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国际经济法的公平原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公平的概念有不同层次的解释。法律上的公平理念着重强调各主体的最终利益的实现 ;国际经济法上的公平是指国际经济交往中国家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和交往结果的合理性。但对于公平原则是否已构成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问题 ,法学界尚存在分歧。通过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条件的理论分析和对国际经济关系及其法律秩序的实践考察 ,可以认为公平原则应发展成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社会应为之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2.
国际社会对网络空间进行法律规制的热情一直在升温,但网络空间作为独立于真实社会而存在的“虚拟空间”的性质使得各国立法进程充满艰难.目前对网络空间的基本法律属性主要有基础设施说和领域说,基础设施说认为网络空间作为国家基础信息设施而应以国家财产的方式进行保护,中国目前采用此种方式;领域说为美国所提出,认为网络空间应该作为国家主权新的领域.当前关于对网络空间进行法律规制的主要理论包括:网络空间自主权说、管辖相对论、网址管辖论以及网络主权说.每种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仍无法妥善解决网络空间中国家主权范围的划定.技术革新、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国际司法合作的拓展应是规制网络空间实现信息安全的长期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主流比较法学文献和法学研究中,都将西方法律作为正统,摆在主导地位上。从人类社会法治文明的进程来看,中华文明五千年之久延续不断,朝代盛衰更替,法制持续发展。但大多西方学者认为,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不占主导地位,并且认为中国传统法律专制主义、集权主义特征明显。实际上,中国法律在传统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显然是西方传统观点对中国法律地位存在认识偏差。西方社会对中国礼法结合的法治文化少有清晰的认识,对中国法治模式理解不透彻。中国法律只有面向现实与未来加快发展才能消除西方误读。因此,中国应该重视通过比较法学研究,不断提升法制建设的自主性和独创性,重视对内积极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对外重视“加强互信协作、促进安全稳定”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国法律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台湾法研究中心、省法学会、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台湾法研究所于1988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福州联合召开“首次台湾法律问题研讨会”。研讨会着重探讨了台湾法的性质与地位、台湾吸引外资的法律制度、台湾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台湾刑事法律制度以及台湾少年司法制度等问题。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台湾法律的性质,与会代表们认为,台湾法律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而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从阶级本质上看,它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台湾当局所代表的大资产阶级的根本意志和利益。从法律内容上看,台湾当局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仍然承袭旧中国“法统”一  相似文献   

5.
去年以来,由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所引发的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最近两个月来,由于美国和欧盟相继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再次引起热烈的讨论。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讨论中,我国广大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不需要别国的承认”,我国领导人又在重要的场合强调“希望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承认”,有人力图证明美国和欧盟应该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又有人担心如果真的美欧目前就给予中国“完全…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述了台湾法律的本质和特征:(一)台湾法律的含义及其本质;(二)台湾法律的特征;(三)关于台湾法律的地位问题。笔者通过剖析,认为台湾法律在本质上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而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更不是殖民地性质。台湾法律虽然植根于旧中国的伪法统,继受于西方资产阶级法律,但它既不同于旧中国的法律制度,也有别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更不同于大陆社会主义法律,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法律趋同化远溯于古罗马,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当今世界已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国内法学界对之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有的学者看到或承认这种走势,有的提出法的“国际化”观点,还有学者提出法的“本土化”观点。本文阐明法律趋同的历史沿革,当今国际社会法律趋同趋势加强的原因,以及法律趋同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法国政府认为,中国政府的“有条件的建交”构成了法国承认中国的另一大障碍.在对外解释其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继续维持与台湾关系的原因时,法国政府一向不乏说辞.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1964年2月10日,即法国同中国发表建交联合公报两周之后.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对台湾政策随着其全球战略的变化,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由最初承认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赞同中国收回台湾、不干涉台湾事务,逐步演变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宣称台湾地位未定、支持台独活动、企图搞联合国托管等,进而公开抛出“两个中国”政策,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作者对美国的对台政策的这一变化尤其是“两个中国”政策的起源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对其变化的具体因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公有制经济在不同历史阶段国家确认其不同的法律地位,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证案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法律地位的确认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对改革成果的肯定;二是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三是从法律上宣告了姓“社”姓“资”争论的终结。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主体构成以及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影响。文章认为 ,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是商品经济的对应物 ,看作是置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对私人利益和普遍利益起调和作用的“中介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显示出了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律人格者仅存于其权利义务中,国家在国际法之权利义务承担方面与私人之权利义务承担相比较并无二致,因此其法律人格也与私人人格并无不同。国家人格否认制度,即代表、支持或以国家名义行事之个人因滥用统治权力突破必要限度,对他国主权或国际共同利益造成损害进而构成国际犯罪,国际法责令该个人行为者连带承担国际法律责任,以实现国际公平与正义的制度。国家人格否认制度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是个人刑事责任原则在国际法中的法律实现方式,具有利益衡平性,并通过个案来实现。国家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模型从根本上证明了“个人国际法有限主体”理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范式角度重新分析了巴托鲁斯的“法则区别说”,认为该理论学说确立了冲突法的第一个理论范式,从而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法则区别说”对于冲突法范式的贡献在于:首次将本国法与外国法置于同等地位,从而确立了冲突法的研究前提;以法律的域内域外效力为基本点展开研究,确立了冲突法的研究方向;法律选择理论及与之相关的冲突法原则在法律冲突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对该理论进行研究、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方家豪 《兰州学刊》2008,(6):110-111
仲裁裁决具有契约的性质。但从根本上说,仲裁裁决的效力源于国家法律赋予。根据《纽约公约》的规定,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消后,执行地国法院应当拒绝承认与执行该裁决。而在一些仲裁实践中,一个仲裁裁决被裁决地国法院撤销,执行地国法院根据当地法律认为该裁决有效,仍可予以承认与执行。这些现象归根到底,是国际法上属地原则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实现裁决承认和执行的高度统一性,需要在撤销国际仲裁裁决的理由上建立起统一的国际标准,从而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后的承认与执行问题设立一致的准则。  相似文献   

