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从晚年丁玲平反的复杂细节出发,分析她复出后在公开场合的言行及其原因。同时,重点考察《中国》杂志中的丁玲,探讨她那种在政治与文学之间纠缠的复杂心态,力图呈现晚年丁玲在目前学界研究中被忽略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鲁迅书信集》附录收有鲁迅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致“编辑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记录了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迫害进步作家的罪行,谈到关于茅盾被捕,丁玲被害等问题,是一封内容十分重要的信件。但信中提到的这位“编辑先生”是谁?是哪个刊物的编辑?信中所说的《科学新闻》是一个什么样的刊物?关于《科学新闻》所载茅盾被捕、丁玲被害的消息是怎么回事?由于一直未能找到这位“编辑先生”,《科学新闻》这种杂志也一直未能发现,所以对此信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更是茫无所知。在一次访问端木蕻良时,端木蕻良偶然谈到,这封致“编辑先生”的信是鲁迅写给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丁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陆文采丁玲以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艰难的艺术探索的旅程,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启示和深沉的思考。她似乎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走向成熟的艰苦历程的代表。正由于这样,丁玲研究在新时期以来,成了研究者的热点。一、新时期丁玲研究的,总体...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丁玲,从二十年代末,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起,在半个多世纪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戏剧作品。她的小说创作数量多,成就突出,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评论。对丁玲的散文创作,研究也比较深入。而对她的戏剧创作,也许由于成就不及小说、散文的缘故,未能引起评论界的应有注意。但戏剧创作是丁玲文艺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小说、散文的创作特色在戏剧作品中多有体现。研究作家戏剧作品的特色,对全面认识丁玲同志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宋剑华 《齐鲁学刊》2024,(1):139-150
小说《在医院中》是丁玲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令她在政治上饱受磨难的一部作品。她一生中很少就这篇作品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说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小说《在医院中》如此敏感呢?通过对作品中的“XX医院”“人物事件”“创作动因”以及延安文艺整风与丁玲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的详细考证,可以深入探讨丁玲在1940年的情绪低沉、思想困顿、情感纠葛和自我救赎。通过对相关史料文献的重新梳理,可以揭开丁玲创作《在医院中》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6.
我和丁玲同志虽然不算很熟悉,但也曾经有过几次接触。今年是她八十整寿,是她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五十七个年头。回忆起她坎坷的创作生涯与我们不多的交往,不胜感慨。 丁玲同志最早的一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时候,我已经是《小说月报》的读者和投稿者。关于丁玲同志的创作道路,以及她的发展与成就,有些事情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是总的回想起来,我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一九二七年,我回到家乡浙江天台,去做一个县立小学的校长,遭到地方封建旧绅士势力的诬陷,把我当作共产党,以致被反动当局逮捕并囚禁起来。这就使得我好久没有机会看到《小说月报》。后来我被保释出来,回到上海。又隔了一些时候,我才在《小说月报》上看到一篇署名“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土的日记》,真是觉得又新鲜又高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心情。在此之前,文坛上发表的小说,特别是署名某某“女士”的文章,——譬如冰心女土、庐隐女土等等,——我差不多都是阅读的,此时,看见新出现—位女作家,而且  相似文献   

7.
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丁玲创作对女性解放的探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霞 《齐鲁学刊》2000,(5):38-41
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们登上文坛,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为这些“ 革命女性”准备现实的土壤。1929年,长篇小说《韦护》标志着丁玲创作从“革命女性”向 “女性革命”的转变。在这里,为了肯定革命的必要性,丁玲不惜用大量笔墨礼赞爱情。但 丁玲毕竟是忠实于自我的作家,到延安后,1942年3月8日前写下的《“三八节”有感》标志 着丁玲对女性解放的探寻已经超越了革命的现实功利层面,又回到人性解放的大主题上来。 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探索之后,丁玲的女性观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她的创作向往 在“人”的意义上建构真实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8.
丁玲的小说之所以能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风格,最重要的在于她以心理剖析的手法,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采用松散中见紧凑的结构,说出了自己独到的人生观察和对生活的新的认识与理解,表现了现代新女性觉醒的姿态。一、深记刻的心理描写早期的丁玲,以心理刻划见长,她对于青年“女性的心理描写”,被毅真在《丁玲  相似文献   

9.
丁玲是1986年春天走的。她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 人们没有忘记她,还一直想念着她。她和她的作品,将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1990年10月25日,上海《新民晚报》上发表了杂文家林放(赵超构)的《丁玲的日记》。他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丁玲不可回避的是她的转向问题.学术界至今沿袭20世纪30年代的认识,认为丁玲从<水>开始大跨度地向左转了,所不同的只是对于这个转变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其实丁玲从一开始踏上文坛的时候就表达了她对资本主义伦理的批判,她的思想就既不是"右",也不是"中",而是"左",以后丁玲的思想和创作是沿着批判资本主义伦理的"左"而到达了颠覆资产阶级政治的"左".对这个问题,可以描绘出一个发展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1.
杨桂欣 《云梦学刊》2006,27(1):89-93
丁玲离开人间二十年了,但由于她对中国文学和中国革命的卓越贡献而被载入史册,所以,丁玲是永远的.  相似文献   

