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后,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态势下,二战后形成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遭到了新的挑战。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分配规则遇到了危机,随着世界强国美国的战略东移,世界面临新的抉择。但世界经济走向社会化的大生产、大市场、大产业、深分工、全球化的道路不可阻挡。世界政治国际政治从"小政治"向人类可持续发展、全球文明等国际"大政治"的纵深发展,世界将围绕联合国的发展、国家社会的组织纪律、价值取向、利益制衡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11):18-20
全球化时代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话题的时代,政治全球化是全球化或经济全球化时代衍生出的一个命题,已经成为不可阻挡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政治全球化过程,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面对一系列政治领域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追求兼容的政治文化、协调的政治行为、平衡的政治格局的国际政治过程。全球化时代的政治走向,在总体上表现为政治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政治行为从对抗走向合作,政治格局从单极走向多极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中国乡镇的基层党委普遍采用了一种"门诊"式的治理方式,即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当面听取公众利益纷争中的具体情况和诉求,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不可否认,在过去一个时期这种"门诊政治"曾是速度快、成本低地解决人民群众一些切身利益问题的治理方式,在今后也仍将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治理方式也越来越凸现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而其最大的不足就是以个人意志代替组织制度.不可忽视的是,中国乡镇基层党委甚至一些地方党委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门诊政治"的思维方式,这在执政能力方面至少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重视个人的权力和权威,产生权力"差序";二是单个的政治方式,只能着眼于"政治零售",而不能从大局出发来解决"政治批发";三是具有病理政治学的视点,容易滋生"滞后效应".因此,应该相应地从三个方面采取对策:实现政治角色的转换,逐步走出"门诊政治"的怪圈;逐步规范"门诊政治"的议程设置,形成合理的退出机制;逐步将"门诊政治"转化为"代议政治".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理论中,道德怀疑论、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大行其道。道德在当前国际政治中的存在与价值是不容否认的,它源自于国际道德本身的特殊规定性,国际社会的规则、准则、制度本身就体现着国际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由于国际社会对国际道德准则及其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国际道德缺乏强制力,以及"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制约,国际道德的发展步履维艰,但全球化的到来又使国际道德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国际政治的秘密":对马克思国际政治观的政治社会学重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国际政治的秘密"的观念,是理解其国际关系思想的一把钥匙。用霸权与侵略战争来简洁地解读马克思关于"国际政治的秘密"的观念,无疑方向是正确的,它深刻地指出了国际政治欺骗性的一面,然而却未全面阐述国际政治复杂性的一面。关于后者,有必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马克思的国际关系思想总体框架,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外交史及霸权构成的各种观点尤为有益。  相似文献   

6.
朱新春 《社科纵横》2005,20(5):33-35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特征,其进一步发展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因此,国家必须把新的内容纳入其政治范畴,实现适应全球化诉求的政治转型,这既是政治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更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根本利益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 ,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目前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 ,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全球化进程的国际政治意义 ,主要体现为全球化所具有的高度依存性、不平等性和对国际机制的迫切需要三个方面对传统国际政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全球化时代 ,一方面由于国界的模糊、国际制度化进程的发展和跨国界力量的膨胀 ,传统的主权国家受到了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 ,全球化又必须以主权国家为依托 ,主权国家仍是全球化进程的基础性力量 ,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的合法性状况可以类型化为一元模式,即传统政治价值与现代政治价值之间是连续的,是由传统政治价值"自然"演变而来的,并非是外来的.与此相反,后发展国家的合法性状况呈现为二元形态,即本国的传统政治价值与从西方传播而来的民主政治价值形成二元格局.合法性本身具有规范和经验的二元性,合法性的二元性有可能导致政治理念与实际政治过程的脱节甚至背离.这种状况将规定后发展国家政治发展的内容及其发展逻辑.后发展国家是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中启动和推进政治发展进程的.后发展国家的国际环境可以类型化为"先进一落后"二元结构环境,而国内环境则可以类型化为"强国家一弱社会"二元结构环境.合法性的二元化与发展环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规定政治发展的内容和逻辑.本文在合法性、发展环境、政治发展的框架内,讨论后发展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有赖于村民的政治参与.广东省顺德市一农村的"村民自治"情况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接受教育程度偏低、传统政治文化影响和村民自治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农村村民政治参与度低的成因.解决的途径在于发展经济,努力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加大教育投入,消除文化上的贫困阶层;培养村民具有参与型的政治文化素质;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保证政治参与渠道宽阔畅通.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目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郑慧 《学习与探索》2003,3(5):30-34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目标,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政治发展使中国政治本身呈现何种状态,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和境界。这样的战略目标既要适应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潮流,体现政治发展的本质特征,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稳定化和政治意识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李恒田 《唐都学刊》2005,21(2):108-111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能否引进到文化全球化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全球越来越频繁的文化交流趋势却是可以肯定的.对于文化交流,我们原来有"拿来主义",时下又有人提出"送去主义",这些原则是否适应当今的时代及社会的需要,我们对此应该予以明晰,在选择当今的文化交流原则时必须和时代的要求相符.  相似文献   

