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古代审美体验的三种基本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思想有着十分深厚的积蕴。审美体验是极其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审美体验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审美体验方式 ,味象、神遇、物化就是古代最基本的三种审美体验方式 ,三者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处 ,并被运用于审美体验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是视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所谓“景观社会”,这个世界乃至人的存在本身也已经成为视觉化的存在.在此背景下,强势的视觉文化将越来越多的视觉因素“殖民”到文学等非视觉艺术的领域之中,以此铲除和替代非视觉艺术的审美感知基础,即“视觉殖民”.视觉在文学领域中的殖民方式是多样的,其目的都在于破坏文学审美体验的基础——想象,以此剥夺文学的独立性,使之纳入到影视艺术乃至整个视觉文化之中.视觉殖民使得文学降格为现实之物,从而丧失了其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3.
数码产品作为承载、展示、传递数字信息的物质载体,在视觉建构上具有重视外观审美、以互动界面连接不可见的内部信息和可见的外部结构以及通过创造“虚拟环境”来引发全新的视觉体验等特性,不仅形成了视觉吸引力,而且深化着人们对数字化世界的凝视、感知与依赖.同时,作为数字化世界的物质文化符号,数码产品还表征了新电子表现主义、信息化生活方式和科技消费潮流等文化现象,传播了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文化意义.在以视觉为主导形式的社会中,数码产品是一个集艺术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视觉文本.  相似文献   

4.
西方理论话语“空间转向”的出现将空间提升至显性的地位,逐渐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主要表征形式。空间的崛起颠覆了一直以时间性为主导的生存方式,人对空间的迷失感正在消逝,取而代之的是对空间的审美需求。与古代以自然空间为审美对象不同,由于人的生产性实践的介入,自然空间变成了被生产的空间,作为审美对象的意象自我演化成以视觉为基础的生产性空间。但后现代中的空间体验与古代自然空间中审美体验的契合点在于空间美感的生成要求主体性的参与。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复归,才完成了空间审美体验的后现代的蜕变。  相似文献   

5.
从“光晕”说的视角对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审美方式.传统物理媒体表现为观众“在场”欣赏艺术作品物料“光晕”的唯一性、原创性;机械复制时代则表现为观众“非在场”体验艺术复制品的展示性;而数字媒体艺术多以“在场”与“非在场”,动态与非动态,仿像与拟像、拟真的“沉浸”式体验为特征,或表现为“场”与“场”之间的“遥在”式混合现实体验.不仅如此,数字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已发生颠覆性转向.  相似文献   

6.
运用哲学、美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透过当前剧烈变动的建筑美学发展动向,分析了信息时代建筑的审美体验的变革,指出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建筑审美体验包括:注重交流、交互与大众参与的建筑审美体验,数字图像的视觉冲击与瞬时性审美,“沉浸式”体验与虚实的反转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探论形状美与色彩美的互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状和色彩所体现的美是一对互助而又为一体的综合现象 ,把两者理性化地结合能加强视觉中体验美的意义。本文在视觉系统中 ,以深度知觉线索中的双眼视差、色觉三原色学说、视觉的生理补色和意念对色觉的作用为基础 ,通过艺术直觉中的审美情感、审美情绪、审美情趣、审美性情、审美心情五种心理和精神现象的体验 ,对色彩美和形状美进行共同分析 ,得出形与色为一体所产生的美在设计中应遵循理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悟”与“思”这两个重要的美学概念 ,可以透视出中西方不同的审美体验方式。本文从“悟”和“思”的源起及其进入审美体验领域的发展过程 ,审美体验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审美主体的思维特征 ,审美体验的本体以及中西两种审美体验方式差异之根源等方面进行论述。“悟”与“思”留给我们的启示有二 :一、在“全球化”业已来临的时代 ,中西美学势必出现融合的趋势。二、在美学的重建上 ,中西美学不约而同寻到了“诗化之路”。  相似文献   

9.
后图像时代和视觉文化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对图像时代视觉文化的影响,采用媒介技术美学和文化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后图像时代的概念.如果说,图像时代是影像向拟像的演进,那么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后图像时代则是拟像向拟物的转化.这是一个以全身心投入的联觉体验为主导的交互式的"第二媒介"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逼真直观转化为虚拟交往,游目骋怀的视觉审美消费转化为上手操作的实践审美生产.简言之,视觉文化走向终结,虚拟体验的联觉文化方兴未艾.这种新的文化,强烈地呼唤一种全新的伦理型美学,并亟待学理上的澄清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当代信息科学、认知心理学与美学的交融,催生了"审美认知"这一崭新研究领域。近几十年来对于审美认知的研究集中在审美认知的加工机制、神经机制研究,及从专家(审美)与生手对审美对象的不同表现来推论大脑有关于审美信息加工特点,审美认知影响因素等方面。然而,国外虽已构建了一些模型,并探测到一些不同加工阶段及其对应的脑区,却未把伴随审美认知必然产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价值判断等在内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在内,有关的审美材料也还限于图片视觉、简单的听觉和乐音刺激。  相似文献   

