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和死是人类面临的两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此已有认识,荀子的“敬始慎终”说,《吕氏春秋》的《贵生篇》即是有关“生”方面的阐述。而对于“死”,古人更为重视,在《诗经·国风》中就有“凡民之丧,匍匐救之”的朴素思想。及至西周时期,统治者专门制定了一套丧葬礼仪来处理人生最后一站──“死”。到汉代,围绕处理“死”的问题,除丧葬制度的发展更趋隆重外,厚葬风俗亦随之盛行起来,与此有关的丧赠也发展起来。本文拟从赙赠、葬具和葬地、厚葬与丧赠三个方面探讨汉代的丧赠。一、赙赠赙赠包括两方面内容:(-)官赙;(…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本质上是中国空巢养老问题的突出反映,更是空巢家庭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极端结果.随着中国社会的“少子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发展,在“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双重压力下,空巢老人“孤独死”个案将会持续增多.空巢老人“孤独死”拷问着社会道德良心,呼唤着家庭亲情伦理.日本社会高龄者“孤独死”问题是中国的一面镜子.中国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责任主体必须未雨绸缪,进行养老资源和养老支持的充分准备,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社会开始相对独立起来,农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被合理利用,农民被浓厚的丧葬意识观念所束缚即是突出表现之一。当前农民丧葬意识观念浓厚,主要表现在农民有着很强的风水观念,农村社会的跪拜礼太过复杂,丧葬程序越来越繁琐三个方面。由于农民的丧葬意识观念日趋严重,使得文明农村的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无论对于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4.
史金波 《浙江学刊》2000,(2):159-160
古往今来,人人有生有死。丧葬,作为人生旅途的终点,它和当时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人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丧葬行为不断嬗变、发展,留下了漫长而曲折的足迹。当前人们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十分重视,对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丧葬产生很大的兴趣,想对它了...  相似文献   

5.
死的尊严--淮北地区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解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洋 《社会》2001,(4):21-23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其具体表现为对丧葬的重视及铺张上 ,仅以安徽淮北地区为例 ,我们便可以看到丧葬礼仪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淮北 ,死者的亲属会在亲人刚去世后就为死者清洗身体 ,换上寿衣 ,并在死者的口中放入铜钱或硬币等物。死者被头向门、脚向里放在一张铺满麦草的床上。亲人在死者的床头前的一个小陶盆(称为“老盆”)内点燃纸钱 ,死者头前的床下还要点燃一盏小油灯 ,称为“指路灯”或“引魂火”。死者除了身着寿衣外 ,脸上还要盖上一张烧纸 ,身上则盖一大幅布。到了吃饭的时候 ,照例是要给死者送饭的 ,名曰“送汤”…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人人有生有死。丧葬,作为人生旅途的终点,它和当时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人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丧葬行为不断膻变、发展,留下了漫长而曲折的足迹。当前人们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十分重视,对社会k占有重要地位的丧葬产生很大的兴趣,想对它了解、认识、研究、总结,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对中国丧葬的认识和研究,远没有相类的社会文化现象(如婚姻家庭)那样红火。近些年来,出版了几部有关中国丧葬的著作,令人欣喜,然而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国丧葬史的著作仍是寥…  相似文献   

