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伊夫林·沃在《衰落》中着力刻画20世纪英国绅士形象,但现有研究忽略了一个悖论:为何一向恪守绅士规范的保罗和普伦德格斯盛赞被视为“无赖”的格莱姆斯,直言“无赖可以是杰出人物”“格莱姆斯是不朽的”?以德勒兹欲望哲学观之,可发现小说中绅士与“反绅士”的对立象征着资本主义道德束缚与欲望释放的矛盾,并体现于这三个无产者对绅士道德规范的不同态度。小说结尾,绅士对“反绅士”的赞赏传递出无产者的觉醒:绅士规范已然异化为资本主义压迫的工具,是社会强加于无产者的道德枷锁,而“反绅士”这一颠覆绅士传统的形象表面上违背公序良俗,实质上传递出无产者奋力挣脱这一枷锁、释放内在欲望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2.
评雪莉·杰克逊《抽签》的创作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抽签》(1948)是哥特式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中采用了哥特式恐怖小说手法,客观、真实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等主要艺术手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荒诞的、弱肉强食的社会,女性则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世纪最出色的二十位作家之一,乔纳森·弗兰岑怀着创作宏大社会小说的理想,穿梭于传统的讲故事高手与熟练的实验作家之间,为读者展示了美国家庭、美国自身,以及美国的资本主义、物质主义、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他仰望着天空,却关注着众生。  相似文献   

4.
作为美国南方第二次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无不反映出工业化社会中人们重重的精神危机。在她的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麦卡勒斯以细腻而怪诞的手法为读者刻画出一个个孤独的、异化的社会畸零人形象。同时,她的小说揭示出美国南方社会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疑虑、矛盾与焦虑。  相似文献   

5.
日本战后文学代表作家开高健的文学作品,以针砭时弊、贴近社会现实见长。其作品《巨人与玩具》揭示了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受资本和现代传媒控制下的人性异化现象,使读者透过小说文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劳动使劳动者变成了受奴役者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一位有责任感的作家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6.
论《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1900年发表的《嘉莉妹妹》是他的成名作。作品具有鲜明的自然主义风格,注重环境描写,强调客观环境对主人公性格命运发展的影响。德莱塞以他的一个姐姐的真实经历作为小说的背景材料,小说贯穿了自然主义的 真实性原则,深刻地揭示与批判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道德沦丧及资本主义道德的虚伪。  相似文献   

7.
纳撒尼尔·霍桑的第二部小说<七个尖角阁的宅子>并非一则简单的加尔文教道德寓言,在追溯品钦家族史的时候,作家有意将之置于更广阔的时空框架中加以观照,刻意凸显品钦家族与欧洲大陆、旧世界的关联.由此,作家以家族史的形式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农耕时代向现代资本主义模式转型的历史进程,再现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导致的旧经济秩序解体和以阶级矛盾为核心的一系列时代问题.小说聚焦的是19世纪上半叶旨在疗治社会病症和设计理想社会的乌托邦改革运动.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导致了劳工矛盾、贫富差距、阶级冲突等时代问题.面对危机,改革者、文化批评家和知识阶层开始反思美国社会和经济秩序存在的问题,以寻求疗治和改革良方,史学家把1830-1850年间的20年称作改革时代.小说体现了作家对改革运动的回应和思考:如果说,霍尔格雷夫代言了改革者与历史决裂的信心,那么,克利福德火车之旅则让我们洞悉了19世纪灼亮的乌托邦幻象.然而,作家近乎虚无主义的哲学观决定了他的保守主义立场,不仅对改革的狂热投以审慎的、质疑的目光,而且,认为任何改革运动和乌托邦设计注定都是徒劳的.霍桑的保守主义使他最终在文本中转向田园牧歌传统,相对于南北战争前的美国社会而言,作家似乎更为怀念相对稳定的、和谐有序的田园景象以及封建等级制所依附的农耕社会模式,借助田园牧歌传统,作家在小说里召唤出一种不同阶级和平友爱相处的幻象,实践了一种幻想式的阶层融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发表于1951年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小说之一。本文从视点及叙述者的可靠性问题出发,探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特的叙事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同时以分析小说中“反英雄”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展示出资本主义消费型社会对人性的异化和解构,从而引发读者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
(一) 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德莱塞一登上文坛,就显出非凡的勇气和才能。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广泛地描写了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阴暗面,从多方面展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图景。德莱塞早年生活在美国社会急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南北战争后的美国,资本主义以空前  相似文献   

