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入手,研究总结我国现发展阶段,如何利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合经验,探究出既有利于我国社会生产力提高又有利于社会民主与教育机会均等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乃民生之本,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项战略举措,就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很好地促进了个体职业的社会化,它担负着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能够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的现实职业者的任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是当下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和民生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职业教育就业能力的分析制定相应措施来提高就业意识、加强就业能力,并建立起一系列就业能力指标体系,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当前面临的社会就业问题,结合企业、行业发展现状,反向更新教学思想,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参考分析出适合当今就业环境的人才培养策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设置,改变教学方法,改进和完善当前教学环节中的不足,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实现就业的功能,为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困难、就业人才分配不均的现状作出相应的调整,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高素质人才,全力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课程建设一直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议题。把握职业教育课程发展与课程研究的趋势,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行动,促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提质升级。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取向是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者综合运用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观点形成的对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是开展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方向指引。基于价值论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取向的发展,发现其背后有明显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变迁线索:早期的知识发展取向反映了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盲从普通教育所追求知识传授的教育价值,就业取向的职教课程研究反映了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和社会和谐稳定等社会公共产品价值,技术技能取向的职教课程研究则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经济价值的重视。21世纪以来,自我实现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反映出对职业教育育人价值的认识回归和内涵升华,高技能取向则因应了我国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未来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应着力解决适应性难题,平衡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多元价值诉求,建立多元平衡的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生态。  相似文献   

5.
当前,教育部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这一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有其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的深刻的理论依据。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分层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到以就业为导向是获取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寻求人才供需平衡的有效手段。以就业为导向由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决定,其有助于个体的职业社会化。  相似文献   

6.
发展终身职业教育对于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发展终身职业教育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整体参与性很强的工作.建立法律保障、实施政策调控、变通经费筹措、吸收社会参与、激励终身学习是发展终身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实现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是由体力型向素质型转变。农村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萎靡滑坡,发展状况和态势并不尽如人意,在人才培养上面临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从面向"三农"转为面向城乡,从单一就业教育转为就业与升学教育并重。要转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职业教育自身改革;改善社会外部环境,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要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能力,就需要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因此就迫切需要对他们实施补偿性教育。对农民实施补偿性教育,要着眼于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以促进农村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农民向具有从事现代农业生产能力的新式农民转化,并不断提高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吸附力;使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实现结构性社会流动,促使进城的农村劳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升其就业层次,帮助他们最终实现身份改变和人格转换,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相似文献   

9.
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学堂,不仅是中国新教育的发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产生。从职业教育的视角审读这一历史,不难发现近代人才观念的形成及其对传统人才观念的突破是职业教育产生的直接诱因;而近代人才观念的形成所折射出的则是一种整体的社会结构的变动,是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结构变革的产物,这成为职业教育产生的深刻动因。回顾这段历史得到的启示是丰富的。面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在于本土化;在于形成多元、互动的职业教育发展张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办学模式与之适应,依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位一体”的运行保障模式、“双师”和“双证”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订单培养”的就业模式、多种教育与培训形式并存的在职培训模式以及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已为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近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基于我国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两个大的变化,一是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高级技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应当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总结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并紧密结合实际认真彻《决定》的精神,从而使职业教育走上新台阶。一、转变观念,深化对职业教育的…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贯穿了人在社会中就业的各个阶段,为人们提供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方面的全面教育,客观上使人们获得了终身教育的机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极其重视,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尽管如此,职业教育还是面临一个发展难题,那就是对公众和社会来讲,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这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把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到职业教育研究当中,有利于分析职业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通过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整合,以此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面临许多矛盾和困境,尤其是农民子女在职业教育后的就业问题,本文旨在讨论他们就业模式的发展变迁,以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寻找更多途径.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国的职业教育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智力支持,被誉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实践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经验,使职业教育由弱势走向强盛,由传统教育体系的附属走向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6.
江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企业的人才、信息、技术和资金等资源优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助于解决江西职业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双赢。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各种保障,.是当前江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这就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提高认识 ,加快发展烟台职业教育是促进烟台市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种因果关系,只要通过教育或法令的形式来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就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摆脱职业教育目前发展的困境。这种观点是值得怀疑的。首先,目前人民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是否正确,有没有更改的必要,其次是能不能更改,再次是即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就一定能够改善吗?通过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奥地利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的介绍,作者得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不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前者错误在于把一系列的偶然的联系当作必然的因果。  相似文献   

19.
面对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应紧紧围绕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发挥就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合力作用,积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建设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多种锻炼平台为补充的运行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现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培养高质量的职业人才,服务经济与社会。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是当前社会事业的重要任务,作为具有鲜明现代性的职业教育和城市文化,二者在发展进程中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双向互动的。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质,而城市文化的塑造既根植于城市公民的素质,又为造就现代公民服务。在共同的价值指归下,在职业教育与城市文化的双向互动中,我们努力寻求教育和城市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