7.
栗志强  崔方智 《学术交流》2023,(12):153-164
农村丧葬仪式在当代发生了畸形嬗变,包括仪式的简化和支出的不断攀升,其逻辑在于现代性侵入和农民本体性价值失落导致的农村丧葬仪式功能变迁,即传统的孝道表达、秩序维系等功能逐渐淡化,而挣面子、彰显地位等功利性需求逐渐上升。现代性侵入背景下以孝道为代表的农村传统文化的衰落降低了丧葬仪式表达孝道的需求,“原子化”的农村居民更需要通过丧葬仪式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以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尊敬。农村丧葬仪式的现实嬗变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存在较大的张力,亟待移风易俗,重塑农村丧葬文化,倡导新时代农村丧葬文明新风尚。为此,需要激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村两委以及“红白理事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构建村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76岁的霍喜凤老人是沾化县富国街道花家村人,两儿一女都在外地打工。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年轻难不叫难,老来难难死人。老来难啥,一难没有一个暖和窝,二难有病没钱花,三难没有一个解闷的伴。这样有了幸福院,即使儿女不在身边也无所谓。"话虽不多,却反映了一个朴实的道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草窝',幸福院让空巢老人养老离家不离村,符合传统家庭养老习俗,又有社会养老的特征,更体现了居民间互助帮扶与慰藉,这是目前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比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社会开始相对独立起来,农民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农民收入并没有被合理利用,农民被浓厚的丧葬意识观念所束缚即是突出表现之一。当前农民丧葬意识观念浓厚,主要表现在农民有着很强的风水观念,农村社会的跪拜礼太过复杂,丧葬程序越来越繁琐三个方面。由于农民的丧葬意识观念日趋严重,使得文明农村的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无论对于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0.
“白发浪潮”已开始拍打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随着生活和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农村老龄人口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因而,“老有所养”成为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一个愈来愈重要的课题。最近,我们对苏北农村家庭赡养老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尊老敬老依然是今日农村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主流,千千万万的农村老人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关怀下,正丰衣足食、怡然自乐地安度晚年。然而,在这主流的背后,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幸老人发出的“老无所养”的沉重叹息……“老无所养”一瞥○儿子儿子,曾让他俩视如命根并引以为福的儿子,竟把老两口逼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依傍苏北灌溉总渠的滨海县S乡,用一位会写诗的民办教师的话说,他俩是一对“儿孙簇拥下的孤独者”。四个儿子,六个孙子,在旧伦理眼光里,老两口够福气的了。可有谁知,老两口含辛茹苦养了儿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来,几乎全国城市公交车辆上都设置了几个“老、弱、病、残、孕、怀抱婴儿者”的“专座”。这当然是人道主义在我国重新得以确认的一个具体表现。但是老乘客很容易发现,在那些专座上坐着的往往都是些身体健壮的汉子或两颊绯红的少女,而真正的老人、残疾人、孕妇、抱着婴孩的人却都“顽强”地挺立着,并随着车辆的摇晃,不时地做些惊险动作,以求得身体的平衡可见,专座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人道主义价值和作用。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专座的“指标”上,专座“规定”老、弱、病、残、孕、怀抱婴儿者方可得到照顾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生理的自然衰老及社会变迁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重新调整等原因,不但使老年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受到限制,而且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也比较容易受到忽视。可以认为,老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对象。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7%,可以说已经跨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门槛。随着一个“老人潮”社会的出现,正在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及随社会者龄化而伴生的一些问题,正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便是虐待老人问题。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使老年人的境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少农村通过签订家庭养者协议书,保障老有所养;一些城市通过发展养老保障事业,解除了老年人的生活忧患;不少被侵权的老人,走上法庭,讨回了公道。然而,维权护老,仍任重道远,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受虐待的问题仍需要引起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3.
截至2014年底,湖北省随州市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25.6万人,占全市的71.61%,其中农村“空巢老人”占46.72%.该市创新思路,大胆实践,统筹推动村卫生室、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建设,以“两室联建”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村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使农村老年人较好实现了老有颐养、病有良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五峰中心敬老院地处巴山汉水间,兴建于1987年6月,自1988年以来,连续受到各级党委、政府表彰,1990年8月被湖北省民政厅授予“全省农村敬老院先进单位”光荣称号。一个偏僻小乡的农村敬老院为什么能蓬勃发展呢?一、有一种五保供养好形式。以往,五峰乡五保老人都是分散供养,老  相似文献   

15.
韩恒 《社会》2002,(9):24-28
本文是对发生在豫南某农村一起丧葬事件的叙说 ,之所以选择这一丧葬事件进行叙说 ,是因为这一丧葬行为并不是一起偶然的事件 ,而是当地普遍采用的丧葬行为。在这一丧葬事件中 ,死者家属一方面不舍丢弃传统的土葬习俗 ,另一方面又面对现行火葬政策的压力 ,在这双重压力下 ,死者家属最后选择了夜里“偷埋”的丧葬行为。在此 ,传统的民间习俗与现代的国家权力相遇了。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事件过程的叙说 ,透视出转型期的农村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农民、基层政权、国家的关系 ,或者说传统习俗与现代国家法规的关系等。1 在此 ,我们不妨把…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越老越糊涂”,“越老越古怪”,看来老人的性格和中、青年相比,的确有一些变化。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又说,青少年“戒之在斗”,中年“戒之在色”,老年“戒之在得”,都说明了老年人性格与青壮年时期有所不同。至于是不是“越老越糊涂”,“越老越古怪”,当然是不一定的。老年人的性格对人际关系有很大影响。人总是要老的,老年人也总是要同中年人、青  相似文献   

17.
秦始皇陵的营建,主要体现了两个观念:第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从目前考古发掘资料看,秦始皇陵墓区或陵园的设计与规划、墓外设施的设置和内容等对事死如事生思想均有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秦始皇生前的生活状态。第二,体现了秦汉时期法天象地的营建观。秦始皇陵的营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秦始皇心目中的天下蓝图;同时与咸阳、咸阳宫的营建也有密切关系。因为其修建时间长,其间设计者的更替,政治、经济因素的转换,也对秦始皇陵的营建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河北肥乡县:勇于探索农村社会养老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福利》2011,(5):12-13
今年来,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和失能、办失能老人逐年增多现实问题,河北邯郸市肥乡县大胆实践创造性地探索出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社会养老新模式,走出来一条县有肥乡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浅议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伟贤 《社会工作》2008,(14):44-46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研究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意义出发,着重分析了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本文认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衰弱、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老人负担增加、老人孤独感增强和他们自身一些问题等五个方面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主要困难。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展现了十多年间众多人物的生活画面,其中不乏生老病死的描述.仔细追寻,作者对"生"、"老"少有涉及,却用较多笔墨述说人物的"病"与"死",尤其对"病"的叙说颇多.作者之所以如此钟情于疾病描写,不仅仅是因为小说是对生活中常有现象的一种反映,更有深化主旨、谋篇布局等深层次的需要.透过疾病,呈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病态累累"的众生相,也因为疾病,塑造了丰满的人物性格,推动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