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具有内生互动性.国家《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给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指明方向,也将带来重大机遇.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获得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市场空间,在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民间工艺、民族节庆会展、民族演出演艺等重点领域逐渐形成特色.但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给民族特色文化带来挑战和问题.要转变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树立新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观,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娟  朱江  廖宇 《民族学刊》2022,13(5):30-38, 134
在乡村振兴和人口老龄化双重背景下,离退休干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银龄行动”,成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新生力量和有益补充。本文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维度,探索离退休干部特有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专业优势和威望优势等资源禀赋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特殊困难的契合点,厘清“银龄行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运用内容分析法,以离退休干部在四川民族地区助推乡村振兴的37份文本资料开展编码分类和统计分析,深入剖析其参与动机、资源禀赋、参与行为、制度结构环境支助等主范畴的内涵、特点及互动机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认可老同志价值、探索长效科学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和激励手段、激发本土老年群众内生发展动能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钱小华  杜伟  任立刚 《民族学刊》2022,13(4):88-94, 140
国家发布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作出大力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乡村教师的具体部署。但现有的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组织保障等方面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陷入“优才难育”的困境。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乡村教师需要优化实践路径。一是培养目标定向民族地区乡村教育。针对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在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上坚定师范生爱教、乐教的理想信念,涵养师范生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职业情怀。二是课程体系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构建“师德养成+师知传承+师能培养”的师范生课程体系,将“向农性”课程有机融入各个课程模块,强化乡村理解教育,助力师范生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工作。三是实践教学融入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建立健全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技能训练机制和“双导师”制度,深入实施乡村“田野”体验式研究,培养知行合一、扎根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教师。四是协同育人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构建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乡村定向学校三方协同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给予师范生专业化、个性化和本土化支持,助力师范生成长为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良师。  相似文献   

4.
基于2022年8—10月在青海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2个乡镇开展的“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调查所收集的935份农户调查问卷,以及针对部分农牧民、村干部、乡镇和县级领导干部的深度访谈资料,在综合考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认知和理解基础上,借助实地调研案例深度呈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的多维现实表征,重构建立在增长主义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的逻辑,审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表达与边界约束,最后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可行路径,冀求突破“增长的胜利”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标准路径”。  相似文献   

5.
唐本文 《民族学刊》2023,(9):86-93+162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点,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要振兴,人才必先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具有为当地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之作用。然而,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当前农业产业发展面临人才短缺困境。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耦合机制体现在背景耦合、目标耦合和供需耦合三个维度,通过识别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耦合机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两者的融合发展模式。基于对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多维耦合机制的深度识别,提出从建立“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乡村企业”联合体、“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乡村产业相关政府部门”对话平台、“农村职业教育院校技术认证平台”联盟和完善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系统四个方面来构建民族地区产业振兴与农村职业教育的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只有深入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发挥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才能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围绕百年咖啡文化,大力发展咖啡产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在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方面颇具特色。朱苦拉村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丽江市交界处,距宾川县城105公里,辖区包括8个自然村,共319户1207人。  相似文献   

7.
东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富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资源基础;推进落实过程中,文化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矛盾或问题,具有起步晚、规模小、资金不足、市场狭小、科技含量不高以及品牌不靓等缺点;适应东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需要,必须在提高思想认识、加大资金投入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狠下工夫,使该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现有基...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都突出了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包括我国民族地区在内的各地区、各民族都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对社会、发展方面具有特点、特殊性的广大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来说,如何在沿边开放中实现全方位开放,如何加快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程,如何实现和加快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跟上全国改革和发展的时代步伐,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些都是需回答和解决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仅就民族地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诸因素中的民族教育因素,谈些粗浅的看法,意在使人们认识到,民族教育发展因素是民族地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的、长远起作用的因素,全民关心、重视教育,才能保证生产力的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问题,我们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供研究采择. 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要同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改革开放十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了一些优惠政策,但从总体上讲,一些部门的许多政策、规定还是从全国普遍情况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特别是“六五”计划以来,国家投资和经济政策双重向东部倾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同西部民族地区的协调发展,致使其经济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平均速度,同发达地区的差距拉大了.  相似文献   

10.
李良品  葛天博 《民族学刊》2022,13(3):5-11, 138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各民族的权利,也是各民族的义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的物质文化基础,为之提供法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破解民族问题、推动各民族地区从“自我意识”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法治建设。《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规范、强化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法治关系、法律维度与建设进路。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西部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历史节点,积极探索西部民族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和政策需求,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入手,结合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实际,需要优化要素源配置、创新推动与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实现产业兴旺;生态环境修复与绿色发展相融合,实现生态宜居;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乡贤文化建设,实现乡风文明;民主自治、基层法治和社会德治融合发展,实现治理有效;提升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12.
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的发展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伟 《民族研究》2004,(2):86-94
本文通过对文化边缘地带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环境特质性分析 ,以及旅游业发展与民族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探讨了旅游业发展的自我制衡性规律和内在演化机理 ,提出了关于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发展所应肩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使命 ;对解决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产业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与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强调了保持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边缘地带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志荣 《西北民族研究》2012,(1):208-211,188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并受到重视。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在文化领域,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现代文化、先进文化的源泉与基础,对于形成文化认同也功不可没;在经济领域,民俗文化作为大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成为一种无形资本,创造着经济效益;在社会领域,民俗文化的维系、团结、教化功能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顿 《西藏研究》2008,(4):15-21
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章通过列举自1978年以来西藏农村基础条件、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乡镇企业、农牧民增收和社会事业等发展变化的具体数据,彰显西藏农村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分析了西藏农村发展变化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5.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发展渝东南少数民族先进文化、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针对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促进该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消费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初期拟定的城乡分离与重工业优先两个基本原则,对中国城市化建设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结构呈现东西与城乡差异区域性特征。文章认为城市化的终极意义在于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它的学科特性的显现在于服务民族的发展与共同生活,狭义的民族文化心理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内涵界定:狭义的民族文化心理指受民族历史地积淀的社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对人、对事、对物等客观存在和关系的心理行为反应倾向和方式;其外延包括民族的价值观念、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思维方式。相应地,研究方法需从心理学主流的实证研究范式中解脱出来,从相关学科中吸取和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文化积淀较为深厚的传统节日在乡村社会生活具有重要地位,对乡村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透过节日文化表象、文化内涵,我们看到壮族传统节日与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等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乡村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传承方式及在传承过程中乡村社会发展的关系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19.
郗春嫒 《民族学刊》2014,5(1):9-15,98-99
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使得世界各民族处于急剧的社会文化变迁之中,发展中国家及其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文化适应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布朗族为个案探讨社会变迁背景下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向。在对文化适应理论进行回顾之后,结合实证调查分析,本文认为,贝瑞所提出的文化适应理论能够较好解释及指引布朗族社会变迁及文化传承,在调适中寻求发展应是人口较少民族当前社会发展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0.
针对长期以来传统工业化的弊端和目前人们对新型工业化的种种认识误区,本文以地处珠江源头、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云南省工业基础较好的曲靖市为例,明确提出要从生态视角和民族文化视角来审视传统工业化。认为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工业化首先要树立新型工业化的生态环境观和民族文化观,遵循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增长来保持和重建生态系统,并改变传统工业化导致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以通过工业化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