11.
试论网络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因其存在方式的特殊性显示出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审美特性:运动的审美方式;快感式的审美体验;生命本真的审美内涵和艺术欣赏的多维审美角度.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的审美时间体验是现代性背景下两种不同时间体验诉求相互纠结的结果,与审美现代性的否定性时间体验构成意义关联.受客观可度量时间规约的大众文化审美体验,最终展现为永恒时间意识隐退下的对审美现代性瞬时体验的戏拟,并由时间聚合、时间切换、时间吸滞等形式规避现代性时间危机.由此,大众文化的审美时间体验必然以其即时审美的省时节力与巨量时间耗竭的悖论性现实遭逢,彰显出其现代性意涵的內在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13.
论"化境"     
"化境"是古代美学的最高范畴.从庄子的"物化"理论出,论述了"化境"的主客体互化审美体验方式,出神入化艺术创作方式,自然浑化、清空一气、无迹无痕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4.
人类需要通过文化"中介"建立与自然界的关系.生态审美关系建立在人和大自然发生"建构"性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以人的生态存在关系为存在论基础,这种生态存在关系构成了生态审美关系的自然维度.生态审美关系包含着观照自然、感知生态、体验生命的维度.当代人类的审美活动正在走向"绿化", 走向生态化,蕴含回归自然的审美取向.生态审美关系既包含人的自然生态维度,又包含特定的认识论、价值论及文化因素,是一种融自然生态存在和人的诗意体验于一体的特殊审美方式.生态审美关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邳州农民画的语言样式具有中华民族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内涵,可贵地为我们展示和阐释了民间的造型艺术及其象征审美空间,把传统民情风俗和内涵以图形的方式凝固为视觉形态.既有美化生活、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又有表现精神需要、情感需要的审美意义.以“审美”为核心,论述了邳州农民画的象征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6.
对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审美解读与体验、审美分析与把握,是与认知性解读、单一性筛选信息的解读不同的一种“审美透视”.这种通过对文本审美世界的感悟来完成的精神体验活动,生成了审美主体对往返流淌于文本和自我之间的情感生命运动的内心领会.审美透视的过程又是解读主体参与文本审美创造的过程,通过双方的对话,达到了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与彼此接纳.而陶冶性是审美透视的最佳境界,随着对于美的感受、观赏、体味、创造和享受,实现了对审美主体心灵的感染与熏陶.  相似文献   

17.
中国风物品不仅聚合本民族女性的审美感受,同时也以跨地域、跨民族的方式为欧洲女性共享,参与构建她们的视觉经验与情感想象。欧洲主流阶层女性的趣味融入中国视觉元素与视觉风格的再生产过程,经由多重的审美变形,在上行下效的流行机制中,逐渐孕育出区别于传统男性凝视视角的女性视觉经验;欧洲女性对中国风视觉场景的观看与浪漫化想象,在促发其自主性情感与欲望表达的同时,基于女性群体共通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经受,形成一种凝聚女性审美理想的“女托邦”的视觉空间。  相似文献   

18.
论莫言小说的红黄色调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充满了各种色彩意象,这些意象成了他小说创作中的独特部分.莫言小说的色彩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色彩视觉审美体验.本文选择莫言小说的红黄色彩意象进行探究,寻求红黄色调在其作品的作用.色彩意象的使用不仅具有小说表层的审美结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着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又见敦煌》全新的观看空间既包含着古老敦煌的文化意涵,又以对话的形式激活了观众的情感记忆,通过对敦煌文化的视觉呈现,对丝路精神进行了审美化表达。情境体验这一戏剧形式重塑了观众的感知方式,使个体情感与演出空间相连,个体的审美经验被编织在承载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创意空间中,观众经由体验对敦煌文化产生了情感认同和审美认同,敦煌形象也在创意空间的多重表征下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休闲与审美: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审美是人的理想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审美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前提与指向,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在中国,儒家的"曾点之乐"、道家的"逍遥游"、佛家的"林下风流"、理学家的"浑然天成"与"无入而不自得",均表达了休闲的理想,也蕴涵着审美的境界;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直到海德格尔,无不把休闲和审美作为理想人性及生存状态的表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国人自由支配时间的日益充裕,休闲与审美将愈益成为人们的日常理想生存状态.而休闲较之审美,更是切入了人的直接生存领域,使审美境界普遍地指向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