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很多地区的教育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基层教育由于观念、资金、环境、师资等方面的因素,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基层教育的发展。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往往是教育薄弱的地区,笔者根据从事多年的基层教育经验,就我国发达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性、社会性和开放性是其主要特征。因此,在教学中科学而又娴熟地运用开放式教学策略,不仅能将课程和生活、课程和社会有效链接,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和生命力,而且也提高了品德课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个人道德品性养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德育目标中,教学活动更应该着力关注儿童现实生活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简单说,就是用最自然、最接近孩子心灵的方法,在<品德与社会>有限的教学实践中,为我们今天面对的一个个可爱的孩子,播下希望的种子,他们会成长为明日社会的健康公民.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已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培养现代公民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与基本要求,而建构良好的德育情境对现代公民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澳门初中《品德与公民》教材凸显了德育情境建构的功能和特点,彰显了现代公民的教育理念,注重构建情境化的德育环境培养学生,为内地中学构建德育情境、塑造现代公民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坚持文化素质教育重在"精神育人"和"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创新<化学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模式,采用团队教学模式,分主题教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形成的独特教学理念和方法,已为其它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借鉴与示范经验.  相似文献   

8.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学空间要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因此,继奥运会、残奥会圆满结束后,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中国,当茫茫太空第一次展现中国人矫健身姿的时候,当家乡骄子漫步太空留下龙江印的时候,作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自己的学生了解东方巨龙的航天壮举,学习航天骄子为家乡争光、立罔威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华振兴而读书的志向:于是我设计了“品德与社会”校本课程《龙江骄予,“神七”问天》。  相似文献   

10.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我们走进了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在课堂教学实验过程中,经过尝试、摸索、反思、改进,我感到欣喜的是,辛勤的付出带来了教育行为与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充满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开设《化学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必要性,讨论了《化学与社会》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批评是一种属于自律论范畴的文学批评模式,长期以来,理论界几乎形成了一种共识,认为它仅擅长共时研究而欠缺历史观念,并以此咎病它不能或不宜作历时分析,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作为新批评派鼻祖的T S艾略特在其最重要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就试图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史融合起来,强调文学“传统”对个体作家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及对文学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提出了“外部权威”的文学史评价标准。这些独特的文学史理论,推动了20世纪西方文学史理论的发展,也为我国新世纪的文学史学建设提供了具体而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型活动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评课是校长、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未有定论,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针对一节好课曾提出五个实: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国内和国外众家学说的研讨和教学实践认为一节好课的标准必须符合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旧哲学理路的、实体的、自我意识的历史和古典经济学的非历史性。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确立了人与社会的历史性存在,并且第一次科学地揭示出了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史铁生的自述,着眼于生理残疾引发的特殊心理,重新对散文《我与地坛》进行梳理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不仅仅表达了身残志坚和回报母爱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一种既希冀心识不灭又困于灵魂挣扎的深层情绪,结合史铁生的全部散文作品,会看到这一情绪是其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孩子们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我们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狭小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为孩子们创造融入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哥达纲领批判》"闪露"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总体性预见。将之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即进入过渡时期",这是未来社会的开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所进行的创造性的理论概括;而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进程、特点等,还需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在全球范围内女性问题研究方兴未艾 ,不同国别、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 ,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女性问题 ,寻找女性进一步翻身解放的道路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层出不穷的研究女性的著作中 ,孙绍先主编的《2 1世纪与女性文丛》丛书较有影响。这套丛书包含 8本专著 ,其中 ,欧阳洁写的《女性与社会权力系统》可以说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力作。《女性与社会权力系统》共 1 6万字 ,2 0 0 0年 2月于辽宁书画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篇 ,共 1 6章。上篇《隔绝权力系统》包括“被遗忘了的远古母系文化”、“对女性…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反封建礼教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提出质疑。作者认为,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对违背礼教大义而仅凭个人意志来干涉青年人合法婚姻的封建家长提出批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婚姻的不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