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温特森的小说中,家园充斥着意识形态色彩.在对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的追寻中,小说借助叙事文本以及寓言故事透露出能够真正接纳边缘群体身份和文化的家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并以此来探究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力作《回声制造者》再现了后现代视阈下人们生存状态的无根和异化现象。鲍尔斯通过对徘徊在记忆与遗忘、情感与淡漠、以及背离故土与回归家园夹缝中的主人公选择困境的描写,展现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与家园以及人与过往文明之间的疏离,最终,他们返璞归真,选择回归家园拥抱承载人类先祖文明的故土,实现了个体身份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归属,同时,照见后现代社会人们应保有的生存法则与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3.
刘庆邦通过农家女进城的生存叙事,在人与城的文学构想中,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家女的生存地位、文化身份、家园意识与婚恋诉求等问题。基于为底层代言的现实主义创作,再现了农家女们的生存苦难史与身份卑微史。在进城史亦为心灵史、身份史的同构中,作者刻画了农家女们对于城市爱恨交加的悖反心理。在城市批判中,城市呈现出灰色的文化面影,其历史进步性却因叙事预设而被遮蔽。  相似文献   

4.
刘庆邦通过农家女进城的生存叙事,在人与城的文学构想中,揭示了城乡二元结构下农家女的生存地位、文化身份、家园意识与婚恋诉求等问题。基于为底层代言的现实主义创作,再现了农家女们的生存苦难史与身份卑微史。在进城史亦为心灵史、身份史的同构中,作者刻画了农家女们对于城市爱恨交加的悖反心理。在城市批判中,城市呈现出灰色的文化面影,其历史进步性却因叙事预设而被遮蔽。  相似文献   

5.
处在新旧文化交替与断裂时期的曾文清、汪文宣由于各自身份角色的相似与相异 ,造成他们类似的社会生存境遇和不同的文化生存境遇 ,从而展现了两类文化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6.
左翼作家经历现代个体生存危机,社会身份不稳定,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由于左翼作家这种边缘人的身份,他们在同情更弱者中发现和证明自己的高尚、坚强,从而体察到了主流社会的政客、企业家、乡绅和大学教授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到的社会层面。他们也看到了主流社会另一级的中下层小商人、工人和农民无法自见的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学史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叙事中,除了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尚有乡下动物进城的书写。从乡村中国转向城市中国,在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二律背反中,文学的动物进城不过是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虚化、陌生化书写。文学对其空间迁徙的生存症候的构想,喻示的是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冲突、文化身份、生存地位、家园意识等主题。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以降,文学在性别取向的农民工进城叙事中,出现了显著的农家女进城的身体叙事现象.基于城乡分治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文学经由衣家女身体意象所荷载的文化症候的书写,其生存地位与文化身份、农耕文化与工商业文化、性别差异与男权话语的矛盾冲突,表征的是城乡有别的文化身份、生存地位、文化根植、家园意识等主题.  相似文献   

9.
一、两难的选择 世界上的每个个体总是被动地附属于或主动地依附于某个群体,“我是某族人”“我属于某群人”的归属感会使我们内心获得宁静,这就是所谓族群认同或者文化身份的问题。理想的情景是:我认为我属于某群人,那个群体也接纳我,我们相安无事、各得其所,在身份的家园中悠游自在。可是世界上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处于身份与文化流离失所的困境,“就像触犯天条,遭天谴,而从这个理想的身份乐园中放逐出来,永远回不了那从来没有进去过或者本就不存在的身份家园,只有靠着行西西弗斯般的徒劳无功而又周而复始、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身份混杂,处于"无根"的生存状态。奈保尔既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宗主国文化不能完全地认同。奈保尔的这种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创作出许多渴求寻找家园的无根边缘人形象,《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比斯瓦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奈保尔认为作为边缘人的殖民地人民追求身份、社会地位的努力以及对"中心"的渴望都是徒劳的。无根边缘人对家园的寻找,实际上就是奈保尔对文化归属的不断追求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在自我身份的想象和文化定位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差异。前者主要从自己的生存状态和专业分工出发去寻求身份的认同,在这种意义上,其认同行为实际上是被动的和不由自主的。后者却在相对自由的语境之中追求一种精英和全才式的文化定位。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上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空间,由于跨文化交际、体制化的生存焦虑等种种原因被大大压缩了,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和单面人的状况,使其在传统上所担负的价值传承与建构的使命大打折扣,也使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应对能力和批判能力。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不仅仅是一种基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想象,更应当是一种个体自主的文化价值的选择,其中经常充满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由于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背景,赛珍珠的家园情感结构非常复杂。在自传《我的几个世界》中,赛珍珠叙述了对出生地西弗吉尼亚州以及成长地中国镇江这两个家园的特殊感情,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回到美国后在青山农场建构一个融合中美文化特色的新家园的努力。这些家园叙事一方面展示了赛珍珠作为一个漂泊者独特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复杂的身份认同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家园叙事。  相似文献   

