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茜茜 《天府新论》2020,(6):135-144
伴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甚至话语体系等都不断被技术重构。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人设”一词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典型网络词汇,作为一种被设定的概念化符号形象,它通过特定人物的媒介展演而吸引不同的受众群体,在无形中进入大众消费端,进而转化为符号资本与经济价值。网络“人设”符号的出现,是数字经济时代符号消费产业对于网络文化环境强有力的适应和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症候,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鲜明特征,“人设”符号消费虽鲜明体现于精神层面,却能在资本市场和受众市场形成强大力量。本文将对网络“人设”从概念到符号资本的媒介建构过程进行深入阐释,通过对“人设”符号的理论阐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下网络文化症候、媒介舆论环境与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在高度符号化的时代,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崇高精神的传播需要依靠具体符号的表征即红色符号来完成。基于红色文化史实的红色符号,是促进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载体,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凝练表达,更具有国家意识形态与革命符号属性。从符号学角度对红色符号进行理论阐释,可以明确红色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红色符号依靠“能指”表征红色精神,唤醒红色记忆;借助科学技术形成红色拟象,创设出虚拟的红色革命情景引发情感共振;以介体的形式发挥作用,传达社会价值导向。红色符号融入日常生活中,在浸润式思政教学、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及红色文创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是符号的动物,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是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慢慢习得的。其中,最专业、最系统的符号化思维和行为来自学校教育,教育被深深打上了符号的痕迹,从而使教育由文化传递活动演变为符号暴力。语言是最具典型意义的符号体系,不仅是一种沟通工具,还体现一种权力关系,构成一种“温和的暴力”。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符号暴力所带来的屈从性角色关系角度审视,我们发现其中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重话语屈从:一方面,“国家的在场”和“专家的在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屈从;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规训和教育系统的规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话语屈从。因此,要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既应增强主体意识,主动掌握话语权,又要消解符号暴力,实现话语权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礼物通过私人关系、面子、人情、互惠等因素构建起层层伦理性符号网络,在此伦理性符号网络的遮蔽下,礼物馈赠获得了支配人们意识与行为的“合理”形式与地位,由此导致了人情僭越法律、束缚胜于自由的符号暴力统治.在符号权力已经“习性”化的背景下,人们无力从既有的礼物传统和礼物关系中解放出来,因而使摆脱符号权力而得自由难免是一种幻象和幻想.  相似文献   

5.
商标权救济与符号圈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商标的形式是符号,但只有作为市场信誉指代的符号才是商标。商标法的宗旨是保护市场信誉,而非保护虚空的符号。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符号圈地现象。所谓“符号圈地”,即以商标权之名,行符号垄断之实。主要表现有两类:1.注册中的符号圈地;2.权利行使中的符号圈地。我国商标权救济制度的四大缺陷,是纵容符号圈地的制度根源:1.对商标注册效力的过度迷信;2.对商标使用效力的过度漠视;3.对符号价值的错估;4.对“商标使用”和“符号使用”的混淆。只有通过商标权救济制度之重塑,使符号圈地者无利可图,才能真正遏制符号圈地。  相似文献   

6.
广告传播:符号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泓 《东南学术》2002,(3):39-43
广告的各种知识、意义和符号结构与整个社会和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广告通过符号资本/文化资本的方式 ,来建构社会消费的观点和信仰 ,进而通过控制意义、操纵意识形式 ,使得社会的控制得以保持和完成。在一定意义上 ,作为消费文化媒介的广告在传达其符号象征时就和语言一样成为了一种含义秩序。正是由于广告本身包含着商品以外的建构含义秩序的功能 ,使得广告传播过程蕴含有对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控制力量。本文从消费文化出发 ,探讨广告与符号秩序建构的关系 ,进而对现代广告传播进行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商标合理使用理论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鹏 《理论界》2009,(4):91-93
只有当符号的使用起到“标识”行为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这一作用的时候,该“符号”对于行为人而言才成为“商标”。无论是叙述性合理使用还是指示性合理使用,行为人使用的均为“符号”,而非“商标”,以限制商标权权利范围为初衷的商标合理使用理论由于将商标与符号混为一谈,其结果反而是将商标权扩大化为符号权。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传媒形象"真实地""直接地"再现了现实,而符号暴力的提出证明了这种说法的片面性,本文通过解析阐明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一种秘密的软暴力。  相似文献   

9.
婚姻暴力的社会根源在于男权社会的潜规则将性别人为地建构成一种有效的象征符号,决定着男女两性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公平的分配格局.打破性别潜规则、消除性别排斥的现实基础在于建构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妇女的资本存量,让增权展能成为妇女运动的主轴.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性批判视域下,关于社会结构与功能的解释困境体现在对社会关系之本性的不同见解中,这呈现在交往与权力的对峙中,其焦点在于如何理解社会空间的动态平衡。随着“符号资本”概念在社会解释中的引入,这一动态特征的刻画便建基于话语实践的运行结构及其经济学转喻下的表征功能。在宏观场域阶层上,符号资本既是话语实践的基础,也是社会流动性的动力根源;在微观层面上,话语实践塑造了符号资本的自我关涉性,并将符号资本引向在现代社会场域中的伦理确认。基于此,“符号资本”的概念扩容导向一种实践经济逻辑的规范内涵,后者为走出交往与权力之间解释困局,应对当代渐趋复杂多元的现实状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发与实践动力。  相似文献   

