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胜在情商     
李静 《可乐》2011,(6):56-57
对同事:爱和信任有人说过:要想知道一个人怎么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身边的人跟了他多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我做人还算不错吧,很多员工跟着我都有十几年了。有几个女孩子是从我开始做自己的工作室时就跟着我的。那时,我不懂业务,她们更不懂,我们便一起成长,一起摸索。她们出去谈广告,要陪人喝酒。一次,一个女孩子喝得烂醉如泥,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和亲戚寄住在杭州时,他喜欢上了隔壁家的三姑娘,然而大半年都没有向她表白过,也没说过什么话,只是保持着那种淡淡的恋慕。后来因为母亲生病离开了杭州,一个月后,听说三姑娘得病死了。周作人说:我那时也觉得很不快,想象她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  相似文献   

3.
<正>我在城里工作后,父亲便没有来过,他从学校退休在家,一直照管着我的小女儿。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边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给我的信上说,他很想来一趟,因为小女儿已经满地跑了,害怕离我们太久,将来会生疏的。但是,一年过去了,他却未来,只是每一月寄一张小女儿的照片,叮咛好好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心愿     
正父亲徐宝权生于1925年,卒于1998年,享年73岁。从小就听奶奶说,父亲上学时成绩很好,并考上了大学,但那时正是战争年代,兵慌马乱的,爷爷奶奶不放心他一个人出去,父亲是个孝子,就放弃了去省城读大学的机会。1949年解放后,父亲参加了工作,在一家单位做会计,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1980年夏天,十七岁的我高中毕业。当时全国已恢复了中断十几年的高考,父亲希望我能考上大学,以圆他未能完成的"大学梦"。但由于我成长的年月正是"四人帮"横行之  相似文献   

5.
初相遇那时侯我们在一个剧组拍片子,1999年的冬天,心情跟天气一样有些灰暗。刘烨拍那个戏时心情不太好,那时他快毕业了,对现状和前途没把握。说实在的他心里特别明白,他想拍的戏不是这种戏:我那时刚从成都到北京不久,刚刚拍完(少年英雄方世玉》。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剪影,剧组开会,他从对面过来,一个很高的影子,进来以后边弄头发边问“剪了头发怎么样?”有人说像假发,他说“那再去剪一个”就走了,觉得这个人挺好玩的,有点憨。开始我们很少说话,他太内向了,我不像他,在剧组里别人叫我开心果。  相似文献   

6.
2008年,历时1年多的《龙的传人》大型电视"成龙弟子"选拔活动结束,一个叫做涂圣成的年轻男孩成了当晚的焦点,他不仅在比赛中拔得头筹,更得到了成龙的青睐。在随后的几年中,涂圣成和他的同门师兄弟们随成龙参加电影拍摄,出席各种慈善活动,而成龙也以他们每个人的专长量身打造,推出了一个亚洲第一功夫团体——新七小福。回忆起他的成长经历,涂圣成说道,他一生中最敬佩两个人,一个是他的父亲,另一个就是他师父成龙。  相似文献   

7.
鲁迅论诗     
鲁迅曾一再说他“不懂诗”,对诗“外行”。虽然他在青年时代就写过诗,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更写过不少的诗,可是他后来却表白道: “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十出现,就洗手不作了。”①这自然是自谦之词。其实鲁迅一生所留下的几十首诗,不论新旧,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令仍为大家所传诵。以鲁迅的整个成就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胶鞋     
父亲年轻时是村里的会计。那时候,他每个月总要穿着一双泛黄的胶鞋到镇上去开会或办事。父亲胆小,听母亲说,他曾经学过骑自行车,但摔过几次之后就不敢练了。因此,父亲一直是穿着胶鞋步行。初中我是在镇上念的,父亲经常利用办事间隙去看我。记得初三上学期,学校要求统一服装,军绿色上衣,海军蓝裤子。我的那一套校服,上衣是新做的,但裤子是用父亲的旧裤子改的,屁股和两个膝盖上全是厚厚的补丁。我当时真不愿意穿,总害怕被同学们笑话。  相似文献   

9.
不忘中国话     
儿子被西雅图基因研究所聘为研究科学家举家去了美国。前些时候儿子从美国打电话给我们,小孙女婧婧争着与我们讲话,她用英语向我们问好,祝我们身体健康。其实我懂英语,有意装作听不懂,要她用中文再讲一遍。并对她说爷爷奶奶很想她,问她什么时候回中国,婧婧说等她过两年上小学放暑假时一定来看我们。我说到时候恐怕你已不会说中国话了。谁知,她却像个小大人似的说,我是中国人,我和爸爸妈妈的祖国是中国,我不会忘记中国话。我连连夸她是好孩子。 10年前,我曾经接待过一位旅居美国几十年的老华侨,他祖籍江苏响水,  相似文献   

10.
周文杰 《华人时刊》2012,(Z1):22-25
在庆祝二十届中华国际艺术节之时,杨锦华先生颇有感慨地说:"回顾20年来走过的漫长路,艺术节几经风雨,多少磨难,但它一直在成长。这是我从小就有的心愿,我要一直做下去。"杨锦华先生来澳后担任过澳洲电影剧场协会副主席,对文化艺术具有浓厚的偏爱。从精神上入手来振兴华人,是他几十年奋斗的夙愿,这也是他坚持的中华国际艺术节的宗旨。他曾说:"希望华人不只是埋头赚钱,而是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提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可乐》2006,(8)
1990年看球,我还在上军校,那时唯一的一台电视机锁在五大三粗的队长房间里。我早在比赛前一个月就开始窥视,然后拼命地讨好队长,并且不断地提醒他我是喜欢看球的。但他似乎一点领悟能力都没有,也不主动提出请我登堂入室。到了比赛那天,没有办法,我只好带着几个同学去冒死敲门。没想到受到热烈欢迎,大概他一个人看球也没劲。队长是意大利队的忠实球迷,每次意大利队赢了,他就很大方地拍着我的肩膀说:"明天你们几个不要起床出操了。"那时我想,谁要再说队长是五大三粗,我立刻跟他打架,队长最多也就是四大二粗。但是一旦意大利队输了,他就会"啪"地关掉电视,然后把所有的不满发泄到我们身上,眼睛一瞪:"明天起床跑5000米。"  相似文献   