13.
农民作家乔典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民、低层人民生存状态的小说。在作品中乔典运以农民的身份和立场,不仅以写实的态度写出了他们的生存现实,而且写出了他们特有的生存哲学,表现出鲜明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结构同向协变的新型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以小商贩为个案进行分析,指出由于生存性压迫及市场激励因素的影响,他们选择了在国家与社会裂缝中生存.在博弈过程中,小商贩生存逻辑选择的内生性、弹性以及趋利性等三大根本性特点也形成了一张难以破解的生存逻辑网.由于治理方略的偏差,导致利益矛盾不断升级,成为社会中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对此,从学理上看,应从小商贩的"经济人"身份出发,从实践上看,政府应以服务型的姿态,以他们的利益需求为政策着眼点和落脚点,优先考虑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时刻关注小商贩利益需求的实现和维护,才是根本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且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使得农民的流动成为必然.流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他们身处城市,但从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是农民."城市中的农民"的边缘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与过渡性.本文通过对一个"边缘村"的形成及其居民生存状况的研究,以进一步分析解释农村社会分化、农民流动的原因,并且也着重分析了其内部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他们是今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却已在去年8月注册成立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他们团队的核心成员一共有7人,其中6人都是女生,准备走一条女性创业之路;他们的"大本营"在上海市杨浦区延吉大学生创业家园,而业务几乎遍及上海所有高校……他们是上海胧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年轻创业者们。在校期间,在社团里结缘,进而相识、相知,他们怀揣年轻人的激情、对现代商业运作的好奇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共同决定在毕业后以自主创业的形式来重新定义青春。  相似文献   

17.
夏衍名剧《上海屋檐下》描摹上海底层人民生存境遇的主旨,源于1956年作者的后叙述而定论。在相当程度上,这是大众、作者与意识形态“合谋”之下的“意图谬见”。文本的隐型意义在于中国革命以及1930年代上海知识分子陷于革命、情爱与生存等诸多困境中的“忧郁”情怀。夏衍作为批判者的警醒与冷静,以及身为历史在场者的沧桑与悲悯,逾越了文学史家眼里左翼革命家身份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且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使得农民的流动成为必然。流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他们身处城市,但从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是农民。“城市中的农民”的边缘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与过渡性。本文通过对一个“边缘村”的形成及其居民生存状况的研究,以进一步分析解释农村社会分化、农民流动的原因,并且也着重分析了其内部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启蒙与救亡的二重协奏——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语境的不同和中国社会的具体状况造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特的身份特征和文化内涵,他们既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又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随着公共空间的建立,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中,他们借助理性的力量,以独立思考的姿态和与社会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展开对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他们是中华民族特具的生存处境、生活方式及其生存价值和西方现代理性密切交织所孕育出的独特的文化范型。  相似文献   

20.
叶芝处于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其创作深受这一时代氛围的影响。为了确立爱尔兰的文化身份,叶芝以英国作为标准进行了后殖民反写。在这种反写中,叶芝通过描绘爱尔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作家的家园意识和对理想的生存方式的看法;其对爱尔兰古老泛神论宗教信仰的复兴所作的努力包含着对英国工具理性和机械逻辑的批判;而其创作中对系统性的强调和对爱尔兰文化构成的思考与当代的生态整体主义和文化生态等思想暗合。叶芝在爱尔兰文化身份的构建中,无意间蕴藏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