》2006,(Z1):40-4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大力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从制度上和程序上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一条在推进基层民主中提高基层党组织民主执政能力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民主理论     
我最感兴趣的是自然和自然科学,即宇宙学。我自从1919年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仅仅是作为国民和民主主义者对政治和政治理论产生了兴趣。但是20年代及30年代初逐渐增长的来自左翼和右翼的极权主义运动以及后来希特勒在德国的上台迫使我开始思考民主问题。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民主在德语里的意思是“人民政权”或“人民主权”,它与“贵族统治”和君主统治正好相反。但是词义并不能进一步帮助我们。因为任何地方都不是人民统治,到处都是政府统治  相似文献   

19.
形式民主     
现代民主是形式的,这是最一般的理解。但是我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这个“形式的”。右派和一部分反对现代民主的左派人士,把“形式的”含义跟“不真实”、“只是表面的”、“假的”等同起来。他们常常不切实际地怀念古代的民主,认为那才是“真实的”、“有内容的”,因而是“真正的”民主。这样的罗曼蒂克怀古病者应该正视历史事实。首先要看到,非形式民主的有效范围已经被大大地限制  相似文献   

20.
民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新论刘京希民主是个大概念民主是丰富多彩的,而不仅仅是政治的,它至少还包括经济民主、社会民主、文化民主乃至微观的家庭民主和机构民主,缺了任何一个方面,民主都是不完备的。所谓经济民主,也即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经济领域享有与自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