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嘉庆十八年(1813)十一月二十九日四世哲布尊丹巴罗不藏图巴坦旺舒克在五台山圆寂。清朝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制定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中规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必须在西藏平民中选取,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因此,喀尔喀按照清朝规定,派人赴西藏寻找其转世灵童,于嘉庆二十一年通过金瓶掣签选定了第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并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接回至喀尔喀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库伦坐床,成为第五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转世及其迎取经历,反映了清代自第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转世到西藏以后喀尔喀为迎请哲布尊丹巴转世灵童而付出的艰辛和经济负担,以及清廷在喀尔喀推行政教分离政策的坚定不移。本文对此全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研究,借以揭示清朝对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及其转世的控制和管理,以及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转世对喀尔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利用汉蒙文史料,对清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的缘起,清朝和西藏双方第一次联系的细节、使者等作了补充论述,对有些论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异议.认为清朝邀请五世达赖喇嘛主要是为招抚喀尔喀,清朝第一次遣使中止是由于清朝与喀尔喀之间关系恶化所致,顾实车臣绰尔济即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作为一个香客沟通了清朝与西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喀尔喀左右翼在顺治八年(1651年)第一次遣台吉到北京进贡白驼一匹、白马八匹,确立了九白年贡关系。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诺尔会盟之后,喀尔喀部归顺清朝。清廷允许政教大首领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土谢图汗、车臣汗每年冬季遣使进京年贡九白,以尽臣子职责,并未编入蒙古王公年班或喇嘛年班,既尊重他们在喀尔喀部的传统地位,又有强化管理之意。清廷在贡道、贡品、筵宴、朝礼、赏赐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五世达赖喇嘛取得藏传佛教教主地位,壮大了格鲁派,成为蒙藏精神领袖,获得了很高的威望,对喀尔喀、卫拉特诸部,产生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五世达赖喇嘛对清廷的尊奉,也加强了喀尔喀、卫拉特诸部对清廷的向心力,稳定了蒙藏地区和平局面,为清朝最终统一北部、西部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合编的《清内阁蒙古堂档》中选译了从康熙十年到三十一年间与西藏历史相关的文书档案目录。文书档案包括西藏达赖喇嘛、班禅呼图克图等与清朝往来文书,以及准噶尔部、青海和硕特部、喀尔喀部汗、台吉和喇嘛等与清朝往来的文书。原档案目录(蒙古文)只有发文和收文者,没有摘录事由,文章将其中与西藏历史相关的回鹘式蒙古、托忒文蒙古和满文档案文书摘编事由拟题,共编为196条目录,后附收发日期,以便于读者了解和利用《清内阁蒙古堂档》中有关西藏历史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陈岚 《中国藏学》2016,(2):216-224
本文续上期编译(一),从《清内阁蒙古堂档》第6册至第10册中节选了与西藏历史相关的文书目录,内容主要涉及康熙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间,西藏达赖喇嘛、班禅呼图克图、第巴等与清朝往来文书,以及围绕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喀尔喀内乱、准噶尔与喀尔喀纷争、喀尔喀归属问题等事件与清朝往来的文书。本文整理摘编与西藏历史相关的档案文书目录共142条,目录后附收发日期的同时,将重复的文书亦在括号内予以标示,以便于读者了解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会盟的召集人及地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两部会盟的召集人、地点和目的等问题,指出,<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法典>的序文、<咱雅班第达传>和清代档案史籍提供的信息证明,喀尔喀部扎萨克图汗召集了这次会盟,会盟是在其领地内举行的,主要目的是抵御来自清的军事威胁.  相似文献   

8.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使者来往的通路是很重要,而且沿途路上怎么防止对方沿途打探消息等政策。准噶尔汗国前往京城或清朝派往准噶尔汗国的使者,从清朝角度来看,基本是分为南路与北路。如今清朝派往准噶尔的所使团中报告发现的有:康熙二十一年(1682)派使噶尔丹内大臣齐他特;康熙二十八年(1689)派使噶尔丹理藩院尚书阿喇尼;雍正三年(1725)和雍正四年(1726)派使策妄阿喇布坦内阁学士众佛保;雍正十二年(1734)派使噶尔丹策零侍郎傳鼐;乾隆二年(1737)出使噶尔丹策零喀尔喀副台吉厄墨根,乾隆三年(1738)派使噶尔丹策零侍郎阿克敦。  相似文献   

