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是美学史上的千古之谜,也是文艺创作和鉴赏实践中绕不开的难题。艺术美与生活美就其主要性质形态、生成构成、功能目的等方面是不同的,二者不能随意比较;而就其皆为“美”而言,又是可以比较的,这就是毛泽东所作出的“三个最”、“一个唯一”和“六个更”的著名结论和命题;其次,毛泽东在“讲话”中还精辟地分析了艺术美与生活美关系的辩证法,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需要以及相互创造转化,充分体现了生活美对艺术美的基础支配地位和艺术美对生活美的超越和改造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2.
原因疑问词“为什么”与其它疑问词不同,它遵守岛效应,不能在复合名词组、主语、附加语等岛外解释。这种差异与原因问句的预设有关。“谁”“什么”“哪里”“什么时候”“怎么样”这五个疑问词都是具有疑问性质的存在量词,其答句用来确定存在量词的值。原因问句的预设中不包含任何存在量词,其预设是陈述句,而且该陈述句的命题值为真。原因问句的提问对象随句子焦点的变化而变化,其答句解释焦点优于选项命题集合中其它成员的原因。原因疑问词“为什么”的辖域位置与句法位置相同,因此在逻辑式不移位,无法在岛外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老庄道家的“天人观”,是其宇宙观(“天人相分”)、认知观(“天地之道”),在价值现上的综合体现,“天人合一”可以说是一个终极性命题。文章在揭示“天人合一”而致“均衡和谐”的多重多向结构的同时,着重阐述了老庄道家由认知“真”(“天”)、践行“善”(“人”)、乃至实现“美”(“和谐”)的内在逻辑与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自然     
文章论述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对国内美学中的一个经典命题“人化自然”的两种较为普遍的解释提出了不同意见。文章认为,“人化自然”是审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认为其前提是自然本身不美却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5.
“美在意象”是叶朗先生在21世纪初提出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不仅是对“美是什么”这个美学原理的核心问题的回答,而且也是对中国美学传统精神的历史提炼和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国际对话。作为“生存论上的复归观念”,“美在意象”命题不仅打通了现代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在存在精神层面的对话,而且也充实、明朗了审美活动作为人生境界提升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美学重建离不开三个理论支点,这就是:一、必须对美与美学研究有一个新的基本定位;二、必须有一个新的美学方法论;三、必须有一个新的具有解释能力的美学基本观点。根据马克思对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的科学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新命题:美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这就是关于美与美学研究的新的基本定位。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功能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提出美学重建的一个新的方法论原则,这就是:不问对象“是什么”,只问它“做何用”。根据无数审美实践活动的事实,可以提出“社会关系论美学”的一个新的基本观点,这就是:“示差性”是社会上一切审美价值的最终来源。示差功能、愉悦功能、移情功能,依次构成了美的功能形态发展史上的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7.
康德对人及人的自由的思考与重视,正是他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命题的大前提。康德哲学美学是主体性学说,在哲学人类学的背景下,美必然以道德为旨归;该命题有着深远的历史思想渊源,在其哲学探索人与自然统一关系的背景中诞生;同时也与康德推崇卢梭有重要关系,受卢梭影响而对人及人的自由重视;该命题的提出有着它的现实基础,康德感于当时人的生存状况而对人及人的自由思考与重视“,美是道德的象征”就是在意识层面上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论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及其历史地位叶中强“美是难的”,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探索美的本质发出这样的感叹以来,西方古代美学家们为了揭示美的奥秘作了不懈的努力。尽管真理的大门一时难以开启,但美学家们一次次艰难而执着的追...  相似文献   

9.
在美学史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过“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向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态度偏重于把它引向纯粹物质生活领域来理解。本文认为:“美是生活”中的“美”,应该指“美”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这个特殊属性是审美主体——人赋于的,但它的存在本身又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0.
