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正传》:哲学的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正传》:哲学的诗化刘玉凯如果在未庄作一次民意测验,最不讨大家喜欢的人肯定不是赵太爷、假洋鬼子、小D,更不会是吴妈、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而是阿Q。自从赵太爷骂阿Q:“阿Q,你这浑小子!”之后,未庄人骂阿Q,我们便也跟着骂。说来阿Q也太不招人喜欢。一...  相似文献   

2.
从性心理视角阐释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会产生更多的阅读愉悦和体会.《阿Q正传》中阿Q向吴妈求爱,合乎情理;吴妈性压抑,几近麻木.《祝福》中祥林嫂被贺老六婚内强暴,而后和谐;柳妈有变态的窥私癖.《肥皂》和《高老夫子》中,四铭和高尔础并非“男盗女娼”,他们只不过是意淫.《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不仅是由于经济拮据或子君平庸、涓生自私,这同男女的性心理差异有关.鲁迅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其小说的性心理运用,揭示了人的“灵魂的深”.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阿Q正传》的人物塑造,其宾主手法的运用是高超的。如以宾衬主:以“看客”的“宾”衬阿Q的“主”,加剧人物悲剧色彩。众宾拱主:以吴妈,小D,王胡,闲人等众多的“宾”的重复出现,以突现“主”的命运的悲剧性,类似新诗中的复唱手法,总之,真正做到“既得主又不弃宾”。  相似文献   

4.
阿Q形象的美学形态到底是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恐怕不能轻易作出判定。根据鲁迅对悲剧和喜剧所下的定义,透视阿Q形象,我们分明看到阿Q身上既有可贵的东西也有可耻的东西,也即是明显存在着有价值和无价值这样两种东西。据此我们有理由说,阿Q具有悲喜剧交融的美学形态,阿Q是一个典型的悲喜剧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5.
臆想最有害     
国人有想当然的毛病。比如阿Q,看见吴妈多看了他一眼,他就想当然,认为吴妈一定有点“那个”的意思,结果吃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近几年来,国门打开,我们蓦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好精彩:摩天大楼林立,街道上汽车如流。好现代化,好气派。于是,也就有了推理:人家一定家家住花园别墅,吃的山珍海味,假日里欢欢喜喜坐飞机出国去旅游。 这显然是以偏概全。 房改工作牵动了千万人的心。于是人们对房子关心尤甚。《经济日报》一篇《日本住宅建设》的文章,异常受人欢迎。然而,当读到日本住宅平均  相似文献   

6.
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同志改编的同名话剧《阿Q正传》的结尾,有一段既颇为有趣又含意深刻的解说词:“阿Q死了!阿Q虽然没碰过女人,但并不象小尼姑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了。据我们考据家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阿Q既没有“断子绝孙”,那么,在文学作品中的在一些人物身上表现了某些“阿Q相”、或说“阿Q气”,也许不算是什么不正常的事吧。但是,这却引起了某些文学评论家的“奇怪”和不满,认为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因而对陈奂生、冯幺爸等作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总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中阿Q的命运与"未庄"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之间有何关联一直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少有学者探讨阿Q未能被"未庄"所接纳,反而被"未庄"所排斥,以至于最终酿成其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与内涵。在乡土中国,村庄既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也是社会人栖居的物质场所。离开村庄,社会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根基。作为社会进化的一个自然结果,乡村既是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对社会稳定起着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居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之中,其重要原因便在于乡村具有庇护作用,但当乡村的庇护作用缺失之后,作为"流民"的阿Q就可能转化为"暴民",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乡村的既有秩序,也造成了个体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民性的典型形象,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绕不开的代表人物。《阿Q正传》主要从横向叙述的方式批判了阿Q国民性的劣根性,即"精神胜利法",又以纵向叙述的方式介绍了阿Q的革命历程。关于阿Q革命的这一问题,从左翼革命文学到八九十年代以王富仁为代表的启蒙主义,再到新时期以汪晖先生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鲁迅,都针对阿Q的革命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近年来,重返中国革命现场成为新的研究趋向。鲁迅是借阿Q批判辛亥革命还是肯定其表现出的朦胧革命观的相关争议,都要回归到阿Q要不要革命这一问题中来。  相似文献   