9.
自16世纪以后,黄教在喀尔喀蒙古广泛传播,至17世纪中叶,由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在喀尔喀蒙古左翼土谢图汗家中转生,黄教在喀尔喀蒙古民众中拥有了难以消除的精神影响力。唯其如此,在喀尔喀与卫拉特抗争、噶尔丹入侵喀尔喀以及喀尔喀归顺清朝等一系列动荡的历史条件下,这位呼图克图在喀尔喀蒙古的强有力世俗君主土谢图汗家中的转世,致使他的宗教权威更转化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因而清朝在政治上也采取了对呼图克图的各  相似文献   

10.
3月12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积玉桥街道沙湖社区,维吾尔族小伙喀日木·玉苏普一大早就抱着一摞摞馕来到社区办公室,"来,尝一尝我们家乡的馕。"他热情地说道。这是喀日木请朋友前一天打好的300个馕,看到工作人员边吃馕边称赞好吃,喀日木开心地笑了。这是他第二次送来"爱心馕"。今年30岁的喀日木是沙湖社区居民。2013年,他从新疆来到武汉做生意,如今,武汉早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喀日木多次找到社区要求帮忙,后经申请,成为了社区志愿者。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图们江内外瓦尔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万 《民族研究》2003,7(1):70-77
清初著作记有东海瓦尔喀 ,学术界多谓是东海库尔喀或牡丹江虎尔哈之异称。本文对瓦尔喀诸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新看法 :( 1)东海瓦尔喀是指明末清初分布在图们江内外的女真人。 ( 2 )他们是明初建州斡朵里部、建州兀良哈部、毛怜兀良哈部以及狭义“女真”的胤裔。 ( 3)特别对安楚拉库瓦尔喀进行了研究 ,提出其地域在今和龙市境 ,是明初第三毛怜卫胤裔 ,纠正了乾隆时绘制的《战迹舆图》标注于阿勒楚喀之误。 ( 4)对建州部、乌拉部剽掠瓦尔喀进行了分析 ,提出努尔哈赤把瓦尔喀强行掳掠到建州 ,实际是使流落各地的支系骨血归宗。这一行动充实了建州女真的军事实力 ,促进了农业发展 ,为其统一女真诸部 ,建立后金政权 ,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序土谢图汗部卓里克图扎萨克多罗郡王桑寨多尔济,乃清廷任命的第一任库伦办事大臣(18世纪中叶后设于库伦,满、蒙各一人),在当时清统治喀尔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此人,向无专论。人们认为池是清朝有才干的官吏;也有一部著作说他对清的统治采取抵制态度,关于他个人的立场问题仍存若干疑问。既然他在乾隆中期清对喀尔喀的统治中处于重要地位,那么究明他所起的作用就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了。本文拟探讨他的历史作用及当时清统治喀尔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明崇祯九年(1636)固汗汗(1582—1654)率部众进入青海,进而统治唐古忒(“或特”)各部,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厄鲁特蒙古“四部中和硕特部贵族统治青海八十八载。祟祯十五年(1642)固始汗在拉萨建立汗廷,他以青海地广宜牧,喀木(康)人众粮多,征收喀木赋税,以养青海部众。令其诸子分牧各地,分左右两翼,在游牧封地的基础上建立起封建领主制统治体系。在这个封建统治体系中,除固始汗及其十个儿子、若干孙子为首的和硕特部外,尚有土尔扈特、准噶尔即绰罗斯等  相似文献   