11.
如果视“符号”这一概念为一个整体,那么“能指”“所指”便是‘符号”的两个元素。符号的数理特征是二维空间,据此可以称之为“二维符号”。传播是一切符号的动态属性,从某种程度上讲,传播是符号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从是否还具有传播功能来划分,符号还可以分为“具有传播功能的符号”与“不具有传播功能的符号”两种,前者是活符号,而后者则是死符号。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符号权力: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引入布迪厄符号权力的概念 ,从分析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入手 ,重新讨论了中唐古文运动兴衰的原因。作者认为 ,作为一种不自觉的策略 ,古文运动的初衷是借助于对文学的重新命名 ,来实现山东士族特有的符号资本即经术节义 ,并进而谋求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但由于诗赋取士制度的影响 ,当古文运动获得得到体制保证的形式上的符号权力时 ,它却失去了其原有的符号资本 ,从而最终导致了它的夭折。直到权力场的阶级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宋代 ,中唐古文运动所追求的符号权力才伴随着科举考试的重大变革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传统资本主义靠货币的力量来控制人的话,那么现代资本主义用符号这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来控制人.鲍德里亚认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先后经过了符号的自然价值规律、符号的商品价值规律和符号的结构价值规律占支配地位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这意味着,社会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符号的自我编码为特征的超现实的结构,资本的控制表现为符号的控制.这种符号控制通过无回报的象征交换而获得控制权力.消除这种符号控制的方法是象征死亡.显然,鲍德里亚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权力关系,但是对于这种权力关系的理解过于狭隘,因此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4.
社会语言学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可供交换的经济资本;语言交换有一定的市场与调节规则;语言交换是言说者运用策略与技巧的言语行为;语言关系总是符号权力的关系。因而,语言是符号暴力。这种社会语言学是一种符号权力的社会学,体现了布迪厄一贯主张并建构的“统一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5.
符号具有很强的显示、交流和唤起意蕴。消费社会中很多人的财富和消费以符号/价值的形式呈现。消费符号成为一些人身份表达和建构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有些人借助于消费符号获得或维系社会名望和地位,通过符号的时空变换进行身份认证或假借。有的人通过对财富和品牌价值符号的炫耀性展演,将其提升到社会价值等级秩序的构建或保持的层面。在资讯发达的社会中有些人通过展演拼接、颠倒或挪用的高端消费符号,借此获取社会名望和尊荣。有些人借助消费符号的时空转换假借社会名望,希冀阶层地位的跃升。一些人在身份地位不稳定状态下便转向借地位消费,通过融入高地位群体消费符号假借地位。有的人通过消费符号的周期变换暂时摆脱其身份地位的窘境。在消费社会中人们通过“符号/价值”的显示构建社会的“消费-地位”关系,获得社会身份地位。为此,一些人便通过展演消费符号假借社会名望和地位,这反映了在符号消费的社会中一些人的心理和行为表达的异化,需要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美德。  相似文献   

16.
程建虎 《学术论坛》2006,(5):136-141
应制诗在物象选择、抒情方式、诗旨等方面的高度模式化使其成为一种符号和工具,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有本质的相似,朝臣竞相获取这一文化资本并力争转换为政治权力。“场域”中资本转换的规则和机制由帝王调控,帝王不同的志趣、文艺观和美学观使不同时期的文化资本各有特点,通过朝臣的创作使作品的风格呈现出微小的差异。应制诗作为一种置换权力的资本,不能用来对诗人作人格上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7.
万资姿 《兰州学刊》2009,(1):130-133
技术进步的二重性包含着某种反面,全球信息网络化在使当代符号文化创造获得全新发展界域的同时也带来困境与悖论,体现为一系列的如文化符号过载、文化符号暴力、文化符号污染、文化符号犯罪等诸多现实文化符号危机;此种危机,就其特点而言,具有虚实、真假联袂混合性,其实质就是由创造主体自身的局限所导致的人类文化创造之符号工具的异化,且其直接的表现就是主体受制于各种文化符号权力结构的束缚并最终致使人类文化创造陷入困惑与焦虑。  相似文献   

18.
在鲍德里亚从“消费社会”批判走向“拟真”逻辑建构的过程中,对于马克思的批判是重要一环.其核心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生产之镜”映照下的“隐性共谋”,以及“生产的终结”.隐含着的是鲍德里亚从符号权力控制而非剩余价值角度对资本的理解.鲍德里亚的攻击并未击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要害,反而可以为我们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思“生产”与“资本”的逻辑关联,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胡娜 《兰州学刊》2008,1(5):174-177
当代世界,消费主义漫漶于全球。在广告、媒体、信息工业及数字化、图像化消费兴起的时代,人们不但消费物质产品,更多地是消费类像,消费符号。商品的价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或物质性的交换价值,而在于可以不断消费的符号价值。当代符号经济正是在融合了符号消费的种种特征,并在将其体系化的基础上,建构的一个包含“体验”、“融合”“创新”、“品牌”等当代社会所认可的多种价值形式的符号世界,并努力朝向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化运作的过程发展。  相似文献   

20.
高亚春 《河北学刊》2005,25(3):143-147
波德里亚整个早期思想是围绕着“符号”与“象征”的双螺旋上升运动来展开的。其中,二者的关系是核心线索,主要从象征社会与现代社会、象征性交换与符号价值、象征性交换与商品交换等一系列对立体现出来。符号与象征双螺旋的上升运动,也是对西方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过程的阐释。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符号秩序压抑和取代象征秩序, 象征秩序又不断挑战符号秩序的过程。因此,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就成为波德里亚著作的核心主题,象征性交换则成为其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