12.
薛绍斌 《学术交流》2003,1(1):52-55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其主要表现是生产活动全球化、国际贸易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世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等方面。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双重作用 ,利弊同在。世界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体系中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结构性因素,制约和塑造了国家的对外政策、战略关系和国际秩序。从世界政治的视角出发,国际战略格局包括两个方面:国际力量格局和政治思潮格局。国际力量格局是单个国家间的力量分配状态,而政治思潮格局是世界政治思潮的兴衰状态。在过去的20年中,国际力量格局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动,一超多强的力量结构开始向着两极化的方向发展,虽然美国仍然维持了总体上的单极地位。世界政治的思潮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主导性的世界政治思潮在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都受到严峻的挑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正在兴起。国际战略格局的这种态势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但国际战略格局是一种可变的因素,而且其他因素(如核武器、经济相互依赖等)也会制约其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social policy is said to be affected by globalization. The prevailing approach has been framed in terms of the impact of "external" economic forces on national welfare states. Globalization is said to undermine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 on which welfare states were built, erode national policy autonomy and force the marketization and residualization of welfare states. These predictions are found wanting on the grounds that they share many of the assumptions, and therefore also the faults, of "strong" globalization theory. A more nuanced account of the way in which social politics and social policy are affected by globalization is needed and a global governance perspective is outlined. This, it is argued, better captures the political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social policy is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It also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local"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global ones in shaping political responses, including social policy, to globalization. The discussion highlights the enduring power of "local" forces—those which are at the level of and internal to states—and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shaping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ultimately its implications for welfare states and social policies.  相似文献   

15.
廖杨  蒙丽 《创新》2009,3(3):55-59
我国民族社会发展思想理论经历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两个离不开”到20世纪90年代“三个离不开”的发展与演变。基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民族交往国际视野关照的“五个离不开”思想,丰富和完善了全球化场景下的我国民族社会发展“谁也离不开谁”思想理论,是对我国民族关系思想理论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16.
“红色经典”现象与大众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妮娜 《唐都学刊》2005,21(3):103-107
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化转型进程中的"红色经典"改编热,除折射出了国人对信仰缺失、人心不古、道德淡化的消费主义时代的失望和不满,以及为解除精神困顿和信仰焦虑而产生的对英雄、崇高、理想的精神需求外,更重要的是,透过政治话语的参与和大众审美文化对红色改编的关注,发现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显现出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7.
郭刚  侍晓倩 《阅江学刊》2012,4(3):23-27
当前,气候变化渐趋引起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并成为国家利益博弈的政治、经济焦点之一。各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利益共享成为各国达成合作协议的基础和底线,也是国际立法操作性的砝码。若综合而前瞻性地看,气候问题的继续升级将打破国家间政治冲突之壁垒,世界各NA~-Jk-会更大程度地力促合作,趋向于“大同”治理。  相似文献   

18.
日本“印太战略”是依据日本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地缘政治现实制定的,目的是对冲和制衡中国在印太地区影响的扩展,以维护当前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秩序,进而实现维护日本的国家利益。日本“印太战略”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主要依托“四国安全对话机制”,以构建地区同盟架构的方式,逐步实现日本的地缘战略。这既是当前东亚地缘政治的现实,也是日本作为海洋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合作国家的战略偏好和地缘利益的差异以及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实施,特别是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从不同的层面制约日本“印太战略”的实施。日本“印太战略”是一项综合性战略,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针对性措施,对中国地区利益的影响较为广泛,中国应从战略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visits two highly integrative concepts deployed in contemporary economic geography - firm network analysis and embeddedness, and introduces the geograph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globalization processes in an effort to generate cooperative synergies between the fields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geography. Geographical theorization with respect to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has begun to come full circle, from a borrower to a donor, as evidenced by its appearance in work in the fields of business,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This has further compelled geographers to emphasize analyses focusing on processes of change rather than a perpetuation of static model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cooperative efforts that more robustly integrate insights pertaining to economic behavior, culture, and politics into spatially-sensitive theorization and research practice. This article draws extensively on the broadening role of East Asia, coupled with an accelerating cross-disciplinary emphasis on globalization, to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analyses that simultaneously capture the activity of multiple actors operating at multiple scales in and across space.  相似文献   

20.
程艳 《学术交流》2004,(10):78-81
面对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国将走一条与传统工业化全然不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对新型工业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竞争创新、全局观四种视角。新型工业化道路之"新"在于两个层面: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体制背景。作为中国经济最富有活力的省份之一,浙江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取得了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值得进一步研究:重化工业的地位如何摆正,区域工业布局如何协调,新型工业化的衡量标准如何制定和指标体系如何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