14.
库雅喇人编入满洲八旗,始于清政权入关之后,与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被大量编入八旗的东海瓦尔喀部、虎尔哈部和渥集部有较大的不同.库雅喇人源自东海瓦尔喀部,明末居住在图们江下游以及附近沿海地区,被清(后金)政权称为库尔喀部,自天聪三年(1629)开始向皇太极朝贡不断.清政权入关之后,在东北地区"招抚新满洲",库雅喇人成为最早编入八旗的新满洲成员,在反击沙俄侵略、保卫东北边疆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依据<五世达赖喇嘛传><清内阁蒙古堂档>等藏、蒙文史料,通过考察喀尔喀右翼的关键性人物阿海岱青和温布额尔德尼珲台吉在西藏的活动,探究17世纪前期喀尔喀右翼与西藏关系的历史原貌.指出在喀尔喀左翼土谢图汗部崛起之前,喀尔喀右翼在与西藏的关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这一以往蒙藏关系研究中所忽视的史实,揭示了17世纪前期在西藏复杂的政局中蒙藏关系发展的另一端.  相似文献   

16.
天聪时,察罕喇嘛从喀喇沁部来投诚后金。其后,奉太宗之命出使阿禄、外喀尔喀等蒙古诸部。五世达赖喇嘛所遣西藏首批赴盛京使团返回时,他作为清朝使者团的首领之一前去西藏(乌斯藏)。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时,他又以清朝代表的身份迎接路途中的五世达赖喇嘛。通过屡次交往,察罕喇嘛和西藏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人物建立了信任关系。此外,他还作为商业贸易者在明清之间沟通货物。正因有以上种种劳绩,入关后清廷授予察罕喇嘛"达尔汉绰尔济"之名号。入关前,察罕喇嘛就创建过果忙库伦,开始管理在内八旗喇嘛诸事务,这种管理方式一直持续到康熙初年。察罕达尔汉绰尔济在北京的驻锡地是后黑寺和前黑寺(慈度寺),其寺庙和僧徒得到朝廷香火地和钱粮的供养。  相似文献   

17.
清朝统治边疆少数民族区域的法律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熙三十五年五月,康熙帝亲赴塞北多伦诺尔(今承德北),会阅喀尔喀蒙古诸部来归附的汗王台吉,内蒙古科尔沁等部王贝勒陪阅,饮宴封赏,列队校阅,显示了北疆的安定与巩固。回京后,康熙踌躇满志地说,秦筑长城以来,历代修葺不已,难道“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大清八旗铁骑不就是越边墙“长驱直入”吗?现在“我朝施恩于喀尔喀”,边境自然“较长城更为巩固”。康熙还不止一次地讲到,“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之屏藩耳”。乾隆也评论前代修长城以隔绝防御的弊病,远不及清朝的“柔远”政策,“恩亦深  相似文献   

18.
伊犁地区历来是中亚游牧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舞台。到十七、十八世纪,作为准噶尔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对西北各民族人民和中亚商人仍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准噶尔汗国时期,其西部辖界与哈萨克汗国的牧地相接,因此,必然地产生了相互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同时也为争夺牧场、牲畜,相互之间屡有攻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平定准噶尔叛乱,随后,哈萨克各部也相继表示内附,清政府实行了准许哈萨克人进入原准噶尔牧地游牧的政策,这为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得以复苏的哈萨克族畜牧业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条件。到沙俄入侵为止,哈萨克人广布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新疆北部清朝卡伦地区。其主要氏族部落有:斋桑西边的穆伦氏族、斋桑北边的喀拉喀列伊氏族,离塔尔巴哈台不远  相似文献   

19.
清朝初年,固始汗征服卫藏以后,留驻一部分蒙古兵驻扎杜北腾格里湖畔的达木草原。这支蒙古兵逐渐成为驻藏军队的主力,是护卫西藏政治中心的武装力量,并被清廷编组为达木蒙古八旗。到清末,达木蒙古逐渐藏化。  相似文献   

20.
一、族源 鄂伦春族由于自己没有文字,有关历史性文字记载的资料,主要是历代朝廷的“征调”、“赏赐”和“献贡”等有关记录。据《东三省政略》记载:“鄂伦春实亦索伦之别部,其族皆散处内兴安岭山中,以扑猎为业。元时称为林中百姓,国初为树中人,又称使鹿部”。元时称“林木中百姓”,是指居住在东北一些民族的泛称,并非鄂伦春族的专称。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