9.
反观20世纪阿Q文本的文学解读史,阿Q形象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文化符号,从不同层面昭示着他所携带的文化密码和人格基因.通过阿Q形象,不仅动态地展示出未庄文化的基本内涵,而且隐态地揭示出未庄文化与阿Q精神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点.阿Q精神的文化给定性则是我们重新读解阿Q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阿Q,这一小说中的人物,被当作匪类而遭枪毙,至今已满六十九年,可是阿Q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棺虽早盖,定论却无。当初城里人评他为“可笑的死囚”,未庄人“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就是他坏的证据。”阿Q死后十年,鲁迅以其不朽之笔,传阿Q这地位卑贱、结局悲惨之人,于是人以文传,知道阿Q行状的人,普及中外。而阿Q到底是什么样人,应该如何看他,议论也就更多,有人认为可笑,有人认为可悲,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鲁迅虽然在仙台时就弃医从文 ,立志于思想革命 ,但并没有将思想革命和社会政治革命对立起来。《阿Q正传》不仅表现了思想革命的主旨 ,而且关注了政治革命诸方面的重大问题 ,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这和他一贯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致的。鲁迅写阿Q是为了否定阿Q ,写阿Q革命是为了否定阿Q的革命 ;他既没有把阿Q作为农民革命效仿的榜样 ,也没有把阿Q想象得那么凶残 ,比赵太爷还坏。我们不能从鲁迅对阿Q革命的否定而推论到他对所有农民革命的否定 ,对一切革命的否定 ,大可不必将阿Q的革命渲染得那么恐怖 ,把一切罪恶归之于阿Q ,那样“回到鲁迅”恐怕是离开鲁迅更远  相似文献   

12.
假洋鬼子手里有一支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的哭丧棒;“四人帮”手里拿着更多更大的棍子,这就是他们所开设的“钢铁工厂”的产品。虽然一为有形之物,一是无形的东西,但都可以打人,是专门用来对付革命人民的。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里面,“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二八三页)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时,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对革命也产生了“神往”,觉得“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于是,他第一个喊出“造反了!造反了!”  相似文献   

13.
细致探讨《阿Q正传》中的“未庄”和“阿Q”的命名寓意,并进而探讨在一片鬼域世界里作为“鬼”象征的阿Q的奴隶精神和堕民意识。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阿 Q 正传》当中阿 Q 的典型,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正如有些同志所说,阿 Q 是一个农民,但阿 Q 精神却是一种消极可耻的现象,这是理解阿 Q 的困难和矛盾.在这个困难和矛盾的问题面前,具有不同的世界观的人作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阿 Q是阶级的典型;有的人说是民族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关于阿Q是什么典型的问题,长期以来众说纷纭。其中对于阿Q是不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的论争,意见也很分歧:有的认为阿Q就是“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不是落后农民的典型;有的认为阿Q只是落后农民的典型,如果把阿Q看作“国民性弱点”的典型,那就等于说阿Q是超阶级的典型,就是宣传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等等。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显然不是我们所能胜任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又经常遇到这些问题,现在只是权作学习,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关于阿Q典型的问题,几十年以来已经有许多人写了文章,最近又有同志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所取得的进展是无庸置疑的。但对阿Q典型的看法,至今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几种不同的意见。对鲁迅研究有贡献的李桑牧同志,在五十年代是把阿Q当作农民看待,对阿Q的革命也是肯定的,曾说阿Q“对于革命充满着多么丰富的奇思遐想”,“显示被压迫农民的革命坚定性和彻底性”。“他企图把地主阶级的私有财产变成农民阶级的革命  相似文献   

17.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18.
阿Q典型新探     
一何其芳同志在一九五六年《论阿Q》一文中说过:分析阿Q“这一个”典型的“困难和矛盾主要在这里: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消极的可耻的现象。”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历来对阿Q典型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正是围绕着怎样看待这一矛盾而展开的。一种观点把二者根本对立起来。认为作为农民阶级的阿Q,其精神就不应当如此消极和落后。按照这一“逻辑”,于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阿Q不是一个农民,而从阿Q说过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句话里,断言阿Q是从地主破落下来的,所以在精神上与一般农民不同。又一种认为,“阿Q这典  相似文献   

19.
阿Q革命与辛亥革命是紧密相联的。阿Q革命发生于辛亥革命之中,也只有辛亥革命这样的历史事变才会促成阿Q 这样的“革命”。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阿Q 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某些本质方面,特别是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弱点和缺点,是辛亥革命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一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并通过阿Q的悲剧性命运和遭际,揭示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对阿Q悲剧性格形成的致因作用,揭示了阿Q是怎样一步步被剥夺精神尊严和内体生命.阿Q是没有个性意识的,周围的群众也是无个性意识的.作品通过民众的个性泯灭,揭示在现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