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是理解的基础,"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会学生如何读,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必须注重课堂阅读训练:一、以听激读;二、以读启读;三、以说带读;四、以写促读。  相似文献   

2.
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目的的一种能力。日常生活交往中,人们更多的是使用口头语言,所以,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起着更直接、更广泛的交际作用。教师的口头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效果,影响着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的说服力度。我校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语文教育专业"一体化三层次八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八训练"中的"一读一讲",即朗读和演讲就是专门针对提高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而精心设计的精彩环节。本文认为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职业生命线,进而讨论了朗读与演讲在语文教师培养中的功用。  相似文献   

3.
语文能力是由听、说、读、写诸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说"的环节最容易被忽视,应该纠正。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应该抓住三个环节:第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第二,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第三,教会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整体训练。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管理派的代表人物魏书生的教学实践,探究语文管理派教育智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是探索宽容智慧的艺术,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前提是,教师做到善读善写;二是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拓深"群"的内涵,将"民主"与"科学"引入课堂,前提是教师先培养学生的自主与自我教育能力;三是重视责任智慧的熏陶,拥有"对学生心灵的穿透力",身体力行,注重"身教"作用的感化与陶冶,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前提是教师做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相似文献   

5.
根据朱子读书法、英国科学家波兰尼的焦点意识和附属意识理论及季羡林先生的"三重功能说",结合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阅读对写作迁移教学中,可采取以读品读、以读悟写等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随文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赋予它新的功能与使命,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徐特立老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随文练笔整合了听说读写,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综合性训练。以下是对一些小学语文课堂随文练笔的整合案例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生情感的冷漠、缺失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语文"作为人文性最突出的一门学科,理应承担起情感教育这一重要任务。笔者在近几年课程改革的学习中,认真思考李吉林老师提出的"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是"感兴——感受——感染——感误——感化"这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体。本文结合《背影》这一课的教学过程具体阐释了这一情感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小班化教学被称为"阳光普照下的教育",较之大班,它以提高每个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关注学生个体,以人人发展为终极目标。本文从创设和谐课堂教学氛围、质疑问难发挥学生个性、建立良好课堂评价体系、培优补差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探讨了小班化语文互动教学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小学校长经常深入课堂一线,面对新课标精神下的许多新理念,新实践,一时比较迷茫,不知现在究竟如何教语文了。我送他们16个字:清清楚楚,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厚厚实实。清清楚楚教语文一堂课究竟完成什么教学任务?怎样完成?为什么要这样完成?必须清清楚楚。高效的课堂首先应该表现在"清晰目标"上。现在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在个别学校、个别教师身上表现还相当突出,课堂上  相似文献   

1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环节。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为作文而作文"的教学模式禁锢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更是"畏作文如虎",对作文不感兴趣,更谈不上提高作文水平了。纵使作而为之,也是敷  相似文献   

11.
新“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读书。要让学生反复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语言的熏陶。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都强调“读”的作用,都把“读”作为训学的规则。唐代韩愈说过:“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也说:“余谓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可以说,中国历史几千年的语文教学都是把“读”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它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引导学生诵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方法。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虽然常常用到引读方法,但对它理论上的研究认识明显不足。笔者以为,过渡性引读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写作特点,提纲挈领,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发学生由前一个阶段的学习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学习的过程,从而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这种教学过程,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是教学过程转化的纽带。精妙的过渡性引渡,犹如一台组歌扣人心弦的“间奏”,会给学生带来“山路忽然一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心态,唤起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从教师...  相似文献   

12.
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口才训练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强口才训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语文教学的目标:口才训练不容忽视中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统考压力或其它方面原因,往往还是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而把许多方面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课堂。现在,随着深化中专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应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综合性的教育工程。语文这门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与素质教育有密切关系。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十分可行的,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课外、环境三者交融,形成合力,势将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加快施行素质教育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要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千方百计地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他认为,"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形成了以"学"为主的阅读教学结构的基本范式:预习集疑--检查点评--精读感悟--安排练习.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 :“三分诗七分读”。这一说法印证了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公认的道理。然而 ,事实上当前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朗读能力的训练 ,而且这种现象十分严重。随着教改的深入 ,有的教师开始重视朗读教学 ,但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不明确 ,指导不具体 ,有走过场的现象。因此 ,课堂上很少听到读书声许多学生在朗读课文对不会根据意 断、添字、漏字、错读的现象十分普遍 ,更不要说读出感情和品味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十分必要的。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弄清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一、朗读是语文…  相似文献   

16.
走出生成误区,提高课堂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生成教学一定程度上使原本单调枯燥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和单调,逐渐"热闹"起来.然而,纵观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成性语文课,"热闹"之余,又出现了让入深思的问题,走进了新的误区.因此,正确地认识课堂中的"生成教学"现象,走出误区,充分利用"生成"提高课堂效益,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黄革 《百色学院学报》2005,18(2):119-122
面向语文新课改,民族高师语文教学论课堂需要相应的改革:1.构建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论课堂;2.构建与语文新课改实践紧密联系、开放的语文教学论课堂;3.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学创造能力和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学论课堂。  相似文献   

18.
韦志成先生是当代优秀的语文教育者,是众多研究语文教育的专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位。他针对"语文是什么"和"怎样教语文"这两个问题,提出将"美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利用情景教学、艺术教学来革新教学方法,并主张教师、教材与教学方法共发展,勾连"三维目标",为我们当下语文教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知识与能力——言语和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过程与方法——科学与艺术共为效率服务;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美启智,促进学生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去发现和接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自主、合作、探宄"的学习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话文能力,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系列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反思,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基本矛盾及焦点所在,并进而提出以"一个突破口,两个阵地,三大支柱的全程教学观"为核心内容的"三维能动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与教材这"三维"之间多元交流、动态建构的个性化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培育能力、锻造人格并形成精神内核的生命张扬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