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燕 《中国民族博览》2021,(24):115-117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体现着人民的主体性,同样肩负着历史和时代的重任.文化自信的提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主体性建构有着重要影响,不仅能够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可激发其持久的文化实践与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兰州市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状况进行了研究,展示了兰州市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生活状况并总结了他们城市生活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法、文献法及访谈法对青海省藏、回、汉族大学生的文化习性及文化适应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藏、回、汉族大学生在多民族语境下生活学习,文化适应态势良好,但是存在显著的民族差异和文化习性差异.针对差异及特点,从教育学、心理学视角提出解决对策建议,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族院校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北京5所高校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以及新疆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数据表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地区、性别、民族上的适应状况不存在差异;在校园生活、满意度因子上存在年级和专业差异.个别访谈发现,大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京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具有阶段性和累积性特点.研究为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性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北京、天津与南阳三地的调研数据为基础,从文化适应压力、文化适应过程、社会融合、社会参与四个维度,提出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和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四个总假设和八个子假设,运用SPSS软件分别对相关变量文化适应和主观幸福感做信度检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检验了相关假设。数据表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程度越高,主观幸福感就越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程度与文化适应压力、年龄呈负相关关系;受就业状况、婚姻状况、语言水平、受教育程度、社会参与度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以群体适应为分析视角,在厦门市外来少数民族城市适应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展现出西北穆斯林在厦门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及其所遭遇的适应难题,并针对所产生的与外来少数民族有关的社会问题提出建设的、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以供政府部门在制定城市民族政策时作为决策的咨询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J.H.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对燕赵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梳理,分析燕赵舞蹈的文化生态适应.燕赵文化的产生是由历史决定的,燕赵舞蹈的形成是受到其密切的影响而产生,这其中包含文化、历史、环境等诸多生态因素,其文化适应在形成、发展、成熟多阶段具有相互的适应性,这也是燕赵舞蹈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近几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演进中也逐渐开始出现了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文化变迁中最需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才能保证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让华夏五千多年灿烂的民族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将重点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龙文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族是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不断融合而形成的 ,龙文化同样是中华各民族龙图腾崇拜融合的产物。本文着重论述了南方少数民族关于龙崇拜之俗及其民间文学 ,阐述了南方诸古今民族的龙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由于空间跨度和文化心理跨度的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的适应过程是一个充满竞争、对抗、同化与顺应的过程,给城市管理和发展提出了不小的难题。本文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中的适应状况、适应过程、适应特点及适应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介绍和分析,并就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China’s enthusiasm for having many World Heritage–listed sites is well-known as a national strategy of cultural soft pow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orporating minority groups into the Han-dominated Chinese state. Relatively understudied are China’s efforts related to UNESCO’s list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nscribe people’s living culture – such as dances, costumes, and songs – as world heritage. This study focuses on how some ethnic groups’ intangible culture has been objectified for the World Heritage Lists by the Chinese stat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by enlisting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under the name of Chinese state, the state can reinforce state borders that often run across ethnic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reducing external influences on minorities from their trans-border ethnic or cultural kin. Concomitantly, the majority’s cultural prominence is further entrenched in this process by the emphasis placed on minorities’ folklore in contrast to the Han’s culture of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2.
赵丹 《民族学刊》2018,9(3):84-89, 126-128
当前手机移动端社交媒体是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交媒体,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和措施相对不足。本文分析了社交媒体和文化认同的特点,总结社交媒体环境下文化认同管理困境,提出了提升社交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引导和管理的途径。为高校和政府部门进行文化认同的引导、提高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消费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初期拟定的城乡分离与重工业优先两个基本原则,对中国城市化建设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结构呈现东西与城乡差异区域性特征。文章认为城市化的终极意义在于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族过程:文化变迁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民族的视野来看,文化变迁就是民族和文化之间互动的历史,是此二者追求动态平衡的时空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原苏联“民族过程”理论的研究范式,具体分析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族体形态的演进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变迁所造成的影响,通过一个新的视角来探寻文化变迁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瓯骆族裔聚居区山岭连绵,沟壑纵横,雨水丰沛,林木茂盛,由此决定了瓯骆族裔的家居环境必须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瓯骆族群大多依山傍水择地而居,木结构的房屋、鼓楼、桥梁成为典型的建筑样式。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传统的瓯骆族裔村镇社区呈现悲喜交织的多元化发展态势,重新建构瓯骆族裔村镇家居文化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女大学生在身体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与普通女大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别 ,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如何从她们的特点出发 ,上好体育课 ,是提高民族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如何更为有效地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节奏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育潜能,合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掌握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模式"是在个性化教学等思想的引领下,在民族学生群体框架内,以学生差异为基础,科学选用适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个性化教学,以达到学生整体提升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有效实施,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工作中能起到"最优化"的效能。  相似文献   

18.
渝东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渝东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老少边穷地区,但是其自然风景优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分布较多,土家苗族文化风情异彩纷呈,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加快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条件、优势、存在问题,进而提出渝东南民族贫困地区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Insofar as they perceive secularisation as loss of attachment to tradition and community, Orthodox Jews face difficulties somewhat similar to those facing Aboriginal Australians. Both fear that engagement with the wider society equates to loss of cultural particularity. Orthodox Australian Jews have responded to this fear by countering the trend to secularisation and adapt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beliefs and practices so that they may be retained while also allowing engagement in modern secular life. Hatzolah is one adaptation that reconciles dissonances between cultural heritage, secular life and good health. My interest in Hatzolah is as a metaphor that may help in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equivalent Aboriginal responses, whereby Aborigines may negotiate the discourse that, for them, pits culture against health, educ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this case, powerful discourse makes structured adaptation like Hatzolah less likely than it might otherwise be. Yet in their everyday, Aborigines do negotiate the tensions of being modern, much as Orthodox Jews. I argue that the discursive oppositions are the product of public policy and identity politics that are both invested in a solidary culture, unitary identity and binary difference. I also argue that the emergence of Hatzolah-like adaptations depends on the recognition and full consideration in policy of Aborigines' contemporary lived realities of interculturality, subjective multiplicity and ambigu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