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西旅游审美心理差异与旅游资料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料是一种宣传资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语言水平的限制与旅游审美心理的差异给旅游资料的翻译带来了难度。中西旅游审美心理的差异主要有:人文美和自然美;主体美和客体美;平衡美和简洁美;朦胧美和精确美。译者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实现两种审美心理之间的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2.
博大精奥的中国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审美心理。研究旅游者的审美心理和引导旅游者审美行为,审美观念,对于提高旅游者审美素养,增强旅游者的感受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我们通过对审美的体验,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问题进行再思考,提倡“以和为美”,“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这些生态意识使现代人懂得了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中国旅游纪念品具有材质美、工艺美、功能美这三大审美特征。其审美构成具体包括地方特色、文化个性、设计制作和外在包装四个要素。设计和选购旅游纪念品,应该很好地把握这些审美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4.
消费时代的到来,休闲主义与实用美学的广为流行,改变了传统的旅游审美观念,旅游审美趋于世俗化、符号化,旅游审美过程变成了旅游者参与快乐、体验休闲的消费过程.应该说这是旅游审美的解放,也是旅游审美的异化,它导致了自然和人文两种生态危机的同时出现.过度的旅游消费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带来了旅游审美的重重危机,促发人们对消费主义和庸俗美学的思考,于反思中澄明,促使人们的旅游审美观念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审美上来.  相似文献   

5.
旅游美学研究对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诸多旅游美学研究对象论及的是旅游审美 ,而非旅游美学 ,应归属于当代大众审美文化范畴。以美学研究对象为参照 ,旅游美学应合理地理解为主体动态生命美的本体研究。它是生命美学的丰富、扩展和延伸 ,也是生命美学的具体化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旅游审美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审美主体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有层次的综合感知的过程,也是审美主体理智得到满足、精神得以愉悦的体验过程。爱美是人所共有的特性,但人的审美能力并非天生,一个人的美学修养需要培养方能提高。在旅游实践中的旅游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缺位及旅游行为失当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都昭示着这样一个问题:旅游审美需要学习。我国古代众多山水文学是创作者游历山水时的审美活动的记录,是现代旅游者学习旅游的丰富资源。撷取《古代旅游文学作品选读》中范文若干,从旅游者的视角分析山水文学的内容思想,行文特征,试探讨现代旅游审美可行的方法,以求教于现代旅游美学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7.
论穗港澳旅游主体的差异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人类学家认为 ,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旅游主体即游客无论在旅游动机、旅游消费行为 ,还是在旅游主体审美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 ,揭示了穗港澳旅游主体在这些方面的差异 ,并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 ,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庐山历史文化景点的旅游审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通过审美中介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即旅游者通过旅游来进行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过程。旅游业发展到今天,旅游者更加成熟,更有文化品味,因此对于历史文化旅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然而对于历史文化景点的旅游审美水平却没有相应地得到提高。文章从旅游者、资源、导游及审美创造和欣赏四个方面入手,对庐山历史文化的旅游审美作一个分析,探讨如何才能提高其审美质量,从而在审美中获得愉悦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开发中国古典园林旅游审美价值的意义以及开发中国古典园林旅游审美价值的途径,指出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以文导游,充分展示和延伸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和审美情趣,并通过引导游客选择最佳视距和视角等方式,来把握园林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审美特征,从而充分发掘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旅游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文与自然景观所呈现的美学形态日益丰富 ,更多的旅游者希望从中领略其间的美感 ,获得高层次旅游审美体验 ,以此提升旅游审美品位 ,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及配置合理 ,则成为关键所在。本文以亚龙湾为例 ,解构其景观审美的要素 ,并试图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 ,分析审美要素如何加以配置更为科学化。  相似文献   