《希腊古瓮颂》是济慈脍炙人口的颂诗之一,诗中的“美即真,真即美”观念尤为世人关注和争论不休。本文拟就诗人所主张的美、真以及美与真的关系,结合他的《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及其书信来揭示这个命题的深刻含义,并认为诗人美学思想的核心乃“美即真、真即美”。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证明的整体系统构造中隐含着诠释学,数学证明本质上是一个解释性的论证过程与理解性的验证过程相统一的动态整体系统。解释与理解数学命题的普遍媒介是具有“思辨结构”的数学语言,数学命题借助于数学语言实现了其“存在”与“表现”的思辨统一性。数学命题的证明过程是一种在“我—你”关系的对话中实现语言一致性的论证与验证过程,数学证明的目的是走向数学真理。数学真理是在数学命题的解释与理解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效果历史”作用下的开放式对话、视域融合与时间距离保证了数学真理的更新与发展,这种更新与发展体现了数学真理的动态性与可谬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由此构成了“朴素淡然”的美学命题。庄子这一谈论“道”与“美”的命题尽管没有涉及艺术,但自魏晋六朝起,却给中国历代文人创作以及古典美学、文艺思想的发展以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开创了艺术以追求自然、朴素、清新为最高层次的美的一代风气,成为东方美学的一大特色。为此,“朴素淡然”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美学的基元命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研究蒋孔阳美学思想的系列论文中的一篇 ,重点探讨蒋孔阳先生的美论 ,认为其核心不是回答“美是什么”即现成、固有的美的本质问题 ,而是围绕着“美如何生成”这个问题展开 ,他用“多层累突创”说阐述“美在创造中”这一核心命题 ,集中体现了对传统本质主义思路、方法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14.
索引词包含指示词“这”、代词“我”、时态词“现在”、地点词“这里”等等。在英语文献中,常常用名词“deixis”和“indexicality”表示,其相应的形容词是“deictic”与“indexical”。所不同的是,前者为一个语言学概念,而后者是一个哲学、逻辑学概念。而且逻辑学家更喜欢用“indexicals”表示索引词。 对索引词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斯多亚学派把命题分为原子命题与分子命题。其中原子命题,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认为有三种形式:确定的原子命题、不定的原子命题与中间的原子命题。对索引词以细致而深入研究的还是现代哲学、现代逻辑学和现代语言学。其研究目的与手段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索引词理论。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角度,通过追寻其历史发展的线索,对索引词的若干理论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积淀说”社会历史成因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淀说”是李泽厚对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之道德命题的脚注;是其运用社会实践论改造康德伦理先验论的产品;是其吸收荣格“原型论”阐释贝尔的“意味说”并力图统一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孰先孰后之争的调和物;是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原理解释美之诞生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形式生成的音符;是其诠释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规律以及时代生活、社会氛围与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关系的弹性符号,是其适应时尚和人格充分扭曲的思想体现。“积淀说”是李泽厚思想的核心论旨,也是其美学思想的秘密所在。它包含着李泽厚哲学的性质、方法、构架、目的和特色,因此对其成因作多维的透视,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李泽厚的思想或正确地估价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美在自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一直为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人们所提出、所探讨。“美在自然”的主旨是“自然”、“和谐”,其准则在于人的自然需要和生理快感的满足。美·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在《美感——美学大纲》一书中从人的动物机能和生理快感入手研究美感,用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人的心灵,把生命看成是一种机械的、纯物质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的历史考察周春水,徐梦秋“在康德之前,哲学的发展曾使两个问题成为特别突出的──感官知觉问题和判断问题。”①前者涉及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后者则与主词和谓词的不同关系,亦即“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有关。对后一个问...  相似文献   

18.
重评“二美合一”说──兼论《红楼梦》脂本、程本之差异白盾“二美合一”说是《红楼梦》讨论中的热点之一。它牵涉到曹雪芹原稿的根本构思的思想倾向与审美情趣,是解读“文本”和探寻脂本、程本不同面目与性质及作者思想取向的重要命题。百廿回程本《红楼梦》流行近两个...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全集》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这在美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朱光潜是当代中国少数称得上学术泰斗的人之一,他不仅具有广博丰厚的学识,深邃细密的思想,而且具有一种献身于真理和为真理而不断否定自己的崇高品德。他的全集将为我们开辟一个新的丰富的知识库藏,同时将为我们提供一个伟大学者的详实的写照。朱光潜在美学上是以主张“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闻名于世的。“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既是他全部理论的支点,也是他整个生命的支点,他的大多数探求和大半个人生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二十年代末的渴求,四十年代中的苦闷,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间的激情,八十年代以后的自信,可以说都是或为这个命题而生或为这个命题而发的。他之所以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命题与判断,两个方面,提出了独自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