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对于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人们也多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进行探讨,而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因其语言性长期以来人们将其看成是时间性的艺术。一般而言,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就中国古代诗歌来说,时空之美虽然是其终极的审美追求,但其中空间之美则又是最本质的,因此中国古代诗歌如其说是时间性的艺术,毋宁说是空间性的艺术。而中国古代诗学作为对诗歌艺术的理论认识或总结,其基本理论范畴与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揭示了其作为空间性艺术的特质,因此,空间或空间性既是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维度,也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学遗产,特别是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诗歌盛开着灿烂的艺术之花。从《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创作层出不穷。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代的文人们便对诗歌这一形式进行了艺术的理论性研究,“诗话”这种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特有形式产生了。虽然具备“诗话”性质的论诗著作和言论很早就出现,但作为一种特有形式,是在北宋中期创立的。宋代的“诗话”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林林总总、美不胜收的诗话,使人目不暇接。为了全面地反映和充分汇聚这些丰硕成果,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宋诗话全编》,它…  相似文献   

3.
妙悟与天机是东方古代诗论的两个范畴,中国古代妙悟说的代表人物是严羽,韩国古代天机论的代表人物是许筠。这两个范畴在他们的论说中,除了肯定诗歌别趣、别材与灵感问题外,也在批评对象、批评基点、批评方法、批评作用等方面有所不同,另外,许筠的诗论观点还从传统儒家诗论观中解脱了出来,拓宽了诗歌表现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中有大量的诗歌。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小说文体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所致,同时也和小说家的文化身份、文化心理、文学观念及其审美追求密切相关。诗歌进入小说,弥补了小说创作不成熟的缺陷,同时也给小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随着小说文体的成熟和社会审美心理的改变,诗歌逐渐退出小说文本,但是诗歌对小说的审美观念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十四行诗”在我国古已有之,这是华夏古国诗歌的形式丰富多彩的一个佐证,但不是古代诗人的自觉有意的创作。“十四行诗体”在我国现当代走过了“模仿、创造、发展”的三个阶段,涌现出一大批十四行诗人,但中国诗人在创作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按照汉诗的特点习惯进行改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四行诗,这是中国诗人对世界诗歌的贡献,也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平等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两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高潮:春秋战国时期平等思想的发展和明至清初时期平等思想的复兴.在这两次发展高潮中,涌现出了一些代表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平等思想.这两次平等思想发展高潮存在着共性特征、个性特征以及内在的联系和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古典小说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说与诗歌的源头都是口头文学,但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比诗歌晚得多。春秋、战国时期,古典小说尚处萌芽阶段,诗歌已经成熟,标志就是《诗经》与《楚辞》的出现;唐代诗歌已空前繁荣,而小说却刚刚成熟。诗歌与小说发展、成熟、繁荣的速度快慢、时间早晚的这种差别,不光中国文学史上存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学史上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古希腊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相传是公元前九世纪至公元前  相似文献   

8.
清诗流派史研究的拓荒之作———评刘世南先生《清诗流派史》●张兵中国古代诗歌之言流派,当发端于魏晋,成熟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尤其是清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流变史程上的集大成阶段,也是新旧诗风、诗心因革嬗变的关键时期。号称中兴的清诗,其流派之繁多,几于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诗歌的抒情性传统,已为人普遍接受,中国诗歌的交际性传统同样值得重视.中国古代诗歌的交际功能源远流长,创作者众多,涵盖题材广泛,作品数量极大.这一传统的形成与发展,既与诗歌本身即含有多重(包括交际)属性有关,也与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儒家为主导的礼俗文化有关,更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体制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交际性传统为中国古人提供了更为含蓄、优雅的表达方式,也倒逼着人们不断翻新出奇,创作出更富有艺术个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论略杨新民对于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发展历史,我们大抵可以作出如下判断:宋代以前,爱情诗歌的创作出现过比较集中的三次高潮,即:先秦的《诗经》《楚辞》时期,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晚唐及五代时期,从五代开始,诗词分工,到了宋代,“词为艳科”...  相似文献   