11.
老子思想广博深邃,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念,其"虚无"思想、"无为"思想、"不争"思想对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虚无"思想表明心灵若处于空明寂寥的状态,则可以接受和拥抱一切感受和体验。咨询师只有虚化于己才能将来访者涵容于心中而无所障碍,来访者只有打破心灵的窠臼才能处于自性任然的状态。"无为"思想传达出轻柔的干预则会达致"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咨询师只有不去人为干预生命的自我发展进程,才能引导来访者进入自我洞见和知晓。"不争"思想暗示咨询师只有"不居功",来访者才会"是以不去"。当来访者的真知灼见浮现之时,即为咨询师功遂身退之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最容易产生自我成长危机,而心理咨询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现代大学教育的不足。意义中心咨询(简称 MCC)支持以心理教育性的方法,用概念性的工具和实践技巧使来访者可以生活得更好,成长得更好。通过采取“成长炫彩,轻灵绽放”活动帮助团体成员发掘自身的优点,以积极的视角和方法看待成长与生活,从而引发个体对于成长意义的积极实现和开明而又通透的思考与行动。  相似文献   

13.
早期中国的记者被称为"访员"、"访事人,"19世纪后半期,上海的报刊均称记者为"访员"。1905年郑贯公已经使用了"记者"这一称呼。从"政论报刊时期"到"新闻消息报刊时期"的过渡,是"访员"成为"记者"的新闻业界背景。从"访员"到"记者"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对记者职业认识水平的变化和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不同疗法的心理咨询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差异,对咨询师与来访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状况根源于心理学不同流派所持的科学观与哲学观的不同,心理学理论的统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实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应该本着包容的态度学习不同的咨询理论,并在灵活运用理论的过程中培养适合于自己的风格,最终力求更具智慧地看待人的本质,使心理咨询的实践达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是现代旅游产业中浓缩文化的旅游资源。以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对老龙口酒博物馆游客所具有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特征、需求特征以及游客感知特征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老龙口酒博物馆游客的学历和收入较高。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以中老年为主,职业中离退休人员占很大比例。游客以沈阳市民为主,对市外游客的吸引力小。游客的消费水平在101~300元之间。大多数游客慕名而来,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靠亲朋的推荐,这说明博物馆经营者不注重博物馆产品的宣传、促销。从老龙口酒博物馆游客的感知特征来看,游客最感兴趣的展区是酒文化和酿酒老作坊展区,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距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书面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合肥旅游形象的主要认知主体——外来游客对合肥旅游形象的感知和心理认同情况。分析表明,合肥尚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统一的旅游形象,现有的形象定位缺乏特色,游客的认同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树立和塑造合肥的地标区等对合肥旅游形象定位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挫折容耐力的强弱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 ,与能否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环环相扣的内在联系。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上升趋势表明 ,大学生的挫折容耐力亟待提高。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 ,人生信念的弱化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自信与自卑两极心态的存在是影响大学生挫折容耐力提高的因素。提高大学生挫折容耐力的对策有 :加强非智力因素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国外“父亲在位”理论研究新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父亲在位"研究正在成为父子关系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把父亲在位定义为孩子的心理父亲在位。父亲在位由四个维度组成:孩子内心的父亲感知;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孩子父亲在位的其他影响;与父亲相关的文化和宗教信念对父亲在位的影响。父亲在位理论模型由孩子心理父亲在位各维度的同心圆组成。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父亲在位理论对当前家庭教育和父子关系研究都有一定启示,父亲在位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更多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内观法是一种以“我所得到的、我所付出的、我给别人添了麻烦”的3个提问形式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内观法以其促进健康人格养成为目标与学校心理教育目标相一致;以其对生命的重视与学校心理教育中生命教育主题相呼应;以其方法的独特与青少年的身心特征相吻合;以其良好的效果提升学校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问题 ,自我尊重需要是人类需要的核心 ,是人抗衡文化带来焦虑压力的“缓冲器” ,更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在形成过程中 ,它受特定社会文化中的信仰保持制约 ,尤其受“尊重的教育”实施效果的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 ,它又表现出强烈的、持久的与富有弹性的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是人心理机能的具体化 ,生命价值的社会化的必然结果 ,更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