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尤其是苏联,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伸出了援助之手。然而,对于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政策,史学界却看法不一,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简单论述,以求教于同仁。一...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教士于19世纪初来到中国,他们追随外国侵略者的步伐,开始了用十字架征服中国的历程。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既服务于美国的对华政策,又随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改变而变化;他们既为美国夺取在华特权推波助澜,又是美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支特种部队。所以,美国传教士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互相配合的。  相似文献   

3.
义和团与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和团运动暴发后,美国舆论既关心美国在华利益,又不希望过深卷入中国事务。美国政府担心列强进一步瓜分中国,损害其“门户开放”政策。因而,在赔款谈判中,力图维持中国现状,避免被排挤出中国市场;同时,敦促列强一道乘机攫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为此,美国希望列强不要索取超出中国支付能力的赔款,但它自己却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使中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在其后的修改商约谈判中,美国又迫使中国开放东北二市为通商口岸,扩大了在华的商业占有份额。  相似文献   

4.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在国际上奉行反苏反共、称霸全球战略相一致,美国对华政策始终以扶蒋反共为主要特征。但是,战后这四年,随国际上东西两方冷战的不断升级,中国国内国民党和共产党势力彼此消长情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火炮击驻扎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打破了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远东均势结构,严重危及了美国的在华利益。但是,美国并未采取行动去制止侵略,而是实行了以绥靖日本为主的所谓“中立”政策。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美国就明白无误地表示了自己的“中立”立场。7月12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说:“中日之间的武装冲突,对和平与世界进步事业将是一个沉重打击。”①这种把侵略与被侵略混为一谈、相提并论的提法,实则是为日本开脱罪责。7月1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又发表一项关于国际政策基本…  相似文献   

6.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多变的,前后不一致的。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看法。打着“中立”幌子,实行两面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后,美国为了维护它的利益而采取了两面政策:一方面不愿日本独占中国,希望中国拖住日本,借助中国的抗战削弱日本的实力;另一方面美国又纵容日本侵略;企图借日本之手扑灭中国人民革命,并妄图把战火引向苏联。因此,中日战争初期,美国在“现购”“自运”法案下不断地把大量军需品供给日本。  相似文献   

7.
抗战前期美国对华政策之演变李精华抗日战争前期(1937—1941)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比较复杂的一段,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与一个帝国主义强国的关系,同时两国又受到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威胁。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使美国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具有了复...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轨迹 ,将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分为“中立”政策、援华制日、全面援华抗日三个阶段 ,并对逐段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揭示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中美共同战略利益需求决定了双边关系在可预期时间内总体稳定,但美国力量强大的军工复合体却一贯试图把中国作为"美国的对手"来塑造.一再标榜要"改变美国"、"改变世界"的奥巴马,无法摆脱军工复合体的影响,不得不推行一系列符合本国军工复合体利益的对华方针政策,将对中关构建长期健康稳定的建设性关系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系统的认识论或道德信念模式,意识形态在各国的外交政策中事实上起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美国虽然号称最讲究“实用主义”,但它的对外政策同样也一直深受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明显地反映在它的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依然是美国决定其对华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益集团如何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 ,中美关系波折不断。其中 ,美国的利益集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 ,利益集团影响其政府对中国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的制定 ;影响其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等。深入剖析利益集团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如何定位中国的问题上表现出很大的摇摆性和不确定性;其次,在对华政策的内容上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最后,在对华政策的目标上表现丰富内涵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对华政策刘子建近代以来,美国不断扩大其在华权益。1898年,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侵华权益的斗争十分激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和“利益均等”原则,以平衡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权益。这一政策得到列强的认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了列强侵华...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初,中国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三大战役使国民党的有生力量损失殆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值此“危急”时刻,蒋介石宣布下野,李宗仁代总统。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史学界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从1948年下半年起,美国政府认识到蒋介石的垮台已不可避免,因而不得不改变手段,妄图以中途换马的办法,来挽救危局,李宗仁的上台正是“换马”政策的结果。这无疑向人民表明,蒋介石的下野和李宗仁的上台与美国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甚或象许多著作所言,是美国的一手“策划”和“导演”。然而,考察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我们发现“换马”之说是难以成立的。本文就此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抗战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是国共关系变化的晴雨表。抗战后期美国基于自身利益和战后霸权考虑 ,其对华政策的基本点是保持中国内部团结、防止分裂 ,促使国民党政府联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 ,共同抗击日军。但在促蒋联共及对蒋介石政府支持力度上 ,摇摆不定 ,走出了一条“之”字路 ,国共谈判也因此谈谈停停 ,阴晴不一 ,最终因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彻底转向助蒋压共拒苏 ,而导致战后国共关系破裂 ,内战爆发。美国对华政策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帮助是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美国之加入,系因日本偷袭美国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所致。在此之前,美国对华之被侵略,同情多于援助,或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其“中立法”对华殊多不利。直到1939年,才有实质而较大数额的援助。此前,美国总统罗斯福置身于美国经济之重建,关心欧洲的国际政治,国务卿赫尔则对远东事务不熟悉。远东政策委诸远东司司长洪恩贝克,另有咨询的驻日大使格鲁及驻华大使詹森。有关抗战前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前述三位外交官员的英文著作不少,但中文著作却寥若晨星,本文初步勾勒此三人此期内对华的意见作为,并略述其分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民族解放战爭中,美帝国主义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这本来是历史已經作了結論的。但是,在目前美帝国主义如此猖狂地扩大侵略越南的战爭,頑固地推行其反革命全球战略,梦想称霸世界的情况下,重温抗日战爭时期这段历史,研究当年美帝国主义如何以“友誼”、“和平”的姿态出现,用“援华”抗日、“調处国共关系”作掩护,大力扶持蔣介石,企图絞杀中国革命力量,排除其他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独占中国的种种阴謀活动,对进一步认識美  相似文献   

18.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突然对中国热情起来:主动提出与中国结盟,率先废除以往对华的不平等条约;积极努力使中国进入世界四强行列;重视并促成美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一度打算为在极艰苦条件下积极抗日的八路军提供武器和物资援助……这些作法,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应予肯定。然而,正是在这几个问题上,仍可清楚地看到,美国同样未能“平等待我之民族”。(一)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在柏林签字,这是重新瓜分世界的军事同盟。德国邀日本参加的主要目的是要日本进行牵制以阻止美国参加欧洲战争。此时的美国对  相似文献   

19.
读《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祝明在美国对华外交史领域,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因其上接“门户开放”,下开支持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及中美对抗之先河而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史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一批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但遗憾的是,全...  相似文献   

20.
(一) 问题的焦点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以太平洋相联系的大国,在美前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前,相互对立,敌视以至对抗达1/4世纪之久。这段历史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一段不幸的历史。中美正式建交前后,美国许多学者抱着试图摆脱“冷战”成见的精神,重新研究第二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