12.
最富的时候     
一个年轻人,16岁外出闯荡,睡过街头,拣过垃圾,挨过打,卖过血,挖过马路,扛过水泥,最后终于闯出一片天地,成为资产超千万的房地产开发商。当一位曾与他一起打过工的兄弟流露出羡慕之意时,他说,你认为我富了,是吗?这真是个错觉。其实,我最富的时候是20年前。那时我在广州打工,干了一年,最后领到150元工钱,就是这150元,我给母亲买了一包广式点心,给妻子买了一条真丝裙子。回到家,我口袋里虽然空无一文,但是一家人的感觉是富有。现在我虽然什么都有了,但却再也找不到原来那种富有的感觉了。什么是富有?有时我们…  相似文献   

13.
坐在你后面     
不负我心 《可乐》2008,(3):12-12
平行线不能相交,却可永远相伴。海鸥是我初中同学。直到第三年,我们成了前后桌,我才把他的名字和人"对号入座"。他对我坐在他后面一直不服:"你能高过我吗?竟坐我后面。"  相似文献   

14.
不淋一人     
有一天,禅师把他的3个弟子叫到身边,然后写了一句诗:绵绵阴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然后他对弟子说:“为什么‘不淋一人’呢?”第一个弟子说:“两个人走在雨地里,肯定是因为那个淋雨的人穿着雨衣。”另外一个弟子说:“他说得不对,答案不可能那么简单。我想那肯定是一场局部阵雨,所以两个人都走在雨地里,才会有一个人淋不到雨。”  相似文献   

15.
坚持我自幼熟读孔孟圣贤书,孔子思想影响我更大更久。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几句话我一直奉行到现在而不改。当我四十岁主动辞去军闻社资料室主任,退出官场时,五个子女都在上大学中学,立刻面临最大困境。那时武侠小说盛行,有人劝我写武侠小说,我的困难便可迎刃而解。其实幼年时我家中住了一位避难的少林武师,他教过我少林拳,后来我自己也学过太极拳,写武侠小说对我而言不是什么难事,但我一句话不讲,宁可养鸡。养鸡三年失败,才再提笔。那时黄…  相似文献   

16.
申国强 《社区》2012,(10):50
前几天,住在老家县城里的老爸打来电话,说他把原来住的那套130平方米的房子给租出去了,用租金一半的钱又租了一套不足80平方米的房子住。我一听就急了,对老爸说:"别人都想办法住大房子,你和我妈却要过‘蜗居’生活,咱家可不差那几个钱啊。"老爸慢条斯理地对我说:"这可不是钱的问题,我和你妈俩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再说你们兄弟几个都在外工作,一年也  相似文献   

17.
刘志华 《社区》2013,(8):60
"补锑锅铁锅……"补锅匠抑扬顿挫的吆喝声,是"老成都"们最熟悉的声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补锅这一行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成都城西的荣光巷,一位九旬的补锅老人却仍坚持干老本行。"我92岁了!"老人得意地说。年轻时,这位叫曾运发的老人是烧锅炉的,1970年从西藏回到成都后就开始学补锅。"补锅其实很简单,我站在边上看了几次就学会了。"曾大爷说,那时他为了供养7个儿女,每天天不亮就出门,骑着自  相似文献   

18.
《可乐》2007,(10)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父亲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对我的学习却要求非常严格。从小学到中学,我都是在他逼迫和训斥的"关怀"下学习的。一次,一个亲戚送来一篮子葡萄。那时,葡萄对于我们来说,还是稀罕之物。我吃了葡萄后,把籽吐到花盆里,埋上土,  相似文献   

19.
分段成功     
冯凡 《可乐》2011,(1):15-15
有个农村的小表弟,比我小六岁。他高中毕业来到城里,在一家厨师培训学校学厨师,周末常来我家玩。 厨师学成后,他找到我,说要借4000元钱开个小吃铺。望着这个18岁的大男孩,我吃惊地说:“就你?得了吧,你能找个小吃铺打工就不错了!”那时,我刚工作两年,除去平时花销,也就几千元的积蓄,哪儿舍得借给他打水漂啊。  相似文献   

20.
<正>有一个新来参访赵州禅师的弟子,初见赵州,赵州就说:"你来过这里吗?"弟子说:"未曾来过。"赵州慈爱地说:"吃茶去吧!"不久,又有一个弟子来参拜,赵州问:"你来过这里吗?"弟子说:"以前来过。"赵州依然慈爱地说:"那么,吃茶去吧!"站在一旁的弟子感到十分疑惑,问赵州:"为什么新来的和来过的,你都叫他们吃茶去呢?"赵州叫那位弟子的名字,弟子应喏。赵州说:"你也吃茶去吧!"我每次想到赵州禅师的这则公案,心里就充满了感动与感恩。我感动的是赵州的平等和慈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