11.
毛亦农 《云梦学刊》2011,32(1):113-115
传统中国画是由原生态的中国绘画在中国黄土地上演变、发展并融合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蕴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特别是中国诗歌的渗入,融万境于其画中,更使中国画日臻完善,意蕴十足。中国诗歌与中国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许多相似的艺术特性和相通的艺术境界,诗歌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而又不可缺少的内容,那就是中国古代诗文标题的发展。这里所指的“文”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著作,小说、诗歌、戏曲、新闻等都属于其中。而它们的每一门都是独立的社会学科。自然,作为每门独立社会学科的标题,尤其是中国诗、文标题发展情况,也是应该很好地研究的,以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提高。一、中国古代诗文标题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要了解中国诗文标题发展,先得从中国文字与诗文的关系说起。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辉煌灿烂的诗歌文化和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官本位”有着一种内在联系。官本位严重地控制了中国古代诗人的思想、人生,深刻地影响到了他们的创作,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学     
一.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研究.对于诗歌理论本身是如何发展的,它有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它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是怎样积聚和升华的……这一切没有一位理论家作过较为明确的阐述。陈良运的《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一个轮廓》(《文学遗产》1985年第1期)认为,历览前朝后代的诗歌论著,我们会发现五个复现率很高的审美概念:志、情、形、境、神,它们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五根重要的支柱、发端于“志”,演进于“情”与“形”,完成于“境”,提高于“神”,这或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体系的美学结构。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区别于西方艺术理论从“模仿”、“再现”到“表现”的发展程序。发端于言“志”,重在表现内心;演进于“情”与“形”,注意了“感性显现”,但虽有“模仿”、“再现”而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小说史上,唐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生活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小说家们,广泛汲取前人写作志怪、志人小说而尤其是史传文学的有益养分,积极借鉴当代其它文学艺术门类例如诗歌的成功经验,转益多思,自铸新篇,终于推出了崭新的文言小说新形式——传奇体。唐传奇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第一个高峰的出现,它是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见证。因此,它在中国古代小说首先是文言小说的发展进程中是个划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诗歌创作理论历来被称为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现实主义理论(如认为白居易诗论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系铳地阐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等等);而近年来,却出现了大相径庭的异见,认为白居易诗论是一种非现实主义理论。对这样两种看法笔者都不敢苟同,故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拙见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一部中国文学史,从"诗三百"开始发端,到建安时代,已经经历大约1600多年的时光,为何说到建安时代才开始了文学的自觉?此前的文学史,我们听说过所谓中国诗歌的三次高潮的说法,第一次就是建安诗歌,接下来是唐诗和唐宋词。这一表述,给予了建安诗歌极高的地位,也是与中国文学自从建安文学开始自觉的说法是相通的,但仍然未能说清楚为何建安诗歌成为中国诗歌史的第一次高潮。可以说,建安曹魏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甚或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二次发生的时代,是文学的、审  相似文献   

18.
“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蕴与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百年来,中国现当代诗歌越来越远离中国古代诗歌的音律化传统,走向了一条散文化的诗歌道路。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散文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倾向评价不高,有人还将其视为中国现代诗歌不成熟甚至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化诗学的理论源头,探讨了其发展演变的倾向,辨析了对新诗散文化理论的种种误解。同时,文章还从自由诗体、白话诗语、自然音节、现代诗思四个方面,阐述了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涵,论述了新诗散文化的合理性、价值意义与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所描述的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轨迹,主要是综合描述各种意识形态共同发展的轨迹.一、连续性中的波浪式发展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如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绵延不断,发展的连续性是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同时,也都很容易看到它在发展中高峰迭起、高潮起伏.当然有高潮也就有低潮,因而就呈现为波浪式的发展.问题是:何时是文化发展的高潮?是怎样的高潮?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矛盾的现象:有些历史学家、文学家歌颂汉唐盛世,包括认为这些时期的文化繁荣发展,相对而言,魏晋南北期、宋辽夏金时期就是"乱世",也包括说它们文化的衰败;有些哲学家的看法则不一样,认为汉唐在文化思想方面只有因袭,没有创造,倒是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佛典之中国传译,史近两千年。这漫长的译经历史,不仅译出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国翻译学也随着佛典翻译的开始而诞生,又随着佛经翻译事业的成熟而成熟。佛经翻译几乎是我国古代书面语翻译的全部,从中产生的理论也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的翻译理论和思想。因此研究佛籍译论实际上就是研究中国古代翻译理论,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之主体。但目前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是古代译学理论的研究并不深入,需要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