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进步。目前 ,中国传统农业仍存在经营规模小、投资能力弱、新技术信息传播障碍等局限性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动力机制、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来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投入产出技术在技术进步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投入产出技术,提出了测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一种方法。在该方法中,从最终需求变动、价格变动、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对总产出增长的影响,提出了测定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计算公式,并运用这一方法和四川省1987年及1990年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对四川省1987~1990年的技术进步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3.
农业技术进步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本文试图探讨农业技术进步对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影响的数量关系,首先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再分析农业总产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从而得出农业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旨在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相似文献   

4.
论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了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的辩证关系 ,提出了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独立变量的观点 ,从制度创新的基础作用和技术进步的诱导功能两方面论述了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密切联系。最后就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发展阶段性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陕西农业技术进步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定方法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增长速度方程对陕西省1984—2002年农业(狭义,主要指种植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发现该省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农业的发展对资金投入有很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从技术论的角度 ,分析了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基本关系 ,阐述了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进而提出了加速技术进步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与中国能源-环境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十多年里,学者与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关注技术进步与能源-环境政策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行为的能源-环境效应的影响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能源-环境政策选择对技术进步过程产生新的约束和激励。本文在回顾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寻求一种能源-环境政策与技术政策相混合的最优政策设计框架,解释这些政策相互影响的复杂性,为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全文对湖北省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对二者不协调的根源进行了考察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技术进步动力源的不同,可以把技术进步机制分为政府主导型、市场诱导型和双轨协调型三种。在中国农业发展现阶段,必须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型机制来推动中国农业的技术进步。随着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提高,政府主导型应让位于双轨协调型。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分析了就业人口与科技进步的一般发展规律,并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特点,对劳动力就业扩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大力发展适用技术、教育事业,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江苏省水稻品种权保护效果,与江苏省项目县水稻良种推广补贴的实施情况,借用供给—需求图综合分析水稻良种补贴对保护品种推广效果的影响:推广面积和价格变动。研究表明,增加的补贴品种偏好保护品种;补贴的原有品种趋向申请品种保护;良种补贴面积中,保护品种所占比例稳步增加;保护品种价格缺乏竞争优势。最后,从良种补贴过程中新品种和保护品种间的价格调整,与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费用和审核流程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农村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时期,但从我国农业立法的现状来看,存在立法滞后的问题,应当尽快建立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我国的农业立法体系,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该文以目前我国农业立法现状为基础,从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总结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业立法改进的必要性,并围绕农业保险、农业资金投入、农产品流通、农村合作金融、农村社会保障等五个方面,着重论述了新时期我国农业立法的调整与改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从相关法律制度的比较角度出发,论述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概况及其性质分析;具体而简洁论述比较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与专利法律制度中的职务行为、委托合作、同一主题、对内、外转让、权利限制、强制许可、授予条件、申请代理、国外申请、优先权、权利终止、无效宣告、保护范围、假冒与冒充、行政执法等内容;得出借鉴吸收专利法律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实践及其立法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植物新品种保护刑事法律制度缺位是一大突出的问题。植物新品种的经济价值、战略意义、特殊性以及被严重侵权的现实和其他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经验等方面都说明了对植物新品种建立刑事法律保护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利益诉求,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格局.一方面,发达国家借TRIPS协议极力推行主要强化商业育种者利益的UPOV公约;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受CBD理念的影响,正积极寻求一个UPOV公约框架之外的更适合本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我国应立足国情,在适当汲取UPOV公约1991年文本精华的同时,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引入CBD理念,不断提高国内育种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6.
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前,国际上对于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主要采取专利保护和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两种模式,美国率先给予植物新品种以专利保护,其对于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双重格局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对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影响,论述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粮食政策联动机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调研情况,结合协调理论,分析了东北地区粮食政策联动机制的实践困境及短、长期的联动机制构建。在粮食政策联动机制的实践方面,由于种植效益的差异和政策的不协调,导致东北地区大豆、稻谷和玉米供给存在“跷跷板”现象,这使得该地区无法保持粮食供给平衡且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粮食政策统筹联动短期性特征明显,但是结构调整存隐忧,尤其是水稻种植效益高导致“旱改水”倾向较为明显,造成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据此,从短期和长期视域出发,提出完善东北地区粮食政策联动的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国家新资助政策出台的理论。背景,可以看出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新资助体系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针对贫困生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有必要从完善贫困生资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体系,整合各类资助资源,发挥资助整体效益,坚持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农业补贴政策为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当前中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呈现“产量补贴”和“绿色补贴”并存的特征,在粮食安全和农业减排双重目标约束下,两种目标导向补贴措施的协调性以及绿色补贴工具的有效性等核心问题依然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基于补贴资金结构配置视角,构建两种补贴共存情景下考虑消费者农产品绿色偏好的生产者利润实现模型,从理论上探讨农产品供给量增加和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双重目标下绿色补贴额度的合理占比及其对补贴资金效率的影响,模拟分析其随消费者绿色偏好、农产品绿色度、环保意识和补贴规模等外生参数变动的动态调整路径。研究发现,若要实现粮食增产和农业减排的双重目标,农业补贴中绿色补贴资金的合理占比区间为30%~40%;外生参数动态调整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比例随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的提高、补贴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但随农产品绿色化程度的提升、环保意识的增强而上升。此外,通过对不同占比情景下绿色补贴效率的对比分析,发现当绿色补贴占比处于上述区间时其补贴效率最佳且相对稳定。因此,应合理配置农业补贴资金结构,根据消费者绿色偏好水平或农产品绿色化程度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一直在不断地扩大开放程度,增强与全球市场的融合程度。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进出口份额长期保持持续高涨的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尚显不足。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全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质量标准,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综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