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清代四川土地开发与环境变迁——以水土流失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四川荆榛遍布,虎患甚烈。人们不得不大量减少天然植被,消除虎患,生态环境由此发生了明显变化。清中后期,四川农民加大力度垦辟丘陵、山地,这是增加耕地的重要途径,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水土流失危害较大,不仅有损本省膏腴,而且贻害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清代四川农民在保持水土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力度尚嫌不够。历史的启示是严正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必须禁止,可持续的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  相似文献   

2.
清代四川经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四川经学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清初四川经学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宋明之学的延续,经学方面很少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中期四川经学有所复兴,但只有到晚清五十年,四川经学才异军突起。从整个清代来看,四川经学虽较江、浙、皖等学术文化大省逊色,但还是在曲折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市场研究中一些问题,主要从市场密度、集期、规模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入手,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分析方法,依据方志资料进行数量统计,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揭示了四川乡村市场合理的密度、市场集期所反映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市场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应性,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乡村市场发展的不同进程,展示了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市场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四川是清代中国变革最深刻、最复杂的省份之一。战争、疾病、虎患、疫病等种种天灾人祸使天府之国原有土著消亡殆尽,经济、政治、文化几近摧毁。清初以来,延续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重新构建了四川人口结构和新四川的地方性文化。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变革的双重作用下,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神祇崇祀的人格化、务实性、世俗化、商业化倾向明显,神祇来源以本土神灵为主,兼容并蓄,信仰体系的本土性与开放性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5.
充分发掘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的地方志史料,以社会风气的演变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资料的基础上,对近300年来四川社会风气演变的过程作了阶段性划分,同时探讨了这一演变过程所呈现出的三大特点,为我们从风气这个反映一定时期社会面貌的视角认识清代民国时期四川的社会状况及其演变情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四川曾是天主教会积极活动的地区,四川天主教曾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札记的形式,概述天主教在四川的传播历史、清代四川教徒的分布情况及教区的形成由来,四川天主教徒的墓碑文,以及个别传教士和教徒活动情况,通过这些宝贵的个别片段,反映清代四川天主教活动某些情况,重构四川传教史  相似文献   

7.
清代四川经学著述的地域分布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无论从经学家还是从经学著作方面观察,经济、文化发达的成都、重庆、资州都是前"三甲";而就这三个地区的内部各县而言,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在晚清时期也出现了经学研究的风气,如酉阳州.虽然晚清四川经学出现了相当大的转机,但从总体上看,清代四川经学与江、浙、皖等省的差距还是比较显著的.究其原因,大体有二:一是四川僻处西部,学术信息不灵,新的学术方法、学术热点的传入需要一定的时间;二是从清代四川经学研究的状况看,缺乏开一代新风的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造成了四川人口的锐减和经济文化的萧条。清代初年 ,为了挽救四川的残破局面 ,稳定中央政府对西南的统治 ,从顺治帝开始 ,掀起了移民入川进行开发的运动 ,至康熙、乾隆时达到高潮 ,史称“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的移民入川 ,不但恢复了四川的繁荣 ,而且引起了四川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和巴蜀文化的流变 ,对近代巴蜀文化的新面貌产生了直接作用 ,对四川经济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影  相似文献   

9.
盛行于清代四川地区的民间演剧活动,不仅是祭神、酬神的主要形式,也是人们纵情娱乐的一大盛会。透过这一群体性公共文化活动可以发现,“举国若狂”的民间演剧背后竟承载着社区认同和社区整合的文化意义。事实上,尽管清代四川的社区类型有所不同,但民间演剧在促进和加强社区认同、社区依属、社区凝聚以及社区满意等方面,均扮演了独一无二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的综合性开发.西部大开发必须有新观念和新思想,要树立市场经济观、正确的资源优势观和跨跃式发展观.四川在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自然资源、市场、科技等优势,如何处理好与西部大开发相关的若干问题,是四川省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土地崇拜,是民族文化心理中最具活力的原型之一.它对于唐人小说的商贾题材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导致了作品对于商贾带有强烈贬抑色彩的描写.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传统的农本文化在商业大潮中所面临的价值信仰危机.农本文化的价值信仰在这类作品中,往往借助非现实的志怪形式,来完成其神圣化、宗教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外籍律师作为晚清时期中国境内的一个特殊法律职业群体,其对华洋纠纷和诉讼的参预活动,具有明显的职业化趋向。这种职业参与,一方面有利于华洋纠纷的解决,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西方法律对极中的粘合剂;另一方面,他们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国法律生活中的出现,同样也加深了国人对律师功能的体认,有利于国民权利观念的激发,并为近代中国律师制度的建构提供了良好的垂鉴。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是实行什么样的盐铁政策?由于史料记载不详,学术界有较大的分歧。细考史料,我们认为东汉初期仍实行的是盐铁专卖政策,只不过由于诸多原因而使政府对盐铁专卖的控制有所放松,而且民间也有大量非法的私营盐铁商存在;直到章帝时期,汉政府又全面加强了盐铁的专卖政策,民间私营盐铁商遭到严厉的打击;自和帝起,汉政府废除了盐铁的专卖政策而实行民营征税制度,但政府专卖也仍然存在,一直到东汉末年。在此基础上,商品经济继西汉之后,一直在低谷中徘徊。  相似文献   

14.
从我国水土保持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水土保持本科教育创新主体和客体的功能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水土保持本科教育创新体系的5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有机联系。分析认为创新性人格培养,素质全面的大学生群体,学术与教学水平并重的教师群体及模块式课程体系建设与参与式教学过程是水土保持本科教育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而多样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则是其实现的必要途径和手段。最后对水土保持本科教育创新能力的建设提出了3条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