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时下,许多单位在招引人才时,热情高,投入大,这表明人才的价值取向。但也有一些单位,花重金引进人才后,却没有合理使用好这些人才,出现重“引”轻“用”的现象,其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随着大批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出一种“供大于求”的状态。用人单位相互攀比,以高文凭、高职称为条件,出现了“大材小用、高能低用”的现象。尽管这种现象一出现就受到舆论质询甚至谴责,但“人才高消费”现象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相反,在一些地方或单位,“人才高消费”还呈汹涌澎湃之势。  相似文献   

3.
匡吉 《决策探索》2011,(17):1-1
在现代语境里,“会来事”即是精于看前后左右关系尤其是看上司脸色行事,善为己谋。“会做事”就是会干工作,体现的是履职尽责水平,他们一般都是素质高、能力强或业务好、技能精的人才。显然,事业的兴旺发达,需要的是“会做事”而不是“会来事”的干部。“会做事”固然难得,“会来事”也非易事。  相似文献   

4.
<正> 《晏子春秋》中有一则“晏子使楚”的故事,说的是:齐相晏婴出使楚国,楚王想羞辱他,便在酒酣之际由两名官员缚来一人见楚王,说这是个齐国人,因偷东西被抓。于楚王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晏子不慌不忙地说:“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0,(9):24-25
2008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出台,作为落实《意见》的一个实质内容,2009年1月,“千人计划’’正式启动,将用5到10年的时间,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伴随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各省区市“百人计划”、“千人计划”乃至“万人计划”也纷纷出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各省区市引进海外人才构筑人才高地的做法进行梳理、比较,其中有很多经验或模式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6.
中央提出“党管人才”,不是在干部人事政策上另起炉灶,而是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党管人才”这一战略指导原则,与时俱进地总结了我们党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经验,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了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7.
“生力军”是“主力军”的基础,两者在功能定位、经验实力、发展阶段等方面存在差异。领导者着力推动“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对夯实人才基础、强化集体行动和优化人才培育具有积极意义。为此,领导者需从找准定位养思想、严于律己重务实、取经学习练本领等方面着力,推动“生力军”成长为“主力军”。  相似文献   

8.
重“科教兴省”,厚科技人才,是河南、四川经济快速发展的攻关尖端;全国经济发展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中国发展对策首先在于促进“科教兴国”。  相似文献   

9.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近年来,恩施州把人才工作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人才工作,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努力创新“三大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强州”战略,使人才总量有了较快增长,人才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人才地位得到提升,人才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抢人大战”城市大量集聚科研人才是否会引起城市房价上涨,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关键性问题。文章运用面板门限模型,发现科研人才集聚对城市房价存在倒“U”型的影响效应,并与城市高质量创新发展阶段有关,从而为政府制定合宜的人才引进政策稳定房价,并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谭云 《经营管理者》2011,(10):60-62
“刺头”员工往往也是组织的得力干将。一味的简单“炒鱿鱼”,除了会失去能干的人才,长期来看,还可能变成对于公司中出头鸟类型员工的打压,整个组织也会变得小心翼翼,缺少创新和活力。对于管理者来说,区分“刺头”的成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2.
宋照东 《领导文萃》2006,(5):172-173
在我国历史上,“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美谈。正是有了这“三顾”,才有了蜀汉政权,并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它堪称中外用贤史上的大手笔,刘备的用人胆识令人叹为观止。可为什么蜀国在三国之中却最先灭亡呢?究其根源,又恰恰因为刘备入川后用人的狭隘性与其“三顾茅庐”时判若两人,所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益州人才不为所用,致使孔明虽六出祁山,终难酬一统天下之壮志。三国时代人才济济,群星璀灿。三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出色的人才,谁最能够延揽并正确使用人才,谁就能够在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3.
<正> “吉田兴业公社”是战后日本经营得最成功的大企业之一,人称“世界拉链王国”。该“会社”的创办人和总经理吉田忠雄的经营管理诀窍是: 1、所谓“仁慈循环”的经营哲学。实际上就是重视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环境来追求巨额利润。具体措施是:(1)在产品刚刚进入市场时,采取薄利多销和杀价策略,争取消费者,打击竞争者。(2)对销售商和代理商给予优惠。(3)用高利息率和高股息率吸引职工存款和认股,再用所得资金来更新设备。  相似文献   

14.
贫困地区引进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从目前的形势和条件来看,要坚持做到“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15.
陶杰 《领导文萃》2009,(7):70-71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在鸦片战争的年代,发出了“中国无人”的悲鸣。不久之后,上天像听到了龚自珍的“天问”,赐给这个苦难深重的大国一个划时代的人才——恭新王奕新。  相似文献   

16.
周振林 《决策》2005,(5):50-51
有的领导者一谈到吸引人才,就立刻想到一些所谓的“重奖”措施:给多少万的年薪,奖励什么样的住房,配备什么样的轿车,等等。在本质上这还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观点。其实,人才更看重的往往是发挥才能的条件和机会,物质上的需要则在其次。  相似文献   

17.
吴晶  管浩  郑天虹  张捷 《决策探索》2013,(21):28-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留学潮”和“归国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然而,这背后有两个人才“赤字”数字似乎更悄得人们关注: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64万,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1,(21):13-13
自200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以来.目前已资助领军人才916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24人.其中创业人才63人.占全国的23.8%,列全国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钱颖一 《决策探索》2014,(18):19-20
在中文里,“人才”是一个词,并不是“人与才”。事实上,我们通常都把“人才”简单地落脚为“才”。古人讲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讲的是“才”。我们今天讲的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讲的也是“才”。像清华这样的研究型大学还特别强调“拔尖创新人才”,讲的还是“才”。所谓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讲的仍然是“才”。  相似文献   

20.
<正> 县乡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提高效率。这对我们各级党政办公室干部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怎样提高办公室每个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以妥善解决今后“人少事多”的矛盾?笔者认为,要“简政”,必先“精兵”。 第一,要凭四种基本素质选人、用人。进入党政办公室工作的同志,一是必须要有忠诚坚定的政治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