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鲁迅研究中很多人常常谈到鲁迅的讽刺理论,并据此认为,鲁迅是一个善于讽刺的作家,讽刺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例如,王瑶说:“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讽刺;特别是对一些否定人物的形象,他是常常给以无情的狙击的。”(《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文艺报》1956年20号)何家槐说:“第三,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鲁迅小说中,也表现了他特有的讽刺天才和幽默风趣。象《彷徨》中的《肥皂》和《高老夫子》则简直可以称为讽刺作品。”(《鲁迅作品讲话》,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吴中杰、高云说:“沉郁的幽默和深刻的讽刺,是鲁迅小说艺术风  相似文献   

2.
鲁迅对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有高度的评价。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明代“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金瓶梅》“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在显见,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他不同意对该小说进行贬低或作  相似文献   

3.
出现于晚明时期的长篇巨著《金瓶梅》,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吏治的腐朽,风俗人情的淡薄,塑造了许多生动逼真的人物,而且在写作的艺术技巧上也影响颇大,有许多地方值得后人借鉴,其讽刺手法的运用,便是本书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之一。鲁迅先生曾说:(《金瓶梅》的)“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中国小说史略》)“幽伏而含讥”,就是指  相似文献   

4.
论《金瓶梅》的讽刺艺术李金善《金瓶梅》作为一部世情小说,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十六世纪封建社会的人情百态,暴露了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心灵的扭曲和社会心理的巨大变化。在真切的描绘中,作者经常使用讽刺手法加深批判的力量,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是《金瓶梅》艺术成就的重...  相似文献   

5.
果戈理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讽刺艺术大师。 关于他的讽刺艺术,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果戈理)“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普希金读了果戈理《旧式地主》之后说:“一首我们不由含着忧伤和感动的眼泪而发笑的田园诗”。两位作家肯定了“含泪的笑”是果戈理讽刺艺术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6.
简论讽喻体小说《格列佛游记》及其文学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威夫特作为小说家的地位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许是因为他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只有《格列佛游记》一部,而更多的创作是讽刺故事、散文和诗歌,所以他往往被视为“一个‘过渡性的’和不完全的小说家”①。本文拟结合其有关创作,透过《格列佛游记》的独特小说形式来探讨它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并说明它在西方小说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一《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在1720—1725年间参加爱尔兰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时期创作的,是他成熟时期的作品。此前,斯威夫特已不仅在长期的诗文写作中锻炼淬砺出了锐利圆熟的讽刺锋芒,而且在讽喻性故事…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自问世以来 ,从袁宏道万历二十四年 ( 15 96 )给董其昌的信中评论《金瓶梅》“云霞满纸 ,胜于枚生《七发》多矣”算起 ,到 2 0 0 0年第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为止 ,已有四百多年。这四百年中 ,前三百多年对《金瓶梅》的评价毁誉不一。近几十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金瓶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且成绩斐然。《金瓶梅》被日、德、英、法、韩、匈牙利等文译成全译本或节译本流传在国际文学艺术舞台上 ,《金瓶梅》遂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在《金瓶梅》研究中 ,已出版的《资料汇编》和各类专著上百种 ,论文数千篇。一本小说能在国内外掀起如此热潮还是很少见的。  相似文献   

8.
老舍是蜚声文坛的大手笔,是人们公认的语言大师。从他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一九二六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到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他遗下未完稿的最后一部(自传休)小说《正红旗下》,衔恨离开人世,整整四十年的时间里,他创作并发表了大量的各种样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以他的巨大而辛勤的劳动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更其重要的是,他“是现代文学中第一个凭借讽刺小说成名的作家。他第一个提供了讽刺长篇的体制,第一个立意要使讽刺显出幽默风格,第一个把现代口语大量引入讽刺小说”的作家。“他开辟了一个与鲁迅派迥然不同的路子,雍容谈笑,温婉睿智。在京  相似文献   

9.
一、从孔乙己的命名,领略鲁迅的“大家风度”鲁迅生前的挚友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呐喊》)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关于鲁迅先生》)这可视为把握本篇美学价值的肯綮。《孔乙己》堪称鲁迅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的诗歌和他的杂文一样,是暴露黑暗、歌颂光明、宣传革命、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具是强烈的战斗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是鲁迅留给我们的丰富、灿烂的文学遗产的一部分。鲁迅曾说:“可以宝贵的文字,是用生命的一部分,或全部换来的东西,非身经战斗的战士,不能写出。”(《〈毁灭〉第二部一至三章译后附记》)鲁迅从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青年时期,就开始写诗,主要是写旧体诗,也写一些白话新诗和民歌体政治讽刺  相似文献   

