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晓朝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本文依据史料描述希腊化时期的反犹太浪潮给犹太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并力图刻划犹太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嬗变。作者指出:以摩西五经为代表的希伯来神学思想与希腊哲学思想的融合是两希文化发生融合的精神性标志;由于希腊哲学被视为希腊古典文化的精神代表,使得希腊化时期产生的各种哲学均被视为希腊古典哲学的延续;然而,如果考虑到该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融合,希腊─犹太哲学应当被视为犹太神学与希腊哲学的有机融合,而犹太智慧文学和犹太释经学是犹太-希腊哲学诞生的两条通道。 相似文献
2.
肖建荣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2):51-58
早期英语谚语并非简单地反映了英伦表层文化,而是极大地反映了其深层文化即其哲学传统的内容。由于西方文明以两希文化作为其共同根基,英伦文化又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古希腊和基督教的宇宙观、知识观等很自然地浸润到了英语谚语当中,这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的物质/形式二元论,以理性为枢轴的得救观,以道(logos)为内容的智慧观和理性致知论,以及基督教创世、堕落与救赎的观点,以信仰为支点的拯救观,以上帝之道为内容的智慧观和信仰致知论等。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早期英语谚语的思想实质,理解其成为英语语言精髓的原因之所在,从而在一个新的维度上把握英伦传统文化以及在更高的程度上运用英语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犹太哲学既不同于西方的理性主义哲学 ,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直觉主义哲学。它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 ,是一条介于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亦东亦西”的思想之路。犹太哲学不仅在形式上利用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来解释自己的传统 ,而且做到了在内容上与西方哲学的融合与统一。犹太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意义在于 ,它认定了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方向 ,表明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是可行的 ;中国现代哲学没有做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西方哲学的真正融合 ,犹太哲学为未来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 ;作为一种宗教哲学 ,犹太哲学提醒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关注宗教信仰因素。 相似文献
4.
希腊古典时期哲学理性以辩证法和修辞—逻辑理性为基本路线,由于价值取向上的差别,可区分为四种基本模式.赫拉克利特开创了自然辩证法先河,将永恒流变观点与宇宙统一性观点整合起来;爱利亚学派确立了论辩的辩证法和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为认识论开辟了道路,加速了逻辑的诞生;苏格拉底以修辞—精神助产术来追求普遍性,认为对话论辩是通向逻各斯的基本路径,他理性地反思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引导雅典人远离了自然哲学;柏拉图以形而上学—逻辑理性模式达到意识与实在协调统一,他强调对真理的洞见,将所有的哲学关注点置于统一的思想体系之中,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蔡元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以希腊哲学为背景,分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在希腊哲学中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这对于把握浩繁纷杂的希腊哲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解“存在”概念在希腊哲学中的内涵变化是问题的核心。从分析自然哲学、智者和苏格拉底哲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入手,剖析了希腊人对于“存在”从寻找万物本原,追问事物共相,创建理念世界,到个体事物即是实体的思维演变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理性思维从感性向抽象、从客体意识向主体意识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术界的晚期希腊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希腊哲学研究领域,晚期希腊哲学是一个重要环节,但中外学术界都曾存在轻视晚期希腊哲学的倾向。20世纪70年代以降,这种情况得到改变。西方学术界近30年来加强对晚期希腊哲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学术界近20年来也重视并着力研究晚期希腊哲学且取得了新的成果,但在哲学史分期、晚期希腊哲学的特征、史料整理、研究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有鉴于此,本刊编辑部组织了该组专题论文,以期引起学界更多关注,推进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化。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章雪富、杭州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石敏敏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希腊化哲学的范式转移》一文认为,希腊化哲学把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用治疗论证替代知识论证,以激情研究取代观念思辨,以意愿探讨代替理性反思,改变了古典希腊哲学的知识分布体系。希腊化哲学在研究对象、探讨内容和哲学观念上的独特取向,深刻影响了古代晚期和中世纪哲学。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王晓朝的《中国学术界的晚期希腊哲学研究》一文指出,在晚期希腊哲学的边界问题上,中国学者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有别于欧美学者的独立见解及解决方案;认为在对晚期希腊哲学特征的把握上,中国学者的判断优于欧美学者的判断,在晚期希腊哲...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犹太人将上帝的记忆指令内化为个人的记忆义务。记忆为犹太人维系身份和延续文化提供有力保障,使之在几千年的流散岁月中"流而不散、流而不灭"。这其实要归功于他们很早就发展出的一套有效的记忆机制,其中涉及对民族具有奠基意义和规范定型作用的文化记忆以及传承它所需的记忆术。本文尝试在文化记忆理论的关照下,探讨犹太文化记忆的内涵、产生、传承和再生产,并结合论述上海犹太难民自传的记忆结构来揭示犹太文化记忆机制的基本原理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纵览希腊人在相关领域的各种尝试,可以看到从法哲学的初生到高潮,希腊法律思想的主流都是将法与"存在"联系起来;这里,"存在"即作为和谐寰宇的世界的客观统一性,亦即一套永恒的本体论意义上的事物秩序,它同时也是一切价值的理想秩序以及人类生活和自由的根基。智术师时代构成这一主流观念的例外,其感到再也不能达到"存在",再也不能让法立足于这种牢不可破的基础。但智术师之后的那批伟大哲学家,重新回到法与"存在"的原本关联,并力图基于他们有关真正实在的观念而牢牢确立起那种关联。我们的整个西方传统,都立足于希腊古典时期的这种有关法律世界的建构,即认为法预设了一种和谐寰宇,置身其间的人类个体与神圣的事物秩序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希腊语词ο■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亚里士多德曾经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用了一整章的篇幅,专门分析它的四种含义,可见其重要性。然而,在以往的相关讨论中,学者们时有混淆该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的现象出现。本文从语法功能,词汇意义和哲学内涵三个层面讨论ο■,并着重解释亚里士多德对这个哲学概念的内涵的阐发。 相似文献
10.
