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试论“春秋三传”中的训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传统的训诂学是基于扫除文献中的语言文字障碍而产生的。于是,人们常把历代对古代文献随文释义的注疏和汇集训诂成果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看作是训诂的全部内容。其实,这种看法很不全面。它忽略了文献撰写者本人在正文中的随文释义,也就是那些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  相似文献   

2.
词典释义是建立在传统训诂之上的更为严格、更为科学的训诂。在词义方面传统的训诂只能作为词典释义的“资料”,词典编著人必须要有凌驾的功力,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剔除其中似是而非乃至错误的东西。特别是要避免随文诠释、歧义严重、信口雌黄、曲解附会等这些为传统训诂上常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词的“功能义”,是指由词性或语法功能不同导致词义变化而形成的新的词义。从共时角度看,词的功能义是一种受语法语境影响的词汇语用现象,初期具有临时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从历时角度看,词的功能义从“临时义”到“常见义”再到“固定义”这一词义演变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词性和功能上的改变,导致新的兼类词的产生。在顺应理论启示下,认为词的功能义无论是共时的语境语用变化,还是历时的词性功能演变都是语言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4.
所谓因语境求义,就是根据古代文献的具体语言环境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它主要是用来探求言语中的词义。因语境求义可以分成因上下文语境求义、因文例语境求义、因辞例语境求义、因情景语境求义、因语法语境求义和因古代社会语境求义等类别。运用因语境求义的训诂方法来探求和诠释词义,应遵循“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郑玄《毛诗笺》是汉代以来随文释义的典范之作,训诂内容丰富,训诂方法也较完备。本文在较全面整理其训诂材料的基础上,欲图通过对其所有因声求义例的归类分析,揭明其著的训诂条例和训释特色。  相似文献   

6.
汉代有无语法学,特别是有无句法学,在现在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上,似乎还是个问题。读东汉高诱的《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三书注,有所收获,发现其中有相当丰富的话法学材料,既有词法学,又有句法学,特别有相当细致、精辟的句法结构的分析、描写。高诱的三书注,是汉代儒家经典注释以外随文释义训诂的代表性作品。随文释义的训诂内容相当丰富,串讲句意、解释文意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就在这串讲旬意,解释文意的文字中自然地表现了原文句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语义结构,从而反映了原文名句词与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淮南子》最早的注释——许慎、高诱注中的15条作了辨析。在训诂原则和方法上注意了如下几点:1.联系语境(包括广义语境——时代、原书思想倾向和狭义语境——上下文语意等)释义;2.结合语法释义;3.结合修辞方式释义;4.尝试据音释义;5.比较互证。  相似文献   

8.
训诂术语"犹"的释义特点是"义隔而通之",虽然有少数带"犹"的训诂是同义相训,但它本质上是一个为提示随文释义而设立的术语。而目前的一些字典辞书,却以这种训诂资料为主要的甚或是唯一的依据来确立义项,因而造成失误。文中举例分析了这类义项,指出,以带术语"犹"的训诂资料为主要依据来确立义项要慎重。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嘉时期皖派以考据之法训诂汉语虚字,核心方式有三:考“形”析义,审“音”溯义,依“句位功能”释义;三种范式表现出继承、创新、转向三者并存的过渡性特征,该特征表明清代乾嘉时期是汉语“虚词”研究的重要节点期,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历史转折功能;其遗留的“虚字”训诂文献是共时层面透视汉语历时层面演化的重要材料,也是厘清汉语语法化的重要参考资料,语法学界应当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作为训诂材料,札记体著作中对语言文字的考释,具有与一般的随文释义的传注以及训诂专书明显不同的特点。即:它既有具体性、单一性的一面,又有概括性、广义性的一面,而且能够较为清晰、详细地将训释时的考释线索和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同时每条训诂材料一般都综合运用多种训诂方法进行训释,丰富而多样。这些特点有利于对语义规律、训诂方法及其体系的探讨,具有特殊的训诂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汉代文献注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有“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两种文献注释模式。董仲舒所代表的“六经注我”模式采用名号论和辞指论方法,建构起阐发微言大义而重义理、偏重主观臆断而轻训诂的特点。郑玄所代表的“我注六经”模式,揭示经典文本蕴涵的“元意”,整合各家各派的“不齐”,实现文本的统一。该模式采用了随文释义、运用训释术语、揭示句意和传疑等方法,注释的内容有解释字词、句意、古代名物、典章制度、语法和修辞表达,文字简约,经注相贯,同书竹帛。两者都是以为现实政治服务为目的,影响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垂两千余年。  相似文献   

12.
词有概括义和具体义。训诂释义与辞书的释义有两个明显的差别。一是训诂解释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词所显示的具体意义,而“词典”所解释的却是从词的具体义中抽象出来的概括义。如《说文·支部》“彻,通也。”段注:“按,《诗》‘彻彼桑土’,《传》曰:‘裂也’。‘彻我墙屋’,曰:‘毁也。’‘天命不彻’,曰‘道也’。‘彻我疆土’,曰:‘治  相似文献   

13.
俄语中大多数词都具有多义性。多义性不对言语理解造成障碍得益于语境的作用。而语言语境又是多义词词义实现的主要条件。语言语境分为词汇(语义)语境和语法语境。语法结构、语法形式和句法功能作为语法语境的一部分,对于区分词义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训诂方法中文训方法可以解释为“随文谋义”,也可以解释为互文见义、异文比较、文内自注等方法。文章对三种训诂方法加之详细考据和解释,并对文章自释功能、释词方式作出评价和概括,校定随文谋义的具体概念和知识结构,阐明其学术内涵和定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词类活用”是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语言现象。古代汉语的活用类型大都存在于现代汉语中,反映了语言的连续性;汉语的古今演变又使活用的类型产生了新陈代谢,折射出了语言的发展变化规律。我们认为:从语境的角度可以寻绎出“活用”这种看似不规则语言现象的规则,活用词由于语境中相邻语法成分功能的同化而“转类”。  相似文献   

16.
声训在训诂史上多被当作释义的方式,这是因为声训能够展示被释词的区别特征,基本符合现代语义学“类属+种差”的释义要求;而且在形式上,声训也和义训有相同之处,甚至“比喻”类声训比“比拟事物”类义训具有更好的释义功能。可见声训只是由于其释词角度的特点,更适合展示语源,所以成为展示词语语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训诂”一词的最早出现“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可“训诂”一词何时出现,还是个问题。现在一般训诂书上说,“训”“诂”二字最初单用,根据是《尔雅》有“释训”“释诂”篇名;又说二字最早连用是西汉毛亨《诗经估训传》。可《诗经诂训传》是“诂训”而...  相似文献   

18.
"万一"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而且用法较为复杂的一个词,但学界对其用法和功能的解释较为模糊且看法不一。因此,区分"万一"作为语气副词和连词的语义和功能,应追溯其语法化和消极取向的产生过程。语义内部制约、语境频率效应和交际互动策略是其演变的内在动因,其语法化和主观化进程有着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黄侃曾发明两个训诂条例,其实质是用和被释字(词)共现于同一上下文的词来解释被释字(词).这种方法可概括为"线性释义".本文重点分析了<集韵>因滥用线性释义而导致误释的例子.线性释义往往与字形的改变交织在一起.线性释义被社会承认、接受时就是所谓的"相因生义".  相似文献   

20.
类比释义的语义关系及类比的原则与范畴任胜国历代训诂学家在二千多年的训诂实践中,创造运用了许多训诂方法。除了依据形义关系、音义关系解释词义外,还注重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对比,证其同,较其异,达到探求词义的目的。类比释义正是这样一种方法,如《春秋·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