12.
一丁玲走上中国文坛,是以她具有独创性的短篇小说打动读者的;丁玲获得世界声誉,是以她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赢得更广泛的国内外读者的。由于她在小说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使得国内外的丁玲研究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她的小说的研究上,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切不可忘记,丁玲也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她写的许多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散文,以其真挚的深情、浓郁的诗意深深地感动着读者。她的散文,不但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应有足够的评价;就是对当前的散文创作,也有着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正>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丁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她将近60年的创作生涯,展现了新文学发展的轨迹。丁玲和其他无产阶级作家一样,有她逐步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丁玲从小生活在比较进步的环境里,父亲早逝,但她的母亲却“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作为一个名门的年轻寡妇能够毅然冲破封建樊篱,入学读书,走向社会,振奋女子志气,要求男女平等,与进步女性向警予等人的交往,更增加了自身的勇气和力量,逐渐接受了解放工农、唯物史观等新理论。后来丁玲回忆说:“原来我母亲的许多行动就是以她(向警予)为  相似文献   

14.
丁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但她还有一个身份容易受到忽视,那便是建国之后曾身居高位,参与了文艺体制的构建。丁玲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她用激情写作也同样投身革命,文学和政治的两套意识形态的分裂性和复杂性令她深受其苦,但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之后,已经"进入毛文体"的丁玲开始告别她的独立的文学生命。特别是在1949至1953年间,丁玲作为一名文艺官员获得体制内的身份认同,她牺牲艺术自我用以构建起来的体制的高墙令文艺界人人自危,而她本人也最终未能幸免。  相似文献   

15.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是晚清维新运动影响下的一个改良主义者,这几乎是已经大家公认,没有什么问题的。既然肯定他在政治思想上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当然他有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但是当前在介绍和评价刘鹗的时候,有的人却不免有所偏颇,即只谈他的反动的一面,或是过多的谈他的反动的一面,而完全不谈,或是很少谈到他的进步的一面。这是不全面的,因而也是不公允的。甚至有些同志在对刘鹗的评价上,自己还拿不准,似乎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在论述时前后意见极不一致。因此,我们有必要客观地全面、具体地对刘鹗生平的主要事迹加以讨论和分析,而后给以比较正确的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丁玲小说的心理描写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女作家丁玲,自一九二七年步入文坛,迄今已创作了四十多个短篇小说、三个中篇小说和三个长篇小说。她的全部小说,突出地显示了作者大胆直面生活的勇气和对于艺术独创性的执着追求。特别是对于中国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一种女性自我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她的小说最有价值的特色。而与其思想内容上的特点相适应,在艺术表现上她又擅长对人物内心世界作细腻深入的剖析,形成了她心理写实小说的独特样式。近年来,一些研究丁玲作品的文章,都对这方面有所称道。但是丁玲小说为什么特别注重心理描写,她在心理描写上的特色究竟是什么等等,却还研究得不够。本文拟就此谈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行家和同志们。一对人物心理状态的特别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描绘,是丁玲小说贯串始终的突出追求。任何一个小说作家,如果不想生产平庸  相似文献   

17.
丁玲建国前的报告文学、杂文、日记等散文作品,反映了她皈依政治革命理想过程中灵魂深处对各种流俗势力的反抗,一度爆发为在解放区倡导杂文运动的积极言说。在受到“教育”和“帮助”后,她在表面上选择了认同规范,体现出一个战士的角色特征,而在日记和家信中仍然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角色意识,潜在写作中折射出坚持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面对流俗倔强突围的身姿。  相似文献   

18.
丁玲以鲜明的政治意识打破了20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情绪框架,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她的创作过程中,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相融相生。而丁玲的政治参与热情,被斥责为女性立场的缺失,更被归结为"男性气质"的体现,背离了女权主义者所坚守的女性在包括政治领域内的与男性的全面平等的原初概念。丁玲以她的政治地位为女性写作取得了"双声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丁玲回忆,瞿秋白曾鼓励她说:“你是一个需要展翅高飞的鸟儿,飞吧,飞得越高越好,越远越好。”瞿秋白对丁玲精神气质的这个评价确实是恰中鹄的。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雄鹰意象,在丁玲作品中多次出现,正是作者最喜爱的自我人格的象征,自我胆力、志趣和自由性格的审美观照。丁玲曾把自己这种精神独特性概括为“总是不满现状,总是爱飞”,用以形容她最喜爱的人物性格。这种精神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作家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及其艺术创作的审美品格,而且还使她既能在“时代的滚滚浪涛中饱受风雨,跨步前进”,又能在新文学交响乐中弹奏出自己的独特音程。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无意识”批评视阈下,丁玲作品独特的地方也许正在于她对政治影响所作的反应如何在她的作品里显示出来.丁玲在处理这些紧张关系时所作的各种不同或程度不等的尝试或探索,既是其创作复杂性的缘由,也是其作品重要性的根由所在.“政治无意识”批评视阈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丁玲文本世界所蕴涵的历史和意识形态的错综关系,可以突破“纯文学”的偏执诉求,在一种“历史化”的运作中开启丁玲研究的一个新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