10.
《诚信》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简·斯迈利的最新力作。小说从女性经验出发,探讨、揭示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在物质、金钱驱动下婚姻家庭的危机,说明女性性解放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对美国婚姻家庭的冲击以及作者对美国未来婚姻家庭的暗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德莱塞的成名作《嘉莉妹妹》是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它虽然以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为叙事背景,但是小说所反映出的思想内涵,对同样处于城市化转型期并正在致力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我国当代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它向人们昭示出社会道德完善、家庭伦理建设,以及个人坚强意志的培养在实现社会梦想和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层次上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嘈杂的声音体现出一种交流的焦虑,这种焦虑既是现代社会“祛魅”以后价值主观主义的体现,也是工具理性片面发展带来的对人的物化、异化的结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的复调小说形式和其中蕴含的对话精神,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工具理性对人的物化的批判,又是对现代交流危机的突围尝试,他的小说世界,就像一个容纳许多不同声音于其中交流、交汇的教堂。  相似文献   

13.
马克·吐温在作品中借助儿童的视角,以童心映照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背景下虚伪冷酷庸俗的社会现实,进而又从社会层面赋予小说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小说以童年"历险"为主线,以曲折生动、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为依托,塑造了汤姆等纯真少年形象,在给读者真实强烈的阅读愉悦感、共鸣感的同时,引发对现实社会不公的各种思考。《汤姆·索亚历险记》魅力在于永远的童年:童心、童趣、童真。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晚年对资本主义发展新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初露苗头的垄断趋势进行了探索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即将进入新的阶段;二是坚决主张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只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三是评述了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指出了这个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民族所特有的特点和社会矛盾。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正确对待处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主义美学与文化、哲学、政治经验相互交织的视域之中,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继承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批判主题,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国家权力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激烈批判,并且延伸到对于为政治所操纵的宗教、科技的批判.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还表现出其商业化的一面,在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解构的同时解构了自身批判的严肃性.这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现代性批判的两面性.在美国作家冯内古特、纳博科夫和品钦等人的作品中,这种现象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马克·吐温(1835—1910)的小说创作占居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小说,继承废奴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暴露美国民主政治的腐败,反对美国种族主义的压迫,嘲讽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狂,痛斥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谴责美国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17.
袁剑 《21世纪》2012,(1):32-36
导读:1929年后美国的大萧条不但是一次经济危机,而且是人类理性精神对动物精神(指官员腐败、社会失信、环境污染、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在经济上和商业上的一次彻底的自我清算。随之而来的罗斯福新政则是美国资本主义对全球环境的一种调整和适应过程,最终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市场体系。就人口规模、内部市场、军事实力而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美国通过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迅速发展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成为世界典型的“后工业社会”和世界科技中心。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国南方第二次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无不反映出工业化社会中人们重重的精神危机。在她的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麦卡勒斯以细腻而怪诞的手法为读者刻画出一个个孤独的、异化的社会畸零人形象。同时,她的小说揭示出美国南方社会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疑虑、矛盾与焦虑。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摆脱了美国华裔文学聚焦“故国想象”和“文化冲突”的叙事传统,开始关注白人主流社会中“边缘人”的生存状态,其小说《小小小小的火》以反乌托邦小说理想社会建构的逆向思维模式作为故事的叙事手段,从精神困境下的反乌托邦书写、反乌托邦的物质困境叙事、“乌托邦”社会成员的自我救赎三个层面讲述了美国白人、非洲裔和华裔等种族人群的故事,并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人性善”及“和为贵”的文化精髓揭示出“乌托邦”社区西克尔高地的居民所崇尚的乌托邦“秩序”和“规则”背后所潜藏的社会危机,并通过对美国“社会病”的诊断及其开列的医治良方,体现出美国当代华裔作家的人文关怀和主人翁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