思维方式的增长与转换构成希腊哲学进化的重要标志,新思维方式的出现意味着哲学思想发展的巨大突破。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发展与思维方式变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把宗教批判归结为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在政治批判中,把国家归结为民主制,政治是现实的人的政治,要实现人的自由。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哲学为武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未来哲学是世界的哲学,世界也是哲学的世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最终要实现对劳动异化的消除。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在当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数学基础中的直觉主义学派坚持逻辑依赖于数学,而数学建立在直觉和构造的基础上。直 觉主义在两个阶段的直觉、构造概念和无穷观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阶段的直觉主义观念在本体论和认 识论上是不一致的。笔者由此提出了要协调两个阶段的直觉概念、构造概念和无穷观。 相似文献
14.
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结构思维和解构思维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两大哲学难题.前者是西方现代哲学关于如何获得真理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后者是西方现代哲学关于面对复杂现象时,应该如何思维以获得对象真理性认识的两种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理解这些难题,有助于理解西方现代哲学的深度,有助于提高当代哲学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哲学变革以前确实抱有在现实中"消灭哲学"又"实现哲学"的思辨观点,但在哲学变革以后,就完全转到以"科学"、"实践"取代"哲学"的立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不在于"重建哲学"或"以新哲学取代旧哲学",而在于以"科学"、"实践"取代"哲学",以"科学共产主义"取代"哲学共产主义".国内一些学者仍把马克思哲学变革之前的一些早期文本作为解读"哲学终结论"的重要依据,并把"哲学终结"理解为"哲学重建"或"哲学实现",这是对马克思哲学变革本质的误解. 相似文献
17.
以黑格尔为主要完成者的近代法哲学本质上是法的形而上学。马克思的法哲学本质上是法哲学批判或法的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同时划清了两条界限 ,即一方面划清了与近代法哲学之间的原则界限 ,另一方面也划清了与各种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原则界限 ,从而对现代法权保持了一种否定与肯定、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辩证立场。正确把握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中的两条界限 ,认清现代法权的本质并对其采取辩证态度 ,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学总是其特定历史条件的造化。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今的近二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由于生存土壤、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和宽松环境诸方面因素的合力作用,许多作家奉献出一大批艺术佳作,形成了一百余年来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取得了令研究者赞叹的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主体观变革后留出的问题和值得继续探讨的空间: 主体的社会性构成的不断强化, 势必导致社会性以各种形式侵入个人主体, 导致无个性大众人的大批出现; 价值维度上仍未走出主客二分或“我 (们) —它”分析模式; 忽视承担传统主体职能的群体的内部异质性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严重到威胁群体主体能否理性地凝聚为主体的程度; 忽视群体主体中更多社会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追问劳动异化的根源开始,逐步走上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解构道路。本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解读出了两重逻辑:一是经济学的实证的非历史的线索与哲学外在性批判的组合,即用分工-交换这一经济学思路来展开哲学批判的逻辑方法;二是历史性的实证逻辑,即以对象化劳动、实践、生产方式等概念建构出的历史发展线索,这一逻辑缺乏内在的批判性因素。这一缺陷导致马克思不得不从第一重逻辑中来寻找批判动力,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文本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理论结构。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扬弃了这两重逻辑方法,走向一种以客观内在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科学的批判逻辑,这是马克思哲学路径中的第三重逻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