15.
在思想史和社会史上,关于“群”、“己”关系问题,占统治地位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以普遍的、共通的形而上学“人性”为基础,能实现“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的“本质统一”。事实上,这种观念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僭妄,“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本质统一”关系,二者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形而上学同一性基础之上。对于“个体生命”来说,“自由”地“创造”其“价值”构成了其自主的“游戏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来说,“相互承认与团结”则构成了其独立的“游戏规则”。以“边界意识”取代“形而上学意识”来重新认识“群己权界”,这是人与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及其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科学伴随着西方工业文化开始在中国大规模传播,但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社会的先进群体才在完整的意义上确认了近代科学的应有地位。先进的中国人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初就以鲜明的态度宣告:“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进群体已有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起来的明确意  相似文献   

17.
七、八十年代,台湾文学界发生了一场所谓“台湾情结”和“中国情结”的争论。在这场时断续时的争论中,有人认为:中国情结只是中国大陆去台作家的创作意识,与台湾乡土作家无关。我以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台湾乡土文学实际的。所谓“中国情结”,是台湾作家和人民在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共识的基础上,对祖国的挚爱和眷恋,它是中华儿女爱国意识的表现。这样的爱国情结,不仅时刻萦绕于大陆去台作家的心头,而且鲜明地表现于台湾乡土作家的理论和创作实践当中,陈映真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四、“礼”的属性、结构形态与价值意蕴如上所述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儒家的“礼”或礼教伦理维系的社会 ,而不是如西方社会那样主要是依靠“法律”(law)治理的社会。与西方意义上的法律作比较 ,我们将会发现 ,夏商周三代的“礼”(法 )似乎是法律 ,但又不仅仅是法律。说“礼”是法律 ,因为它确实具有某些法律的性质和特征 ,且在古代社会承担着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秩序之和谐的法律功能 ;但礼又决不是西方意义上的行政法 ,不是习惯法 ,也不是民法 ;说“礼”不仅仅是法律 ,因为“礼”是社会秩序的最佳安排 ,是古代君主专制统治者建构的一…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3):13-20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南沙群岛的主权不仅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先占,而且具有国际法上的依据,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法、法律原则、司法判例。有关双边条约和多边条约确立了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中国主张的"历史性权利"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是相容的;根据国际社会公认的禁反言原则,南沙群岛其他争端国都曾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时际法等国际法一般法律原则和相关司法判例也支持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越南、菲律宾等国所主张的继承说、邻接权和有效控制说在国际法上都没有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文龙 《江汉论坛》2024,(1):118-123
当代中国的多元解纷机制不仅从理论走向实践,而且从司法的“权宜之计”发展成为国家治理战略,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当“去司法化”、“司法社会化”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多元解纷机制发展趋势时,人们迫切需要为多元解纷机制之正当性提供理论基础。多元解纷理论诉诸多元价值来证立其正当性,却陷入悖谬性困境,面临多重悖论。系统论法学观察到,当代中国多元解纷机制之形成是以中国社会的功能分化以及法律系统的分出为基础的。据此,系统论法学认为,随着数字社会的兴起和发展,以数字司法为中心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将成为当代中国多元解纷机制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