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培根对归纳逻辑的贡献。首先 ,批判了以往逻辑理论的痼疾 ,为归纳逻辑的系统化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 ,提出了一些归纳逻辑的基本原则 ,为归纳逻辑的系统化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 ,建立了归纳逻辑新体系 ,使归纳逻辑科学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2.
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归纳推理的必然性提出了严重质疑。金岳霖对此做出了他自己独特的回答 ,但他以及其他中西哲学家的已有解答都是不成功的。本文认为 ,休谟提出的归纳问题在逻辑上无解 ,其原因在于它的三个预设不能成立 ;归纳是人类在茫茫宇宙中生存时所必须采取、也只能采取的认知策略 ,因此它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实践必然性 ;归纳的认知策略有助于人类从经验的重复中建立起某种确实性和规律性 ;建立具有局部合理性的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论是可能的。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归纳逻辑研究纲领 ,包括发现的逻辑、 (客观 )辩护的逻辑、 (主观 )接受的逻辑 ,以及修改或进化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休谟问题是知识接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谟问题被学界以很不同的方式解读着。大多数人从逻辑的角度把休谟问题看作是归纳的合理性问题;有人把休谟问题看作是因果问题;甚至还有人从道德哲学的向度把它解读为“是”与“应该”问题。但历史脉络告诉我们:前休谟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归纳的怀疑是基于归纳结论不是可靠的知识。休谟所处的学术情境使他不能不研究知识的来源和标准问题。休谟问题的论证语脉及表述语言也向我们提示:休谟问题是知识接受问题。这种知识论解读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能整合甚至解决科学假说选择与确证等哲学问题,对三大归纳悖论的解决有重要的启发价值;把贝耶斯型的概率归纳逻辑与当代知识论直接关联起来,甚至有望在这两者的交叉研究中在知识接受层面上洗刷休谟问题这一“哲学耻辱”。  相似文献   

4.
归纳悖论研究是当代逻辑哲学、科学哲学、形式知识论等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归纳悖论的两次研究高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通过回归归纳悖论的源发语境,分析和澄清其涵义及真实“悖境”,梳理解悖的历史脉络,可以表明归纳悖论的研究应该且正在实现认知转向.同时,这种认知转向对构建合理的信念接受理论、解决葛梯尔问题等知识论疑难、构建新的动态认知逻辑分支,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休谟问题是:凭借因果关系的关于实际事情的推论的本性如何?或者说,能否超出当下的感官经验进行推论?休谟问题即归纳问题,它的实质在于提出了关于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的问题。波普尔将休谟问题分为逻辑问题和心理学问题,并把休谟的逻辑问题重新表述为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通过对休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批判了经验主义的归纳观,提出了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温华 《江汉论坛》2002,(12):36-39
认识论是西方古典归纳逻辑的理论基础。在逻辑史上不论是归纳派还是反归纳派,他们的逻辑思想和认识论都是紧密联系的。现代归纳逻辑把概率方法引进来,极大地推动了归纳逻辑的发展,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概率演算再精确,改变不了它为之服务的归纳逻辑具有概然性的特征,但可提高其概然度即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自休谟提出归纳问题以来,哲学家总是从为知识作逻辑必然的确定性辩护的角度试图解决归纳推理的合理性问题。事实上,归纳问题与科学研究本身是同体的,归纳法的合理性不要求通过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来辩护,归纳法的合理性在科学研究及其理论的成功检验中得以确立和维护。  相似文献   

8.
当代归纳逻辑最重要的认识论问题是归纳概率的认识论阐释问题。主要阐释有逻辑阐释、频率阐释、性向阐释和主观贝耶斯阐释。主观贝耶斯阐释因大弃赌定理可为其合理性辩护而占主导地位,但这种阐释目前不仅遭遇到对大弃赌论证本身的质疑,而且面临着它所致力的确证事业中的测度敏感性难题与旧证据难题。概率阐释的新趋向是回归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9.
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普尔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过程中建立起了以证伪主义为核心的科学哲学系统。证伪主义的基本概念是可证伪性 ,波普尔抓住了可证伪性概念 ,把它用作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判据 ,并通过可证伪性概念解决了分界问题而导致了归纳问题的解决 ,从而引起了以证伪性为实质的方法论 ,进而借助于四段图式把可证伪性概念带到科学哲学的几乎一切方面 ,并将科学的观点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  相似文献   

10.
在弗朗西斯·培根之前,有关归纳方法和归纳逻辑的研究,已经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来自阿拉伯的经验主义哲学和注重观察与实验的科学,为这种归纳方法和归纳逻辑提供了有益的思想素材和较为坚实的认识论基础。其中,宗教哲学和世俗哲学有关"真主"或事物存在的本体论论证为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了自然神论或现象学意义上的前提;具有感觉主义倾向的认识论则寻找到一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路径;而"共相"问题的讨论和"第二意念说"的提出,更达成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结合的有益尝试,为归纳方法的"提纯"或"形式化"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