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读到一篇题为《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的文章(作者袁伟时,载《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11日),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中国近代史教科书为靶子,选取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两件事为抨击的例子,否定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反侵略斗争,矛头所向,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一、把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归之为清政府和义和团造成的,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辩护。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文章说:面对咄咄逼人的强敌,作为弱势的大清帝国一方,明智的选择是严格执行现有条约,避免与之正面冲突,争取时…  相似文献   

2.
由姜德昌、夏景才教授主编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比较研究》一书,巳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全面系统地研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著作。作者以流畅的文笔,丰富的资料,介绍了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我们邻邦印度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以及各国现代化的特点。探讨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哪些是可以借鉴的,哪些是不值得吸取的,哪些是应该加以抵制和反对的。这部书是我国学者对现代化理论具体研究和分析的可喜成果。它的出版,对于正确认识资本  相似文献   

3.
任怀国先生的新著《历史视野中的中国人口》(中国文联出版社 2 0 0 0年 7月出版 )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上乘之作。该书篇幅不长 (仅 2 3 7页 ) ,内容却极其丰富。我粗略统计了一下 ,本书征引参阅的古今中外有关文献资料不下 72 0种。更可贵的是 ,这些资料多是系统的计量数据 :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各州人口分布、人口与耕地比率、各地区人口密度、垦殖指数、粮食亩产统计、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产量和耕地面积等等 ,而较少孤立的举例说明 ,所以说服力极强。毫无疑问 ,这样的材料和论据支撑起来的观点 ,其学术价值就不是只靠举几个孤立的事…  相似文献   

4.
如何写历史,如何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以便给人们以鼓舞和启迪,这是多年来史学工作者不断思考的问题。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东方大国,有极为丰富多采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华文明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使中国人民了解祖国光辉灿烂...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上还有两类不同的思想家。一类假定他们的社会传统十分稳定,从而认为史学家是在用自己传统的知识和才智来解决那些在持续的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另一类思想家则不能也不肯作这样的假定,他们于是把“历史”同经验和现实本身等同起来。应当承认,在历史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之间是存在着距离的,而且这种距离是重要的。《历史与理论》这一杂志已陷于经验主义的偏向。我们必须力求避免:第一,把思想生硬地还原成为社会的通则;第二,把注意力过度地集中到史学家的逻辑上去,这样作必然会造成历史与历史编纂法的混淆。对史学家的语言进行历史的研究,看来是一条可能的道路。所有的史学家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专门化的和定型的概念或语言,去说明他们的问题和形成他们的解释。这些语言或多或少都是传统的。当我们能够检定作为史学家用来形成他的说明的那些术语、习惯和解释的传统的时候,我们就会对于它们的意义和含义学到许多东西,这些都不是只凭去考查它们的逻辑结构所能学到的。这种研究方法,可使我们完全放弃这样一个趋向,即把史学家所处理的问题看成是稳定不移和同样性质的,只不过在对待它们的逻辑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中国现代化运动开展了100多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70多年,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总结历史经验,探索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秦千里、易豪精所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一书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是一部充满新意,很有价值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7.
沃尔什(W. H. Walsh)的县有深远影响的《历史哲学导论》(1951年)第一版发表至今,已将近三十年。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把阿特金森这本书同沃尔什的著作进行对比,是很有益的。与沃尔什一样,阿特金森也对这一课题写了导论,尽管他指出,他这本著作的内容目的不在于“单纯地介绍”。因此,阿特金森还提到,“我自己认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对个人问题的理解有失偏颇.究其原因,在于对集体的推崇和对个人的忽视.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一直把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与个人绝对对立的价值评判标准.这使得我们在过去很长时间内重集体,抑个人,个人消融于集体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解放,人们开始关注个人问题.尽管这一过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但毕竟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然而,事物的发展常常是矫枉过正,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又把个人放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集体被消解于个人之中.所以,对个人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对现实问题的解答必须从理论人手.  相似文献   