11.
鲁迅虽称《金瓶梅》为“人情小说”或“世情书”,但他也指出此书“著此一家, 骂尽诸色”的特点。若就“人情——世情”小说内部深入研究,则从题材及其叙事结构而言 ,《金瓶梅》还可以而且应当称之为“家庭小说”。它影响后世衍出《林兰香》、《醒世姻 缘传》、《红楼梦》、《歧路灯》诸书,构成家庭小说的系列,其规律往往是后来者从前作 反面取材或立意而成新创。这是《周易》之所谓“通变”的体现,在小说史上是普遍的现象 。在承认《金瓶梅》为“人情小说”或“世情小说”代表作的前提下,明清小说分类中应把 《金瓶梅》——《红楼梦》一脉如实称为“家庭小说”。  相似文献   

12.
梁羽生的《金瓶梅》批评合理吸收了"金学"的已有研究成果,不乏表达自我精当的创见,或剖析人物性格和命运,或分析小说叙事技法和写作手法,具有浓郁的现代品格。梁羽生大力点拨《金瓶梅》高超的讽刺手法,挖掘文本寓讽刺于幽默之中的写法效能,阐述其不落俗套的情节设置,展现小说文本起伏顿挫的情节演进节奏。梁羽生贴近文化生态,注重物我双会,其《金瓶梅》批评话语成为他挥洒才情和展示史识的重要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的文本接受是"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金瓶梅》问世后至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排印前,袁宏道、袁中道诸人对于《金瓶梅》的接受情况。这段时间,读者对《金瓶梅》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对作者的各种推测,对小说文本的称赞或毁谤,对小说的批评与棒杀等。自《金瓶梅》出版后,对其文本一直存在着赞扬和贬斥两种倾向,褒之者认为该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世情小说,毁之者则以"淫书"目之。但《金瓶梅》却没有因被贬抑而堙没,而是一直流传不衰,自20世纪初开始形成一门显学。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旧社会的掘墓人,为了揭露腐败社会的黑暗现实,用讥讽的笑声打击敌人,同时也邦助人民克服弱点和若干错误倾向,鲁迅非常重视讽刺的艺术。早在“五四”以前,他就写过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已经运用讽刺的手法,他以后创作的小说,散文,诗,特別是大量的杂文,讽刺的成分很大。读着这样的作品,鲁迅先生革命的热情、鲜明的爱憎总是感染着我们,使我们也能分享他战斗的喜悅。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可以说他又是一个讽刺艺术家。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称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工于表现”,“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统观全书,这最好的讽刺功夫,集中表现在《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断里。“中举”,正处在由民而官的转折点上,吴敬梓巧妙地抓住这个转折点对下,展现民间的世态风情;对上,揭发官场的种种丑恶;从中展开广阔和生活画卷。在对比中讽刺,在讽刺中对比,而且多角度多层次作立体聚集式反映,异彩纷呈,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16.
“慼而能谐,婉而多讽”虽然是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精辟概括,但却在他的《阿Q正传》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遗憾的是,在《阿Q正传》的研究文章中,虽然大多数论者注意到了这种“含泪的微笑”的悲喜剧艺术,却往往或点到为止,语焉不详,或大而化之,不着边际。这便造成了《阿Q正传》研究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空白。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如宏观研究之气魄宏大,但却对理解《阿Q正传》的思想价值,了解鲁迅卓越的艺术才能不无意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阿Q正传》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悲喜剧艺术构成机制作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竹坡(1670—1698)是清代“可以继武圣叹”的小说评点家。他“十五好剑兼好马,廿岁文章遍都下”,曾获得“才子”美称。但他“负才拓落,五困棘围而不能博一第”,结果穷愁潦倒,29岁就赍志以殁。遗著除《彭城张竹坡批评金瓶梅》外,只留下《幽梦影评》82则和《十一草》古近体诗18首。众所周知,《金瓶梅》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褒之者说它“穷极境象,骇意快心”,贬之者说它“坏人心术”,“决当焚之”。张竹坡是褒《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继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充盈着诗情,这是大家所公认的,日本学者增田涉说:“鲁迅写小说的时期,是他生活中的早期或前期,……他的诗人的、或抒情的一面,适度融合于为进化论的人道主义所支持的尖锐讽刺里,开展了有声有色的世界。”(《鲁迅的小说》)唐弢则认为:“从作品存在的普通特征考察起来,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的另一独特的内容,是它的抒情性,凝炼通达,酣畅舒展,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抒情诗。”(《论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这方面的论述,还可以举出许多。众多的论述对于“融合”的范围、程度等虽有不同认识,但认为“抒情”乃是这种“融合”的标志,庶几相近。  相似文献   

19.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在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一部以“吃人”为主题的小说;1936年9月,鲁迅发表的最后一篇作品,又是以《死》作为篇名的。也许是巧合吧,鲁迅在新文学史上的创作历程就这样以死亡(“吃人”和“被吃”)始又以死亡终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称赞《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工于表现”,“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统观全书,这最好的讽刺功夫,集中表现在《范进中举》的精彩片断里。 “中举”,正处在由民而官的转折点上。吴敬梓巧妙地抓住这个转折点,对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