9.
认识现实不能忽视历史,只有对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正确地把握现实.费正清从认识中国的历史传统出发,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进而认识中国的革命过程和中美关系.他把中美关系置于世界历史中去思考,分析了中美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源.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模式并非一元,而是多元的.在多元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应该加强制度、文化和心理上的理解,不能无视其历史传统,加强认识与理解是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经常受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批评家们的抨击。他们把马克思的历史学称之为经济主义的、还原主义的、决定论的。有些人指责马克思的“周期论”和“历史主义”(hisoricism,又译历史循环论),他们认为马克思把一切社会都说成是经历着始于原始共产主义而终于完善的共产主义的一系列历史阶段。某些马克思主义者放弃了这种观点,而找到了人道主义的“青年马克思”和经济主义的“老年马克思”之间的区别。另一些马克思主义则坚持主张清除了人道主义和历史主义成分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反对强调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主张国家和政治领域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艾辛 《中华魂》2013,(19):35-37
近日从《炎黄春秋》2013年第8期上读到一篇文章《改革的行进逻辑与历史脉络——读吴伟〈中国80年代政治改革的台前幕后〉》,署名董郁玉。读后令人惊诧莫名。该文声称,"改革实属资本主义的发明创造","社会主义的政治现实则始终被束缚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对改革欲迎还拒、明喜实恶以至拖延阻碍","在改革尚未触碰体制时所产生的所谓改革正效应,暂时遮蔽了改革所内含的自律目标与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之间的必遇冲突",……此类言论,在文中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理论:从历史的误区到现实的发展——兼评《现代化新论》袁鹏1.二战以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一下子涌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新理论,如在社会学领域里,衍生出了发展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未来社会学等各门分支学科;经济学领域产生了发...  相似文献   

13.
<正> 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发表后,对此书的研究很多,但对为什么把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①的创始人,为什么把《历史和阶级意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奠基之作?却未能作一个深刻的阐述,本文试图就此发表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14.
李洪河 《南都学坛》2010,30(2):F0003-F0003
近来,读过单培勇、申成玉、王建增的新作《中国国民素质史论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论纲》),觉得畅快淋漓、意犹未尽。自邓小平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以来,学术界也在以同样的标尺来反思和检讨中国历史与现实,《论纲》作者可谓倡其先者,但与一股的现代化论者不同的是,该书作者是从国民素质发展与进步的新颖视角进行现代化研究与探索的,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毋庸讳言。  相似文献   

15.
16.
同给人们的外表印象相反,时间对年轻的施莱格产生的影响同对其他任何人所产生的影响一样。1945年,(当时他发表《杰克逊年代》一书)他还是一个令人惊讶的青年,而现在,虽然从他的流畅而刚健的文笔并没有看出他的年老,但他现在毕竟是历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位70高龄的老前辈了。尽管如此,他还是整理出一本论  相似文献   

17.
18.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人民革命的胜利,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上,中国人民为反对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压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相呼应,唱出了我们时代的响彻云霄的凯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革命斗争,虽然在帝国主义西方列强及其走狗的出卖与镇压下,曾遭受过严重挫折,但是,中华民族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却为世人所钦佩,多次受到革命导师的肯定、赞扬、同情和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进入21世纪,中学历史教科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对近代中国人民反帝…  相似文献   

19.
胡明先生的学术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作家与流派研究,集中于中国古典文学,从魏晋到明清,有相当广阔的视野,而不止于某一断代之文学。第二是文学的宏观考察,包括文学基本理论,重要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及相关问题的思考,这一部分融通古今,但更多以当代文学作为切人点与着眼点。第三是文学与文化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重科研成果而轻教改著述,是当下中国大学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偏向。由这根倾斜的指挥棒所规约的教育导向,使在第一线从事教学改革的实践者犹如涸辙之鲋。近日,欣喜地拜读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徐奉臻所撰《教学改革: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感觉耳目一新。书中所呈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不仅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